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出了不少纵横家,你了解的是哪位呢?

陈清子


相传鬼谷子创立了纵横家这一流派,是春秋战国时期“九流十家”中的一个主要流派,“九流十家”则是指:儒家、农家、纵横家、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杂家、医家、名家。

纵横家是一个独特的谋士团体,主要是为诸侯国出谋划策,他们不讲究忠义,按照当时的诸侯国的政治局势做出判断。纵横家内部分成合纵派和连横派两个主要流派,合纵则是利用几个弱小的诸侯国制衡强大的诸侯国,而连横则是纵横家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谋划制衡、消灭几个弱小的诸侯国。(鬼谷子形象图)

纵横家大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擅长辩论。著名的合纵派代表是苏秦,配六国相印,连横派的代表是张仪,用连横的手段破了六国合纵的大政策。

鬼谷子创立的纵横家成员们经常性的相爱相杀,如庞涓和孙膑、苏秦和张仪,师兄弟内部互斗的非常厉害,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对纵横家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具体要求如下:

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纵横家郦食其和蒯通。

郦食其和蒯通是战国末期的纵横家,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尤其是郦食其。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是著名的说客、外交家,在刘邦崛起之路上郦食其的助力非常大。

郦食其真正出山之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恰好刘邦和项羽等人分兵进攻秦朝国都咸阳,在陈留率领一万左右的乌合之众踟蹰不前。郦食其分析天下形势,建议刘邦攻取陈留(今开封附近)作为根据地。在刘邦进军咸阳路上,郦食其也经常亲自作为使臣出使各个诸侯和秦军把守的城池,立下了汗马功劳。(郦食其剧照,被齐王田广烹杀)

楚汉相争时期,郦食其建议刘邦做了如下部署:

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堵住太行交通要道,扼制住蜚狐关口,把守住白马津渡。

这样刘邦就可以在楚汉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项羽久久不能取胜。

这样大好的形势下,郦食其又亲自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田广归顺。郦食其为齐王分析天下局势,得失厉害关系,三寸不烂之舌就把齐王田广说服了。于是乎,齐王田广宴请郦食其庆祝结盟成功。

本来剑拔弩张的齐国军队和韩信部队也松懈了起来,此时韩信率军趁机攻打齐国军队,齐王认为郦食其骗了他,把这个65岁的老头扔到鼎里面烹了(煮了活人)。

韩信攻打齐王的军队离不开另外一个纵横家蒯通,一个籍籍无名的人物。蒯通成为韩信的谋士后积极为韩信出谋划策,进攻齐王的军队前,蒯通对韩信说:

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得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蒯通刺激韩信,说他领兵数万几年时间才攻打下五十多座城市,而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拿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韩信还不如一介书生!(蒯通剧照)

于是乎,韩信趁齐国军队松懈之时,偷袭消灭了齐国的主要军队,平定齐国后,韩信自立为代理齐王。这个时期对韩信来讲是一个关键点,蒯通为韩信分析天下局势,得失利害,为韩信定下了三分天下的计谋——刘邦、项羽、韩信三家分立。蒯通说:

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

此时,韩信率军击败项羽龙且的部队,斩杀了龙且。蒯通认为韩信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功高震主,归顺项羽,项羽不相信他;追随刘邦,刘邦也不信他,在这种局面下应该自立为王,不然将来必然遭受祸端。韩信念及刘邦的旧情,不肯反叛,蒯通知道韩信的决断后,自己装疯,做巫师去了,他也担心自己将来会受到牵连被杀。

韩信最终被吕后杀害,临时之时说:

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

韩信不听蒯通的计策,最后还把蒯通卖了。刘邦将蒯通从齐国抓到了长安城,准备杀死他,他的计谋害死了郦食其,也准备烹了他。

蒯通不愧是能言善辩之人,他称狗的眼里只有主人,那是他的眼中只有韩信而没有刘邦,出谋划策是应当之事,为主人谋取最大利益。当时秦朝失去帝位,天下有才能的人纷纷起义,和刘邦一样谋取帝位,这些人只不过能力不够,你刘邦能够杀尽天下人吗?

