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林成伟 摄

古雷半岛,三面环海。早年间,仅一沙路逶迤二十余公里,贯穿狭岛之南北。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林成伟 摄

岛之南,有个古城村。村之东北,有座古雷城。

两三年前,尚有几个老人还住在城内。他们受社众委托,在此看庙。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刘俊池 摄

庙是真武大帝庙,建在城北锦鲤宝地处。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远望高甍凌虚,近观沧桑古朴,屋脊的双龙戏珠等剪瓷雕,于厚重中增添了几分闽南特色的生机与灵动。

庙门正对城门,城门面朝一片无际的大海,地图上说那是太平洋。

旧时过节。庙前数百平米大的方形演马场,桌子紧靠桌子,脚尖紧挨脚跟,锣鼓喧天。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刘俊池 摄

鞭炮释放的硝烟味浓烈、呛鼻。这时的城像大土灶,用木麻黄须起火,将燃不燃要灭不灭。海风吹过来,城上黄烟扶摇……

后来城内古厝人丁兴旺,城外村部办公楼前的宽阔空地在过节时亦被用于集体拜神,演马场的空间压力稍缓。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刘俊池 摄

古雷城背靠笔架山,山上有烽火台遗址。

八十多岁的老外公说,城内最靠西面的那间旧瓦房就住过看守烽火台的士兵。

嘉靖年间,戚继光、俞大猷领兵入闽抗击倭寇。古雷城与海岸线上的其它四座海防古城(镇海、六鳌、铜山、悬钟)连成一条坚固防线。城与城之间靠烽烟互通讯号。

明末清初,郑成功的兵亦曾在此驻扎。书上说他们进行的是反清复明活动,“踞此时进时退”。闹革命哩!是把古城当做一个根据点,进退有余。

至今,年久失修的城墙上仍依稀可见箭垛和枪眼。

史料载,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古雷设巡检司(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修筑古雷城。换言之,海风吹过了五百零三年,此城尚在!

进城门的右手边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朝北,一块朝西。

朝西的这块仅剩最上头几个繁体字碑文可辨,上书“古雷社永記公葉”。据考证,此碑立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朝北的那块就仅满面坑洼了,像极人青春期留在脸上的严重痤疮痕印。

有人说,他们小的时候还能看到两块石碑上更多有限的几个模糊字迹。甚至,石碑基座下也刻有字;更藏着宝贝,不过早被人摸走了。

最叫人寻味的大概还要属古城的门洞。门洞深足以放下头尾相接的两条旧时饭桌长凳,高可骑马低头而过,宽则不足开进一辆现代小轿车。

门是早没了。抬头看,拱形门洞由打磨过的条石从下到上,一根接一根,并列拼合,石头缝隙间尽不过黄土泥巴。造型之朴重恰似此地民风。

你总忍不住要仔细端详,啧啧称奇:这黄土和粗石粘成的破墙体怎么就能经受得住五百多年的地震、台风、烈日、暴雨、虫鼠……的无情侵袭而岿然不动?!

你真担心头上的石头随时会落下。

只是,这担心或许五百年前就有了。五百年后?一定还会有,我始终相信。

纵使多年以后,古雷城残破到只剩一堆碎石瓦砾,所有人都忘却它曾有过热血与荣光,但脚下永是古雷的土,头上永是古雷的天,总有人再回首古城五百年花开,总有人热泪盈眶。

那是因为,走出去的人,走多远都会记得自己的“根”——就像这片海感念细流,就像这座城缅怀岁月。

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在漳州微信矩阵、今日头条上做品牌宣传,开业广告,产品推广,各种活动直播等,联系电话:18359614989(+微信同号,请备注“推广”)

漳州古雷:古城五百年,面朝大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