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吉林市卫生健康工作综述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回首70年,我市卫生健康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应势而动启动并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立志让每一个江城人都公平便捷地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构建了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跨越。

——筑牢保障人民健康第一道防线,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努力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70年来,我市成功控制或消除了一批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1979年消灭了天花,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目标,2006年后连续13年实现白喉无报告病例,麻疹、乙脑和流脑发病率降幅达99%等等。新医改以来,市政府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政府补助标准达到50元,免费为群众提供服务14类55项,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等慢性病患者得到了规范化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质量持续提高。全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覆盖所有县(市),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服务,年度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传染病防控有力,全市传染病总发病率同比下降33.56%,明显低于全省平均发病水平。

——努力织起基本医疗保障网,不断增强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线能力,努力让群众“看得起病”。70年来,我市基本医疗保障网已全面建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等基本医保的参保率稳固在100%,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9年的520元,医保药品目录新增药品339个。将17种临床必需的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乙类范围,平均降价达到56.7%;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医保医疗费用支付限额达到16万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年度最高报销额度达30万元。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优化“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一救治、四减免”政策,在2016年“五提高”的基础上,2017年进一步提高报销5个百分点,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由6000元降至5000元,2019年又推出看病“120”、服务“111”的政策。有效减轻困难群众就医费用负担,重大疾病求助项目全部落实,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吉林模式”,作为社会救助标准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7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彻底告别了缺医少药的时代,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建立,“病有所医”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夯实。1986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226家,医疗卫生服务人员20892人,到2018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840家,医疗卫生服务人员达到42835人,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30960张。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医馆”102个。

在城市形成了以市中心医院等6家三级甲等医院为支柱的医疗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网底,以专科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二级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内涵建设,培树“名院、名科、名医”。我市现有省级重点专科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重点扶持专科1个,特色专科4个;市直卫生计生系统第一批优先发展重点学科12个,市级医学重点专科47个,重点建设专科30个,特色专科8个。培养全科医生1063人。

2020年,是“十三五”最后一年,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可预期的愿景将是:

——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健康档案基本覆盖全市人口并实现信息动态更新。

——医联体覆盖率达到100%,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立符合市情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8.9%以上……

70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壮丽开篇,70年,我们期待更加美好健康的明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