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旗下钉钉宣布10亿扩张计划,有可能改变微信一家独大的局面吗?

万啟斌


大部分用户理解微信是c2c的沟通工具,钉钉是工作用的沟通工具,虽然企业微信也在进步中,但微信整体和钉钉还是有差异。

1.实时沟通,两者没有本质区别,而对于微信来说,如果微信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需要企业微信来解决?这给普通企业造成一些困扰。



2.实时沟通背后的强需求来自于场景,都说钉钉是工作场景,但钉钉有一个链接工作与生活的场景。阿里系有天然的商业体系,导致阿里的小二与其商业合作伙伴都会在钉钉上交流,虽然不一定能形成强绑定,把企业员工都切换至钉钉,但只要是其合作范围内的都会使用钉钉,打开市场相对容易,这些场景是天然的孵化器。



3.小工具,无论钉钉还是企业微信,都做了很多小工具,同时做了开放,让更对的三方公司进来开发,形成生态。这一手,相对来说,阿里系更擅长,同时体系内的商业行工具更对,比微信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更能形成产品矩阵,让企业用得更爽。当然在小程序发力最后,微信也有一波商业伙伴和工具,两者竞争激烈,但钉钉优势明显。

4.整体赋能体系,钉钉更是背靠阿里系的商业帝国,试想一个电商部门,或者代运营公司,所有的生意在淘宝上,平时要沟通,看数据,关注活动、店铺,钉钉和淘宝的打通,就能够牢牢吸引住这波人群;在看支付宝,虽然微信的线下支付对支付宝冲击很大,但线下场景的打硬仗,支付宝不触,试想一个线下卖场、店铺,利用钉钉做企业管理,同时看支付宝的活动、数据,利用支付宝交易,形成天然的产品矩阵。

总体而言,钉钉在国内企业沟通方面领先于微信,加强资金的投入,会有很大的资金用于海外市场的开拓,产品能力和产品矩阵不断的加强,会对企业微信的空间更近一步压缩,未来钉钉会在市场上更强势。


珞曦是条产品狗


笔者认为,现阶段的钉钉还不是阿里要投入多少钱的问题,比方当年的“来往”,就是钱投的太多也没有用。微信在今天的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人们聊天、视频、购物、付款等都通过微信这一主要方式。而专注于职场社交的钉钉,其实更是在于建立于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人们上班签到打卡、申请、审批、讨论、协作、立项、报销等工作都可以通过钉钉平台进行无纸化处理。但钉钉在某些方面做的也不是太人性化,如签到定位方面更偏向于维护企业主的利益,没有思考如何兼顾员工使用者的感受。同时因工作而产生的个人隐私如何有效保护,还需做一些改善。当然工作方式最重要的是如何增加粘性,如果形成一种习惯,办公就想到必用钉钉,那就是钉钉最大的成功。微信和钉钉其实在当前两个道不同,又何须进行比较。多数的国人没有几个喜欢把工作带回家,把工作当成生活吧,所以钉钉的机会点就是坚守在职场这一主要平台,寻找机会扩张,等待对手犯错,有朝一日颠盘。

钉钉的10亿扩张计划,应该说一种企业社交变现的尝试,让企业主、企业采购部门、企业员工通过钉钉的入口,进行如办公用品、耗材等之类的采购,进而扩展到其他消费方面,最终实现钉钉这个入口的投资变现功能。办企业不是搞慈善,最终都是要赚钱的。但阿里软件在客户形成习惯后,往往开始进行收费模式,这往往会影响着这个软件最后的发展。如果有一天,一个类似杀毒领域的360公司宣布永久杀毒软件免费时,其他杀毒软件没能及时调整应对战略,也就渐渐看不见,如瑞星等。

故笔者建议,阿里应该在办公社交软件方面,第一个公开高举永久免费大旗,粘住企业客户和事业单位管理客户,单单能成为淘宝、天猫和支付宝的引流入口,其就可谓是钉钉的最大的成功,而于将来在打通万物互联社交方面,阿里可以以此寻找更大的突破。