一番说辞令刘邦汗颜,于是赦免了蒯通。

蒯通回到齐国,后曹参担任齐国的相国,礼贤下士聘请了蒯通,蒯通为曹参出谋划策,招揽贤能之人。

郦食其和蒯通都是纵横家的杰出代表人物,蒯通坑了郦食其,还从刘邦的屠刀下安然脱身,可谓善变之士,纵横捭阖。


纵横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天下诸侯分立,他们在其中穿针引线,发挥自己的才能,汉朝统一后,纵横家面对的政治大局面已经改变,纵横家也就逐渐谈出了历史,很少再看到他们的身影了。


穿越再现彼岸


纵观历史以来的纵横家,首推苏秦、张仪。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我来主要说说苏秦:

苏秦在第一次游说后不被重用,后得周书发奋研读,以至于“头悬梁,锥刺股”,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见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 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

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 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 关系,取得齐愍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

齐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攻打秦,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

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 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周苏秦之计划,于是六国 达成联合的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并任六国相。

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 息后大吃一惊。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 谷关内进攻。

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

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

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

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 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

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说齐归燕地

燕王晚年,让位给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的叛乱。

齐国趁机派兵攻燕,仅五十余天就占领燕国全境。燕国因此残破。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立为燕昭王。

燕昭王广纳贤士,积极准备对齐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行动。苏秦在这时来到燕国。 ,昭王派他到齐国交涉仍被齐占领的燕国土地。

苏秦到齐,对齐宣王说:“燕昭王是秦穆公的女婿,有强秦作后盾。齐占燕地,必然是燕和秦都不满于齐。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国十城之地交还燕国,那么燕和秦反而会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即可以秦燕为支持,号令天下。

天下亦莫敢不从,则齐国霸业可成。 ”宣王大喜,归还燕国旧地。苏秦归燕。受到燕昭王的重用。

劝齐王伐宋

苏秦洞察了昭王想攻齐的意图,献计于昭王道:“我们虽然收回了被齐占的土地。

然而当年亡国之恨不可以不报。如果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我们即可趁机发动进攻,一举灭齐。我请求到齐国说宣王攻宋。 ”燕昭王遂拜苏秦为上卿,出使齐国。

秦国一向与宋国交好,齐伐宋就必须与秦绝交、恰好秦派人到齐国商议共同称帝的事,苏秦趁机劝说齐王:“齐秦并立为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齐王说:“当然是尊秦了!”“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呢,还是爱秦?”“当然是爱齐了!”“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攻宋,哪一个更有利呢?”齐王回答:“当然伐宋有利!”苏秦接着劝齐王道:“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齐而称强秦,共约伐赵又不如单独伐宋。

所以,我主张放弃帝号以顺应天下。”

齐王听从苏秦建议,联合赵国在阿地会盟,约定共同抗秦,秦齐关系恶化。苏秦趁机劝齐王攻宋:“宋国国君荒淫无度,天下共愤,如果我们挥师西击宋,正是奉天讨罪的壮举,大王必然贤名震于诸侯,且可得到实际的利益,使齐雄踞东方,成为中原诸侯之长。

” 齐于是攻宋。燕为了取得齐的信任,派兵协助齐国。宋在联军攻击下,割淮北地求和,而齐国实力也因战而衰弱。

合纵攻强秦

苏秦在齐国,继续作削弱齐的工作。

他劝齐王大兴土木,纵情享乐,对外则大肆战争,广树仇敌。齐秦关系恶化,再加上齐攻宋国,秦王非常震怒。 苏秦劝齐王先采取军事行动,以打击遏制秦势力的发展。同时也想使齐的力量进一步被消耗。

齐王对燕怀有顾虑。苏秦为燕辩解说:“燕国国小力弱,一向依附于强齐,而齐之所以能号令天下,也正是有了燕的支持。这种友好关系是燕国人心所向,怎么会对齐有异心?”齐王释然。于是,苏秦出使,为齐王合纵攻秦而奔走。

苏秦分别游说韩赵魏燕四国国君,各自出军兵粮草,以攻秦国,推选赵国宰相奉阳君为合纵长,而齐国实际上却是合纵的真正组织者和指挥者。齐国名义上合纵攻秦,其实不过是借齐制秦,使其不能抽身救宋,齐好再次攻宋。

苏秦极力主张强攻秦国,然而齐既不卖力,赵韩魏燕自然也都互相推让而逡巡不进。 因此联军始终未与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尽管如此,齐劳师袭远,仍然大损国力。

合纵反攻齐

齐王发动攻秦的同时,展开了对宋的第二次进攻。

这实际上使其他四国联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既无法合力攻秦,又不能马上撤兵回国。于是各国对齐都暗怀不满。本来苏秦此时南下,明着合纵攻秦,暗中却在积极为燕联系反齐的同盟军。 苏秦见各国离心,便暗中劝在魏国的孟尝君:“昔日您在齐国时,为齐立下盖世之功,而齐王暗昧,不但不重用,而且使您背井离乡,远来归魏。

今又弃信义于不顾,玩弄联军各国。燕军有攻齐意,赵国也早对齐怀恨,如果联合起来东击齐国,则中原势大,魏和先生您也定会名动天下。”孟尝君答应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又劝说齐王同秦求和:“魏赵距秦近而齐地距秦远,如果我们五国合纵不能击败秦,魏赵为了保存国家就肯定要向秦求和,秦一旦同其他国家联合,定会连横来攻打齐。

