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打造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推进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1015公斤!10月10日,寿阳县嘉禾农业有机旱作玉米最新测产结果揭晓。总经理刘玉柱表示,今年降雨量同比上年度减少120毫米,为保障产量,公司采取旱作区无膜覆盖的办法,实现了万亩“吨粮田”的好成果。

这是我市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加速转换的缩影。今年5月以来,我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在寿阳、榆次、太谷3县(区)精细化打造了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积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高水平建设“秀外慧中”的美好家园,徐徐铺展开“醉美乡村、 多彩农园”的锦绣画卷。

示范廊带上的乡村,不仅成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模式和示范样板,也成为很多市民艳羡不已的地方。

示范一

科学规划 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

放眼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点线面结合推进,市、县、乡、村联动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处处生机勃发,充满希望。

这里有来自年轻的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会员的一个个技术成果、孵化项目,这里有全省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吨粮田”的精彩实践,这里有3个万亩果品生产片区、3个万亩蔬菜片区、3个万亩苗木片区……厚重的产业基础、稳中高质量发展的靶心,让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在全市“三农”工作布局中分量十足。

但是,这个区域的关键词并不仅有产业。寿星故里、康养山底,箕子封地、苗海白燕,乡愁体验、古韵后沟……这里,还是生态留白的绿色家园,是城里人带不走的那抹“乡愁”。

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三年前是一个满眼都是破窑洞,满村都是脏乱差的封闭落后小山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后沟村靶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力提升生态质量,推进新农村建设,成功打造出“青山绿水,六美后沟”。今年6月,后沟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实现了从落后村到景区村的转变。

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院落,去年引进企业家破解发展瓶颈,通过产权置换,用114套新建小二楼置换出86个旧院落,并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住开发“乡愁产业”,实现了“村民居住在别墅中、耕作在田原上、活动在景区内、沉醉在民俗里”的美好愿景。

美景引客,文化留客。走进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国保”福田寺,各类传统农作工具、艺术品和其他有文物价值的物件陈列在一个院子里,吸引了游客们驻足。“每天客流不断,如今可是我们的招牌了。”黑水村的村民乐呵呵地说。该村在乡村振兴中融入傩舞、农耕、非遗展示等多个元素,走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之路。

一村一风景,风景各不同。为了让示范廊带更具有示范性和可操作性,我市从人居环境改善到产业振兴,从乡村标配标志到标准机制,从城乡融合发展到人才引进,都提前谋篇布局,通过打造一个个“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成”的示范点,带动示范廊带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标杆。

规划先行,为廊带建设绘制出清晰的“施工图”。年初,我市就聘请全国知名“三农”专家顾益康教授团队完成了《“醉美晋中”乡村振兴示范廊带总体策划》,明确了廊带建设中精品示范村和重点治理村的建设标准,提出精品示范村要达到村庄建设规范化、农村饮水安全化、村容村貌特色化、村庄绿化景观化、厕所改造无害化、污水治理彻底化、垃圾革命分类化、家庭庭院美丽化、主导产业高效化、产权改革灵活化、乡风文明制度化、基层组织堡垒化、公共服务普及化的“十三化”要求,重点治理村也要达到七项要求。

从“不搞大拆大建但要一步到位”,从以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五大专项行动”为载体,到与产业兴旺、生态建设、农村改革、民生改善、乡风文明“五个结合”的工作要求,市、县、乡、村各级“施工队”在廊带建设中锐意攻坚,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示范二

改革创新 激活人才土地资本三要素

“人从哪里来”“地要怎么改”“钱该哪里出”……打造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这是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我市的回答是,激活关键要素,打破僵化的“等靠要”思想,在遵循农村发展规律的同时,努力拓展市场化思路,以人才促产业振兴,以改革为农村土地赋权,让思想的解放成为发展的优势。

上半年,以省交控集团绿化苗木体验基地和物流园区为依托,寿阳县在平头镇规划建设健康养生、生态体验、花木培育、科技研发、现代物流一体化绿色产业链。

这是我市与山西交控集团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发展思路,在深入推进林木种苗开发、康养产业培育和绿色晋中建设方面作出的重要部署。