兰戈观察


这个问题让我愣了很多,因为钉钉这个在我日常工作中基本是用来打卡签到的工具很难跟微信牵扯上联系。

的确,目前来看钉钉和微信还成不了竞品,还没有一种取代微信的态势。主要是原因是“阿里没有社交基因,支付宝没有,钉钉同样没有”,支付宝在前两年新年期间推出了“集敬业福活动”,当然最后得到了很多平台新用户注册,但在支付宝的聊天窗口,除开送“福”、收“福”之外,不聊天的好友依旧不聊天,交流得多的好友依旧是在微信跟我讨论还差几个福可以拿马云巴巴的红吧。阿里的电商基因太重了。

再回到钉钉的“10亿扩张计划”,钉钉表示将联合阿里商旅、天猫企业购、阿里云、千牛、网销宝、阿里妈妈等事业部,对中小企业发放总额10亿元的的差旅、采购补贴。补贴的领域有出行、团购、电商、互金,其实你会发现这些领域的产品在大多工作族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次极其的低,除开公关、销售、商务、行政等等对这些方面产品有工作需求的岗位,大多上班白领除开自己岗位需要,使用得最多的APP基本都是“内容消费”。

通俗些说,谁不是工作累了,上个斗鱼看下直播,上个头条装个逼,上个知乎补充点知识,上个微信撩下妹,上个微博看看土豪们的日常生活。

所以,你会发现,虽然微信的定位是“轻办公”,但微信使用界面很少有“工作”的影子,大家经常会把微信和头条、微博等联系在一下,而实际上,在我看来对微信威胁最大的也就是这类泛娱乐的内容平台。

微信的成功在于把内容消费和社交结合得非常巧妙,朋友圈、公众号让每个人都带上媒体属性,这让上班族们在工作之中使用微信毫无抗拒感,甚至还有点爽爽的感觉。

至于钉钉,目前来说,我只觉得打卡工具好用,未来能成什么样不好说,马云爸爸太厉害了,我等只能先静看阿里出招!


媒体训练营


首先我们要知道,钉钉和这个微信,是两中不同类型的产品。就像领英和Facebook一样。主打职业社交和主打社交,是两种战略。

钉钉的应用场景和明显,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员工,但不局限于企业员工。而微信,主要应用在大众化的社交场景,就是只要在江湖行走就会用到。从这个应用场景、人群基数来看,微信在社交方面已经赢了钉钉。

但是我们都知道,阿里对社交的执着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所以,阿里一直在寻找机会切入到社交平台的竞争中。从支付宝,旺旺、来往在到钉钉,都在寻找合适的机会接触用户。

可是腾讯在社交领域是绝对是一家独大,从QQ到微信都没有失手,拥有大量的用户。

这一次的钉钉10亿扩张计划,如题中说的,钉钉希望用来培养用户习惯和粘性,不管是什么产品,尤其是社交场景下的产品,用户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的。钉钉渴望同过这一次的补贴计划,让更多的人先适应通过钉钉作为更多社会化协作的入口。试图,先通过更多的办公场景中的使用频率来提高一部分的使用习惯。

简单看,就是希望先通过和腾讯分享一小块蛋糕,进而才有博弈的资本去讨论大的蛋糕。

想通过这一波活动来颠覆微信的地位是不可能的。不管是从人群基数、应用场景还是使用的频率习惯,微信早就根深蒂固了。我们可能会因为一部分工作去使用钉钉这个软件,但我们同样也可以使用QQ、微信等协助。

关键在于,在日常的生活中,使用钉钉是不是一个需求,有没有更多的使用场景。

补贴的方法,在外卖和打车界已经用过了,效果还是很好的,毕竟烧了不少钱。但这并不意味着钉钉这样做就是好的方法,毕竟,外卖和打车都是生活中的需求,场景也多。

而作为一个社交软件就不一样了,在使用前,我们都需要衡量一下我们有没有必要使用它。是有工作非要用到这个软件吗,还是暂时先用一下最后转到微信?

其实,我们从这两软件对自己的定位就能知道:

钉钉:是一个工作方式。

我们是乐意享受生活还是工作?

