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生:穷小子到实业巨子的传奇故事

在舟山定海,沿着芙蓉洲路步入一条弯曲的小弄堂,便可以在聚奎弄6号看到一座宅院,这座宅院既富有江浙民居古韵,又具有海岛新姿,是现代中国“实业救国”巨子——刘鸿生(1888—1956年)的故居。正屋的大厅内,一幅刘鸿生画像和一副“兴资助学乐育箐我,实业救国志振中华”对联夺人眼球,算是对刘鸿生一生的作为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了。

可以说刘鸿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是光辉的,但这光辉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既没有雄厚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也没有丰富的政治革命阅历,在政界、商界也没有高枝可攀。从一个穷小子成长为商业巨子,其中的距离常人无法想象,但是刘鸿生做到了。

刘鸿生:穷小子到实业巨子的传奇故事


天之骄子却被学校开除

刘鸿生7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家人的生活变得相当拮据,虽然家中交学费已经十分困难,但母亲仍然不愿意让聪明好学的儿子失学。她想方设法,让刘鸿生继续读书。刘鸿生13岁进圣约翰中学,4年以后又进入圣约翰大学深造由于才智出众、成绩优异,加之后期的发愤苦读,刘鸿生各门功课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可以免交昂贵的学费,而且每月能领到奖学金。也正是在这里,他学得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


刘鸿生:穷小子到实业巨子的传奇故事

他在一年级时,就被校长卜舫济博士和克莱夫主教看中。1906年,有一天下课后,卜校长非常认真地对刘鸿生说:“你是‘圣约翰’的优等生。我们决定,明年保送你到美国留学,把你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牧师。上帝保佑你!这样四年后,你回到上海,专任牧师,兼任本校讲师,月薪150元,还给你一幢花园洋房。”这可是“圣约翰”学子都羡慕的天赐良机,可以获得一个良好的人生起点。但刘鸿生和家人商量后,却婉拒了这份好意,没想到因此惹怒了校长,校长斥责他是“上帝的叛徒”,并将他开除出校。还只有18岁的刘鸿生,被迫走上了谋生的道路。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到巡捕房当过教员,也给别人做过翻译,虽然能维持生活,但他总觉得这些职业不符合自己的志向。

煤炭起家的“跑街先生”

1906年,刘鸿生进入英商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办事处当“跑街”,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推销员和公关人员,当时,担任“跑衔”的月薪为100元,另还有佣金提成,能够拿到多少,那就要看“跑街”的个人能力了。这份工作对于年仅20岁的刘鸿生来讲是非常合适的,精明能干的他将所有精力集中在业务上,事事留心,处处在意,跑得勤快,又肯动脑子,善于钻研生意经。他销煤,就一个心眼儿用在“煤”和“销”上,留意探访哪些地方用煤,需要多少,在时间、季节上有什么变化;更用心考察哪些人在购煤,这些人有什么特点等等。同时,刘鸿生对待客户态度和蔼,不欺不骗,及时供货,受到市场上很多用户的欢迎,使开平煤炭在上海能够畅销,他的佣金也如滚雪球般迅速增加。

刘鸿生:穷小子到实业巨子的传奇故事

3年后,刘鸿生升任英商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买办,自此,刘鸿生得以在煤炭销售市场上大展拳脚。很快,刘鸿生就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开平公司驻沪售品处的一号买办。公司还与刘鸿生签订了为期30年的经销合同,规定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到南京浦口的广大区域,为刘鸿生的独家经销范围。后来,又把运输煤炭的任务也交给刘鸿生,刘鸿生获得的利润也就更大了。短短几年时间,刘鸿生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成为了上海滩名副其实的“煤炭大王”,不但从当初的穷小子快速蜕变成百万富翁,而且积累了开拓市场的实际经验,这些正好成了他创办民族企业的坚实基础。

点亮中国的“火柴大王”

刘鸿生在做煤炭生意期间,他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人总是被外国人看不起,总是要受外国人的气,而这都是因为我们缺少自己的工业,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他决心为国为民做点事——创办中国的民族工业!