望大王早作准备,先与秦谈和,以免形势被动。”齐王以为苏秦说的很有道理,便抢先与秦做出友好的表示,并打算用亲秦的韩聂做宰相。

赵国奉阳君正忙于合纵攻秦,见齐王未商量就先与秦交好,大为恼怒,便联合魏燕要对正忙于攻宋的齐国开战。

齐王慌忙从宋撤军,并答应送给奉阳君土地,奉阳君才停止了攻齐的行动。

苏秦拘于赵

奉阳君得到齐王关于土地的许诺,与齐的关系又和好起来,而苏秦在暗中进行的对燕赵关系的离间活动,也被奉阳君察觉。

于是奉阳君把苏秦拘留在赵国,限制其行动。

苏秦向燕王求救,并打算继续进行离间活动。燕王向赵奉阳君提出严重抗议,奉阳君释放苏秦,然而苏秦却再也不能找到机会在赵活动。

他想去见齐派至赵的使臣,赵不许。苏秦无奈,离开赵入齐。

自陈功与过

苏秦入齐之后,燕昭王对他产生了怀疑,因为他以时机未到为辞,几次劝阻燕昭王对齐的进攻,于是昭王打算让别人替换苏秦回国。

苏秦感到非常委曲,向燕王写信申辩。这封信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功过的一个评说。他说:燕和齐仇恨由来已久。我为燕齐的邦交奔走,本来就难以获得各方面的信任。齐是燕国的心腹大患,我在齐国,大可使齐不谋攻燕,小可使齐赵关系破裂,以此为大王的大事作准备。

五国伐秦,燕虽然出兵出粮,但一来免去齐称帝燕称臣的耻辱,二来没有齐赵攻燕的祸患。 后来奉阳君接受齐的封地,将我扣在赵国。大王救臣下出于水火,现在齐赵都不谋攻燕,燕得以修饬国力,我虽无功,但自以为可以免罪了。

我作为燕臣,在齐国活动,本来就会有流言蜚语。我如在齐显贵,燕国大夫就不信任我,我在齐作贱,世人就看不起我。我如受齐王重用,燕大夫就会对我抱有希望,希望达不到又徒增埋怨。 齐国如有不利于燕的地方,就把责任都归到我头上,天下人不攻齐,就说我善于为齐谋划。

我的处境也可以说是够危险的了。我不畏死报效于大王,大王却怀疑怪罪于臣下,我实在感到恐惧。尽管我自以为可以列于天下公卿之中也无可愧疚,如大王只是重用有才的贤人,我愿在齐与他认真合作;如大王不放心我,我就回燕侍奉大王,以宽解大王的忧虑。

燕昭王终于没有撤换苏秦。

荡荡身后事

苏秦为了恶化齐赵邦交,使齐广树仇敌,再劝齐王攻宋。公元前286年,齐灭宋。齐国力也渐渐疲衰。同时由于奉阳君向齐索要封邑,齐赵关系又出现裂隙。

苏秦频繁的活动,终被齐王和齐大夫发觉。齐王将苏秦车裂于市。苏秦死时,年五十余岁。 苏秦死后,燕赵魏秦韩五国联合,在燕将乐毅的带领下大举攻齐,连陷城池七十余座。齐王出逃,被杀。

齐国后来虽然又夺回国土,国力却大衰,从此一蹶不振。而燕赵魏秦四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秦生前活动的缘故。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

《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孔晏平


张仪——战国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是魏国公族支庶子弟和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徒弟。

张仪学成之后游说诸侯,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张仪相魏。公孙衍取得韩国的支持,代张仪为魏相。张仪不为魏惠王所用,后投奔楚国,任楚国相国昭阳的门下客。曾经同楚国的相国共饮。后来楚相丢了一块璧(相传为和氏璧),楚相下人认为张仪“仪贫无行”,必是张仪所为,打了他数百下。张仪不服,楚相放了他。张仪之妻悲愤道:“你要是不读书、不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张仪回答:“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其妻笑道:“还在。”张仪说:“这样就够了。”

后来秦国重用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史称“连横”,这时公孙衍离开秦国而入魏国,向魏王推销“合纵”。



前318年公孙衍发起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之举,以楚怀王为纵长,又游说义渠攻打秦国,大败秦军于李伯。但在函谷关一战失利,五国纷纷退兵。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素与张仪有隙。

武王元年(前310年),张仪离开秦国,前往魏国,是年五月卒于魏。孟子的弟子景春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