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查市道人,鄭鄰)

查市道人

宋朝時,常德府有條查市街上住著一家姓餘的富戶,他家每年都能收10萬石的糧食。

而餘老翁為人心地善良,生活簡樸,經常降價賣糧食,或者每賣出一石糧食就多贈送半升。

他家裡做生意什麼的大多都是這種多給少要錢的經營方式。

古代志怪故事(查市道人,鄭鄰)

宋寧宗慶元初年六月的時候,餘老翁在書房裡誦經,忽然見外邊大白天的天空中雷電交加,有個樵夫這時經過,就在他家大門外的門簷下避雨。

這時,不知道從哪裡來了一個道士,頭戴青巾,身穿粗布衣服,領著這樵夫就走進了餘家的大宅,到了餘老翁的書房門口敲門,還說:“就先讓這個村叟暫時先蹲到您書桌下,避一避雷聲吧!”

隨後道士就坐在了椅子上。

沒過多久,一團雷火忽然激閃著白光竄入了室內,在屋中環繞了好幾圈,這才熄滅!

等到雨停天晴之後,僕人進來稟報說:“書房門簷上有剛寫上的大紅字!”

古代志怪故事(查市道人,鄭鄰)

餘翁出來一看,上面寫著:“叫董二的樵夫,前五世做了太多壞事,惡貫滿盈,上天有命要懲罰他,被陳真人領到了慈喜菩薩平常誦經的桌子下掩護,諸位(雷神)不敢靠近!”

原文總共39字,等到餘翁讀完,再回頭去看書房的時,道士已經不見了。

沒多久,餘翁就坐化了!

出自《夷堅志》

【原文】常德府查市富戶餘翁家,歲收谷十萬石,而處心仁廉,常減價出糶。每糴一石,又以半升增給之。它所操持,大抵類此。慶元元年六月,在書室誦經,雷電當晝暴作,有樵夫避雨立門外。忽一道人,青巾布衣,引入餘宅,扣書室見翁,謂之曰:“可令此村叟蹲伏經棹下,暫避雷聲。”道人遂就坐。少頃,雷火閃爍入室,旋繞數匝而息。及雨霽,一僕報言:“門楣上有新書朱字。”出視之,雲:“樵夫董二,前世五逆,罪惡貫盈,上帝有勅罰之,被陳真人安於慈喜菩薩誦經棹下護之,諸神不敢近。”凡三十九字。讀畢,失道士所在。未幾,餘翁坐亡。《夷堅志》

鄭鄰

宋高宗紹興年間,江東御史的一個趕車的兵卒名叫鄭鄰,三十多歲,因為久病而臥床不起,這天半夜夢見兩個青衣使者來帶走了他,還聲稱:“大王召你前去!”

迷糊中他跟著兩人走了十幾裡地,一抬頭,只見面前忽然出現一座巍峨的城池,高樓無數。


古代志怪故事(查市道人,鄭鄰)


使者就帶著他進了城,跨越臺階,到了一處朱門之外等候,只見門庭下有無數男男女女、僧人、道士、還有雞犬牛羊,都分門別類的排著長隊,在宮殿前還豎著一面一人多高、幾尺寬的巨大鏡子,從裡面依稀能看到人心肺腑,血脈也歷歷在目!

過了片刻,有個大王打扮的人從殿中出來,兩個使者就趕緊上前聽候吩咐,其中一個回稟道:已追拿到了鄭鄰!

那大王朝臺階下看了一眼,問:“你是哪裡人士?因為什麼事被追到這裡?”

鄭鄰趕緊低頭回答說:“小人籍貫是信州(今江西省上饒市),卻不知道因為什麼事被捉拿而來?”

大王於是命人將(文書)拿來看,用筆點指著一個字,看了看旁邊的官吏,問:“你確定是這個字?不會是弄錯了吧?”