刘鸿生:穷小子到实业巨子的传奇故事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因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所以国人抵制外货的情绪高涨。刘鸿生便决定开设一家自己的火柴厂,厂址设在苏州,当时注册资本12万,他一人独资9万,取名华商鸿生火柴公司。至于为什么要办火柴厂而不是其他产业,刘鸿生曾表示火柴生产工艺简单,对机器设备要求不高,手工操作量大,办起来容易,也足以安置大批难民。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国运衰弱,当时中国火柴产业基本属于洋人垄断,而中国民族火柴工业由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原料昂贵,税收苛重。很难与这些外国产商竞争,纷纷倒闭、夭折。

刘鸿生:穷小子到实业巨子的传奇故事


万事开头难,刘鸿生的火柴厂同样遇到了这些问题,为了能够打破困境,让鸿生火柴厂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企业,刘鸿生大量查阅化学资料,亲自赴海外考察,高薪聘请留美回国的化学博士林天骥,并花巨资购买进口机器。经过半年多试验,火柴的质量问题终得以解决。“鸿生”牌火柴因质量上乘、价格公道而大受百姓青睐,成了名噪一时的名牌产品。


刘鸿生:穷小子到实业巨子的传奇故事

但是,在那个军阀混战,洋货又大肆倾销的年代,刘鸿生和他的鸿生火柴厂同样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刘鸿生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联华制夷”之策,化解了各种危机。他的大中华火柴最强盛的时候资本总额达到了300多万,自此,刘鸿生成了名副其实的“火柴大王”。

然而对于刘鸿生而言,鸿生火柴厂仅仅是个开始。尔后的日子人们渐渐发现,眼光敏锐、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的刘鸿生不单单是涉足火柴的生产与销售,他又相继涉足水泥、煤炭、保险、毛纺与银行等行业。到1931年底为止,刘鸿生的企业投资已达745万余元,他也从昔日的“洋买办”,变成了全国知名的民族实业家。

爱国的民族实业家

刘鸿生是个精明的实业家,更是个热情的爱国者。在他致富后仍不忘回馈社会。1919年,在刘鸿生的带领下,募捐了一大批资金,成功创办了定海公学(今舟山中学前身)。学校创建之初还聘请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名家任教学顾问,并且还让学贯中西的董景安担任首任校长,为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

刘鸿生:穷小子到实业巨子的传奇故事


“如果日军侵犯,战争掀起,要我毁家纾难,也在所不惜。”1937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刘鸿生就成了抗日救亡的强大后盾。他不断往前线供应大批汽车、物资,原本为煤业系统职工组织的救护队也用于救治伤员和为新四军装运军需物资。在他全力以赴支持抗战的同时,却无暇顾及自己的所有企业,导致在租界外的刘氏企业大都被日军占据。

1939年,沿海地区沦陷后,刘鸿生由香港飞往重庆。在这民族危难关头,刘鸿生得知“大后方”经济异常落后,物资匮乏,急需工业生产。他满怀抗日救国热情,立刻行动起来,首先在重庆和长寿两地筹建了中国毛纺织厂和中国火柴原料厂和水泥厂等一批企业,为稳定抗日军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鸿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上海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期间创办了上海水泥公司,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以及建设作出极大贡献,随后又在“抗美援朝”中积极筹集善款捐资捐物,在上海工商界带头捐献飞机大炮。

刘鸿生:穷小子到实业巨子的传奇故事

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民族的兴旺和发达,刘鸿生怀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跋涉前行,不惧风雨,奋斗终生。

1956年10月1日早晨8时,这位将毕生精力献给振兴祖国宏伟事业的实业家,带着对祖国、对事业的深深眷恋,悄然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刘鸿生虽然走了,但他却留给后人一笔丰厚的遗产。不仅仅是价值2000多万元的资产,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他开拓进取、知人善任、坚定自信的企业家精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