別再誤會“湖廣”啦

首先我們講到在元代時,全國四級地方行政體制中,第一級便是中書省和行中書省。中書省管理首都所在的腹部地區(今河北、山東、山西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其餘的就劃到了另外的11個行中書省管轄,我感覺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直轄市和省的區別。

根據學者錢穆的說法,“行中書省”意為“行動的中書省”。即中央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設的全權機關,而與具有一定自治權力的地方政府有權力來源上的不同。這11個行中書省分別為: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諸路、江浙、江西、湖廣、徵東(等處行中書省)。

大家注意倒數第二個,就叫做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它的轄區包括今長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廣西、海南全省及 貴州大部、廣東雷州半島。所以當時稱為湖廣行省,而這也是“湖廣”一詞作為地理位置的最初出處。

然後到了明朝,洪武九年(1376),將“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同時把原來的“湖廣行省”劃分為湖廣、廣東、廣西三布政使司,這樣,元代的11個行中書省就變成了13個“承宣布政使司”,(但民間習慣上仍稱行省)。

分列如下: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布政使司),加上北直隸、南直隸,俗稱為“兩京十三省”。這樣自明朝開始“湖廣”就專指湖南、湖北兩湖之地了。

別再誤會“湖廣”啦

重慶的湖廣會所

到了清朝,設立了九大總督(詳見後表),排行第四的就是“湖廣總督”。只是這時的“湖廣”和廣東、廣西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因為在九大總督中還另有一位“兩廣總督”是專管廣東廣西兩省的。

前面說的是地理位置,現在我們來說這個糧食方面。宋元時期湖南的糧食生產雖有很大發展,但全國糧食產銷中心仍在江浙一帶,所以民間流傳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這是關於“天下足”大家最早的印象。

到了明代中期,江浙農村轉種棉花,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而本地的糧食已不能自給,需從湖廣一帶輸入,“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就逐漸演變為“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了,這句話最早見於明代李釜源撰《地圖綜要》內卷:“楚故澤國,耕稔甚饒。一歲再獲柴桑,吳越多仰給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

清代乾隆時還有過“湖南熟,天下足”的說法。這裡讓我們驕傲的就是這個“湖南”,當然就是指的大致現在我省全境了。當時包括長沙在內的整個湘北地區已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地。湖南地區的糧食產量有很大的增長。早在康熙末年,“浙江及江南蘇松等府地窄人稠,即在豐收之年,亦即仰食於湖廣”。其時,湘米年輸出在500萬石左右,故“湖廣熟,天下足”為全國人民所樂道。

別再誤會“湖廣”啦

湖廣地圖

所以對應下來,簡單點說就是:

元代的湖廣面積很大,但其時說的是“蘇湖熟,天下足”。

明代的湖廣指湖南湖北,故其時諺語已換成了“湖廣熟,天下足”。

清代的湖廣沿襲明稱,也是單指湖南湖北。乾隆時甚至有了“湖南熟,天下足”

清朝總共有九大總督。分別是:

1: 直隸總督,轄直隸省,治保定,地位最高,為總督之首,後來直隸總督又兼北洋大臣,權勢更重;

2: 兩江總督,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治南京,地位次之,晚清兩江總督又兼南洋大臣,權勢也日重;

3: 兩廣總督,轄廣東,廣西二省,治廣州;

4: 湖廣總督,轄湖南,湖北二省,治武昌;湖廣與兩廣地位相當,總督權勢也相當,只是晚清兩廣地位日漸重要,地位在湖廣之上;

5: 閩浙總督,轄福建,浙江二省,治福州;

6: 四川總督,轄四川省,治成都; 此二處總督權勢地位相當;

7: 陝甘總督,轄陝西,甘肅二省,治西安,地位較閩浙稍低,晚清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時,陝甘地位只在直隸與兩江之下,又當別論;

8: 雲貴總督,轄雲南,貴州二省,治昆明,地位最為低下 為總督之末;

9: 清末又增設東三省總督,管轄黑龍江,吉林,奉天三省 ,治盛京。

別再誤會“湖廣”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