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入冬,自行车厂过的怎么样?

下午3点多,天津富士达静海厂区的共享单车车间内,40多个工人在两条生产线上安装着哈啰单车。这个生产车间是2017年富士达为了应对忽然暴增的共享单车订单而专门设立的。设立之初,车间共装备了13条生产线,但现在只有两条生产线开工。

“共享单车最火的那段时间,13条生产线全开,一条生产线的产能在1500台-1800台,基本每天都在出货,装卸工人都是白班夜班两班倒。小黄车之前也在这里生产,不过2017年10月之后,生产线上就看不见小黄车的身影了”,富士达产销主管谷雪礼指着略显空旷的一条生产线对《深网》表示。

共享单车入冬,自行车厂过的怎么样?

四年的时间里,富士达等共享单车的生产商们见证了共享单车的崛起、爆发、势减、归于平静。

共享单车的“乱入”为传统自称车产业的发展撕开了一道口子,让一直在考虑自行车产业如何与互联网及高科技相加的富士达、凤凰、永久、飞鸽等传统自行车厂商们看到了曙光。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共享单车之于传统自行车产业就如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忽然暴增的订单和短暂的业绩增长,另一面是,传统自行车厂商不得不承受盛宴过后带来的“阵痛”。

这些已经存在近百年的产业都在集体反思一个问题,除了共享单车经济等外部因素的短暂提振外,自己的长远出路到底在哪里?


共享单车入冬,自行车厂过的怎么样?


难以追讨的欠款

有媒体算过一笔账,按照现有速度,ofo小黄车押金退完还需12.5年。等着小黄车还钱的不止是曾经的小黄车用户,还有富士达、上海凤凰、飞鸽等自行车工厂。

在这些自行车生产商的眼里,共享单车早已不是能带来巨量订单的“金主”,一些中途忽然“失联”,或者差点破产的共享单车公司慢慢成了这些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坏账准备”。

2017 年 5 月 5 日,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和ofo的运营主体东峡大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东峡大通将向凤凰自行车提供总量不少于 500 万辆自行车的采购计划。

如果东峡大通能按照协议向上海凤凰采购单车,这个已经有50多年历史的老牌自行车厂或许真能迎来自己的春天。在签订协议后的7个月里,东峡大通就从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采购整车 177.73 万辆,当期确认收入 59,672.48 万元。

但被资本“催大”的共享单车市场波谲云诡。

随着小黄车资金难题的发酵,东峡大通此前的采购计划慢慢化为泡影和债务。小黄车等部分共享单车品牌与自行车供应商的关系开始恶化。

截至目前,ofo运营主体东峡大通还欠上海凤凰3617.29万元的欠款。为此,上海凤凰已经在2019年半年度报告中计提了3617.29万元的坏账准备。

在东峡大通的众多债主中,上海凤凰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毕竟小黄车已经还了上海凤凰三千多万的欠款。小黄车的另两个供应商飞鸽车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富士达就没那么幸运了。

由于欠款迟迟不能到账,飞鸽车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于2018年6月26日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请求对被申请人东峡大通价值8082万的财产进行查封、冻结或扣押。

至于富士达方面,《深网》查询,据2019年5月7日曝光的法院执行裁定书显示,ofo被供应商天津富士达追债2.498亿元,但东峡大通“名下无房产及土地使用权、无对外投资、无车辆,虽开设了银行账户,但已被其他法院冻结或账户无余额”。

虽然富士达、凤凰、飞鸽等自行车厂商已经诉诸法律,但由于东峡大通名下早就没有可以执行和冻结的资产,而ofo的主要股东滴滴、阿里、经纬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行动,也不同意破产,所以这些自行车厂商的诉讼就像是一张“空头支票”。

对于富士达、凤凰等大的厂商来说,东峡大通欠的钱虽然暂时没办法收回,但至少还有个“说理”的地方。

对一些作坊式的小型代工厂来说,即使想诉讼,也毫无头绪,因为一些共享单车企业在还没有支付尾款的情况下就忽然“失联”了。

今年5月,深网走访王庆坨镇中心立交桥向南约5公里的赵家柳村时,三位工人正用拿着水管冲洗单车,上千辆单车大部分被卸去了电子锁,车架上的品牌标识已经被抹去。还有几排单车没来得及抹去标识,其中一辆上面写着“的拜单车。2018年初,的拜单车就被爆出“不退押金”的新闻。

共享单车入冬,自行车厂过的怎么样?

上千辆单车大部分被卸去了电子锁

车架上的品牌标识已经被抹去

“生产完后就找不到当初下单的那家企业,要不到尾款,只能处理了,再喷上漆,按照普通自行车便宜卖了,能收回多少成本就收回多少”,一位工人对《深网》表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