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發展“楓橋經驗” 推進基層治理創新

提要:

優美整潔的生活環境,熱情淳樸的民風鄉俗,和睦融洽的鄰里關係……走在雅安大街小巷,處處彰顯出和諧的氣氛和發展的活力。

追根溯源。近年來,我市按照“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的指示精神,在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三治融合”共建共享、為民服務百姓有感為內容,不斷豐富和拓展“楓橋經驗”新內涵,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努力打造“楓橋經驗”的雅安樣本。

以基層自治為抓手

實現“德治”與“法治”有機統一

一幢幢高樓林立,交通四通八達,小區內乾淨整潔……這是石棉縣新棉鎮棉城街道廣元堡社區給人的第一印象。

廣元堡社區是在四川石棉礦三分礦及其附屬單位基礎上組建而成的。這裡風景秀美,鄰里和諧,既得益於川礦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又得益於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牢固樹立,更得益於“一核三治一化”基層治理模式的創新運用。

“一核三治一化”,即以黨支部為核心,突出基層自治、區域共治、厲行法治、以文化人,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核心引領作用,加強各類治理力量間的良性互動,形成基層社會治理強大合力。

在廣元堡社區內,每一個小區、每一幢樓都有專人負責,這些負責人大多都是社區居民裡選出的黨員代表。這是廣元堡社區強化區域共治,形成基層社會治理強大合力的體現。社區發揮群眾自治主動性,探索建立以社區黨支部領導下的以小區為格、以樓棟為點的“樓棟黨小組+自管委”區域共管模式,成立以樓棟黨小組組長、居民代表為成員的自治管理委員會,組建樓棟黨小組,試行“三聯”網格化管理,調動黨員、群眾參與共治的積極性。

廣元堡社區內建有警務室、矛盾糾紛調解室、治安聯防、社區矯正等功能室,免費為群眾提供法律諮詢、代寫法律文書服務,實現了綜合治理職責明晰化、臺賬資料標準化、運作過程合法化。近年來,石棉縣持續推進“法律七進”和法治示範社區創建活動,引導居民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推進人民調解網格化、專項化,引導群眾通過合法途徑維權,理性表達合理訴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網格化服務管理的工作重點,積極探索以社區工作人員為群眾代辦事項的“全程代辦服務”。

走在社區,處處可見“法治文化”“誠信文化”“廉政文化”等為主題的文化小區。這些宣傳,無形中引導群眾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值得一提的是,川礦記憶文化區拓展了法治宣傳渠道,增強了法治教育實效,更將“不怕犧牲、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奮力開拓”的川礦精神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生動融合,實現了“德治”與“法治”的有機統一。

“一核三治一監督”

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當中,我市探索出“一核三治一監督”鄉村治理體系,切實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核三治一監督”是什麼?

——以黨政善治為龍頭,建強基層領導核心。從強化鄉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到堅持問題導向倒排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從實施書記選育、薪火培育、村官育苗、雙向培養“四項計劃”建立骨幹隊伍,到探索“黨建+”提升黨組織服務功能……我市推動黨的建設向基層延伸,以嚴的要求、實的舉措,著力讓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堅強戰鬥堡壘,讓黨的旗幟在每個基層陣地高高飄揚。

——以村民自治為主體,充分發揮群眾作用。探索鄉(鎮)政府與村民委員會的權責邊界,探索制定村依法自治事項和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理順治理主體關係的基礎,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加強自管委建設,通過制度完善、平臺搭建和載體創新,實現基層群眾自管自治。

——以協同共治為補充,統籌整合社會力量。搭建地方主動與社會組織交流的平臺,在市、縣(區)、聚居點分設志願者服務中心、志願服務工作站等,免費提供固定辦公場地、配套公共服務等,建立開放式服務、項目化運作、科學化評估三項機制,推動教育、醫療等公益資源與基層有效對接。

——以厲行法治為基礎,增強基層法治意識。實施市級法律援助中心示範化、縣(區)法律援助大廳專業化、鄉鎮法律援助工作站標準化、村(社區)法律援助聯繫點便民化工程,打造優質高效的“1小時法律服務圈”,暢通12348法律援助專線,推行“一村一法律顧問”,深入開展法律進村(社區)活動……

——以民主監督為保障,確保健康有序發展。在健全村務監督機制的基礎上,推行“陽光村務”微權清單制度,圍繞公共事務、項目管理及資產資源處置、財務管理、困難補助申請、社保參保以及其他便民服務事項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規範村級組織工作流程,使各項事務和黨員幹部手中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終端”延伸,進一步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基層法治建設的有力有效推進,厚植了基層群眾的法治信仰,讓他們成為法治的崇尚者和踐行者,也讓依法治市的各項部署在基層落地開花,讓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有了更加深厚的土壤和溫床。

創新發展“楓橋經驗”

探索雅安實踐

近年來,我市堅持扛好“楓橋經驗”旗幟不動搖,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大力實施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發展引領、服務引領“五大引領”工程,構建起了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組織積極協同、廣大群眾廣泛參與的現代化基層治理體系,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注入了新的內涵。

組織興,則雅安興;組織強,則雅安強。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深化群眾自治,健全完善村級治理體系,促進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鄉村發展振興。通過認真貫徹落實“楓橋經驗”,狠抓基層治理,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雅安實踐。

——加強村級組織和幹部能力建設,持續推進法律“七進”活動,豐富和完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村級治理體系,為基層群眾自治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著力完善村規民約,持續推進村務公開,探索實施“微權清單”,豐富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形式,為基層群眾夯實共建共治共享基礎。

——加強社工人才培養,大力發展社會組織,探索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積極發揮“三社”聯動優勢作用,讓人民群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來。

——探索聚居點群眾自治管理,創新出臺《雅安市新村聚居點管理條例》,進一步深化了基層民主。通過條例的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作用,使聚居點居民在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同時,逐步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創新開展基層群眾自治活動並取得明顯成效。垃圾分類管理的“高崗村模式”在全省推廣,“五議決策法”入選2017第二屆中國美麗鄉村“農村基層治理創新”十大優秀案例,陽光村務“微權清單”做法得到省委深改領導小組肯定;在鄉村建立的“孝親敬老理事會”“道德積分管理辦法”,開展的“五好家庭”“好媳婦”評選等基層群眾自治活動,為推進平安雅安、和諧雅安建設夯實了基層基礎。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石雨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