所以,想要颠覆微信的一家独大还是任重而道远。



初始值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一个互联网行业的僵硬成见:阿里希望能够推出一款与微信或者QQ相抗衡的社交产品,但是总在社交领域屡战屡败。

其实从广义的社交领域来讲,阿里的布局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比如在典型的具备社交属性的产品中,陌陌和微博是两个表现最好的阿里系产品,两者都在美股完成了上市,并且表现出不错的生命力。陌陌在3月份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的财报显示,净营收同比增524%达2.461亿美元,净利润9150万美元,同比增长674%;而微博的市值早已超过前辈twitter,Q3财报显示,其月活跃用户数为2.97亿,同比增长34%;总营收达11.8亿元,同比增长49%;净利润同比增长156%。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款具备典型“社交属性”的产品在3年前就已经完成布局,在微信力所不能及的地方“闷声发大财”。

所以本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原则,题干中所描述的“微信一家独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事实,最起码也需要添加“即时通讯”的前置定语才能成立。

我们再来说说钉钉。很显然钉钉和微信并不是竞品关系。

一个必须承认的是,到了2017年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行业内已经没有纯粹的社交产品的生存空间,毕竟社交功能是互联网上最早被填补的一块需求空缺。市场上的产品已经满足了各类社交需求,甚至社交需求已经有所溢出,增长放缓明显,已经没有了新入场者的机会。

因此钉钉的主要应用场景定位于职场,做垂直于单一领域的功能型“带社交属性”的软件。而微信的应用场景主要针对生活中的大众群体,虽然工作中可以使用,但B端用户并不是核心竞争力。

所以钉钉看起来像是微信用户的子集,但实际上用户在需求选择的过程中,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

如题中所述,这次钉钉宣告10亿扩张计划,相比于“挑战微信”的权威,实际上更大的意义在于教育用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产品即场景,产品即运营”,通过补贴、奖励机智策略培养用户的习惯和粘性。这是任何产品都应该熟识的生存法则,尤其是社交场景下的产品更是如此。

钉钉想用过这一次大规模的补贴计划,去让更多社交用户通过钉钉作为更多社会化协作的作用,尝试通过更多的企业场景中的使用频率来提供用户的使用习惯。

同时从应用场景、使用频率、人群基数、用户习惯来看,其实微信早在用户心中完成深耕。我们可以因为部分工作去使用钉钉,但我们也可以同时使用微信协同。

与其说钉钉在与微信对标,还不如说是跟企业微信对标(是的,微信也早已注意到了B端市场,并且自觉分化出了新的产品线)。钉钉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垂直服务b端市场,而不是广泛服务的c端市场——就像“天猫双11是否会改变阿里巴巴在电商行业内一家独大的地位?”别逗了。


互联网指北


先表面下我的观点,钉钉很难和微信抗衡,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可能性。

说钉钉时不得不说一个人——陈航,钉钉的创始人,陈航是阿里的元老级人物,是18罗汉时期的实习生,在日本呆了11年回到国内,刚开始做淘宝没有一点成绩,后来做来往,再后来...,他一直在失败的边缘,当他做钉钉时已经是阿里边缘人物,在这里我可以肯定的是,阿里是一个能力说话的地方,他这么多年没有被踢走,说明和马云私下关系还是很不错,换句话来说他很擅长和老板打交道,但是不代表懂用户。

钉钉定位是企业,微信定位是熟人社交,两个不一样的东西

很多人用钉钉都是为了完成工作,甚至是被老板监控,所以钉钉的用是企业,不如说是老板,那钉钉又是如何走到了今天的成功呢?

中小企业互联网化,在如今的中国存在着数千万的中小企业,他们没有大企业那样可以买的起OA系统,以前人力成本不高,招个人就搞得了,但是现在10个人的小公司哪里有人力,哪里有行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钉钉抓住了机会。

企业文化决定了钉钉和微信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微信的张小龙性格内向,但是确有一直想被人理解的内心,所以他用微信这个产品传递了价值,简单和极致,不打扰用户是他产品的原则,微信在很多人性上都选择了保护用户,让熟人之间有一个没有压力的社交环境,彼此能通过朋友圈了解对方现在的情况,当然现在的微信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钉钉呢?陈航一定是一个老板们酒桌上的高手,他理解不了社交的压力,也理解不要用户对呀隐藏的敏感,好比当年雷军做不成米聊,而张小龙可以。