這時,判官模樣的官吏拿著一本書冊上前,翻閱後說:“應該是追拿處州(浙江省麗水市的古稱)松陽的鄭林。”

大王點頭說:“那這就對了,不關這個人的事,讓他回去吧!”

於是又命使者檢查了生死簿,說鄭鄰還有一紀半的壽命(一紀說法不一,有四年、十二年、三十年、六十年之說。)


古代志怪故事(查市道人,鄭鄰)


隨後又叫鄭鄰到近前跟他說:“我看你也是個善良的人,在人間是不是也誦經?”

鄭鄰回答說:“每天都背誦《高王經》,照著書讀《觀世音經》。”

大王又說:“你看看這庭前的囚徒,都是在世間不做好事的人!”

鄭鄰於是抬頭向大殿前看去,被繩索、夾套的人非常多,有的五個木枷在身,有的瘦得皮包骨頭,沒有人樣;有的綁在柱子上,旁邊還用木牌紅字寫著罪名:某某人暗中詛咒,某某人殺害生靈,某某人鬥毆傷人性命,等等。

遠處的監獄大門上是金色的釘子,上面畫著的是大海獸,張開嘴銜著釘子,

兩邊分列著小隔間,裡面都是正在審理案件的獄吏,有個頭戴牛耳巾的人,帶著鄭鄰在裡面各處看了一圈,又回到了大殿上!

那個大王說:“你都看見了,回去人世以後要繼續行善積德,如果見了殺人,就只管念觀世音的佛號,讓其能夠往生,同時你也能夠消災、積累福緣!”

鄭鄰回答說:“遵命!”

隨後讓他退下,青衣使者就領著他走了幾步,恍然間,他再回頭看,身後已經變成茫茫然一片,什麼都沒有了!

只見茫茫前路有個白衣老叟,正拄著柺杖站在路口。

鄭鄰就去問老翁怎麼去饒州(今鄱陽),老翁就用柺杖指著一處說:從這裡往左拐彎,找到了路就趕緊跑,恐怕慢點就有豺狼虎豹毒蟲之禍了!”

鄭鄰聽了也很害怕,就狂奔回去,等到醒過來,滿身都是汗,被子都溼透了!

後來,他每天都專心誦經,常常做善事,果然活了七十多歲。出自《夷堅志》

【原文】紹興十四年三月四日,江東憲司騶卒鄭鄰久疾,夢二使追之,曰:“大王召。”行數十里,樓觀巍然。使引之登階,入朱門,庭下列男女僧道、雞犬牛羊,殿前掛大鏡,照人心腑,歷歷可見。頃之,王出,二使擁鄰聲喏,稱追到鄭鄰。王問:“甚處人,何事到此?”鄰俯首答曰:“本貫信州,被追來,不知何故。”王命將到頭事祖來,以筆點一字,顧吏曰:“又卻是此鄰字,莫誤否?”判官攜簿前白雲:“合追處州松陽鄭林。”王曰:“若爾,則不幹此人事,教回。”覆命檢勾生死簿,稱鄰壽尚有一紀半,遂呼鄰前曰:“看汝是一善人,在生曾誦經否?”鄰曰:“默唸《高王經》。看本念《觀世音經》。”王曰:“汝視此間囚不作善事。”鄰舉首觀殿下鐵柱,系者甚眾,五木被體,羸瘠裸立,絕無人狀。柱上立粉牌志其罪,某人咒咀,某人殺生,某人鬥殺。獄戶施金釘,圖大海獸張口銜之。兩廡皆鞫獄官,內有戴牛耳幞頭者,周覽而旋。王曰:“汝已見了,還生時依舊積善。若見戮人,只念阿彌陀觀世音佛名,令渠受生,汝得消災介福。”鄰曰:“領聖旨。”遂退。行數步,回首已無所睹,唯一叟白衣拄杖。鄰問去饒州路,叟以杖指雲:“由此而左,得路宜亟行,稍緩有豺虎蟲虺之毒。”鄰憂撓奔回,遂寤,遍體流汗。乃初六夜矣。《夷堅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