坚持市场运作,成为打造“百亿投入千亿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寿阳县黑水、山底、华南三个示范村已流转土地1.27万亩,村集体收入8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00元。注册成立了农业科技公司、苗木种植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劳务派遣公司、物业保洁公司,组织农民闯市场,户均将至少增收2万元。

和交控集团投资建设平头镇一样,晋中市本土企业田森集团也看到了廊带建设的重要机遇,先后投资15亿元建设太谷“番茄小镇”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创优政策措施,成为我市在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中的改革创新举措之一。经过各方努力,目前已吸引到14家企业,57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廊带建设。

惟改革创新者胜。深化“三农”改革,始终是我市示范廊带建设的制胜绝招:

激活农村资源,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快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廊带内土地流转率由去年的31%提高到61.5%,示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由17792元增加到19500元,村集体平均收入预计由不足10万元增加到20万元以上。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制定出台了《晋中市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条(试行)》,摸清找准了乡村干部面临的难点痛点,对症开出的提高基层干部待遇、畅通干部晋升通道、理顺权责清单、建立容错机制等“良方”,既有“含金量”,又有操作性。

推行网格化管理系统,划小责任范围,建立以市场化运营为主体的乡村卫生环境保洁体制,确保乡村环境治理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如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污水站,将村集体机动地承包给养殖户做鱼塘,经过处理的污水用于养鱼,由养殖户承担污水站运行费用,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村集体经济负担。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0余名,培育生态庄园经济5处、合作社8个,打造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乡村振兴的铁血军团。成立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林果丰种养专业合作社做法被新华社头条报道,“南果北种”“鱼菜共生”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迅速推广。

示范三

产业振兴 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

“借着示范廊带建设的机遇,我们争取到政府投资22万元,准备在公路旁建设一个大型蔬菜集散批发市场,租给客商使用,由村集体收取租金,带动农村集体经济破零。”太谷县范村镇党支部书记成臻刚说。

驾车穿越闫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道路两旁连绵的蔬菜大棚。作为我市设施蔬菜的发祥地之一,闫村的温室大棚和拱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0亩,接近全村土地面积的二分之一。目前,共有日光温室385个,种植面积600亩;拱棚450个,种植面积1000亩。今年,村里又从山东引进联动拱棚技术,新建起260亩联动拱棚园区。

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最为受益。成臻刚告诉我们,村里现在户均1个棚。2200多人的村里,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户数占到70%,形成了从拱棚建棚、育苗、种植、销售一条龙服务链。近年来,旱垣温室的单棚效益不断走高,已连续三年达到亩均3万元,效益最好的,亩均超过5万元。每个棚,都成为农民的一所“绿色银行”。

闫村仅是我市示范廊带上产业振兴的一个代表。目前,设施农业、规模化农业、有机旱作农业同向发力,示范廊带正日益成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太谷县小白乡万亩苗木园区、万亩红枣园区、太谷县范村镇闫村设施蔬菜园区、榆次区北田庄子十万亩苹果种植基地、榆次区双万亩核桃基地、榆次区康培万亩绿化苗木基地、榆次区乌金山镇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山西交控集团绿化苗木体验基地、寿阳县万亩有机旱作农业基地、寿阳县平头镇万亩旱垣茴子白基地10个万亩产业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当下我市加速培育新动能、注重产业集聚效应的生动体现,彰显着规模农业的气势与带动作用。

田森番茄小镇、怡园酒庄、晋中林果丰种养专业合作社、富春红玉火龙果基地、榆次黄土农言田园综合体体现着现代农业之美。市委、市政府对这些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充满信心,全力支持,南果北种、鱼菜共生、有机农业、加工产业等在这里从无到有,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领先的标杆。

大大小小的农业电商穿针引线,实现了传统产业与现代农业无缝对接。在他们的努力下,小农产走向大市场,助推晋中农业提升品位,让更多农民共享了大农业发展的红利。

走进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考,依然需要久久为功。晋中人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你追我赶,奋力前行!(记者 张润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