未来可以抗衡微信的社交产品,一定不是在这些BAT手里,也不在目前市面上的其他产品,未来社交是一个新物种,他会回归的以前电话方式一样简单和纯碎,或许是基于新技术下产生的社交方式——VR社交,也或许是其他的方式。我们来回顾过去,从书信到电报,在到电话,再到邮件,到QQ,到微信,改变的是时间,两个人建立联系的时间变短了,当时间这个维度无法再短时,会是什么?面对面么?我们现在谁也没有办法肯定。

未来打倒微信的不是当下的对手,而是新技术下的新物种

夜已深,对未来新物种的探讨下次说。


哲思去创业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TMT频道记者宗旭认为:

首先得了解这两个产品的是什么,是不是同一类产品,只有同一类产品,才能拿来作比较。微信是一款社交软件,这点毋庸置疑,但是钉钉却算不上是社交软件。

钉钉起初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内部的沟通、协作,特色就是“DING钉一下”的功能。后来钉钉的功能不断拓展,包括签到、钉盘、钉邮、考勤、审批等。再后来,钉钉推出了ISV应用平台,除了第三方应用可以接入,企业自己也可以直接将原先的办公应用通过Api接口接入。所以,现在钉钉在官网上称自己是工作商务沟通协同平台。

而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软件,之所以也给人一种属于工作沟通软件的感觉是因为大家习惯使然,就像大家同样利用社交软件QQ在工作中沟通一样。但是,钉钉是提供给企业使用的产品,而微信是提供给个人使用的产品,它们解决的问题不一样,所以这两个压根不是同一个东西,没有可比性。

真正应该拿来和微信对比的应该是阿里推出的即时通讯社交软件“点点虫”,也就是原来的“来往”。当初阿里为了推“来往”和微信一较高下,动用了不少资源,外部拉明星、内部要求所有员工使用,可惜并没有什么用,现在依旧不认为“点点虫”有抗衡微信的资本。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钉钉正是由原来的“来往”团队开发的。

而和钉钉对标的应该是腾讯推出的企业级应用产品企业微信,不过企业微信在推出之后也动静不大。2017年腾讯又推出了移动办公版QQ“TIM”,希望借助 QQ 在社交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在企业级服务市场有所作为,这个还有待观察。


每日经济新闻


有句话叫 老二和老大打架,结果老三被打伤了。

阿里重金补贴钉钉,未必会打伤微信,但却极有可能打伤qq,尤其是1990年前生的用户们。

众所周知,现在腾讯qq的使用群体更多是95后,以及部分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的90前的人,因为微信还是相对比较私人的东西,大家习惯用qq来交流工作以及传输文件。

但自从阿里钉钉出来以后,qq在工作场景上的性能弊端就展露无疑了。qq只能做简单的工作交流,建群以及文件传输,并不能满足工作场景下更深层次的需求。


所以钉钉替代的是 腾讯社交能力里的 工作能力,而并不是生活沟通能力


谌基平


悟空啊,为师的来啦!用了钉钉,你就逃不出单位的“如来掌心”了,因为周末也会提醒你打卡。钉钉会有机会吗,从目前的使用体验来看,离社交功能还差很远。

说到这里不免想说一个比较尴尬的故事。有一次参加蚂蚁金服组织的活动,正式会议开过之后,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全国各地来的陌生人不免要互相加一下好友,大家打开的都是微信,经过主办方的提醒之后,很多人才恍然明白这里是蚂蚁金服的主场,于是很多人开始打开支付宝,主办方为了活跃气氛,说要在支付宝群里发红包,这时候才有几个人说还没有安装支付宝,要求主办方等一下,原来刚才说的打开支付宝还有几位是敷衍的,场面何其尴尬,请各位看官脑补场景。

说到钉钉有没有机会,也有一个故事。同样是在上述场合,知道了钉钉这个产品,也部分知道了它的功能,不过后来并没有应用到工作中。

后来,人力资源部要求用钉钉进行考勤,才逐渐地用起来。但是很快大家都发现了钉钉的一个弱智功能,那就是它周末也会提醒打卡考勤,如果没有考勤还会在统计功能里计入旷工,这样变态的考勤是谁想出来的,富凯财经建议马云赶紧开掉他。仅仅从这一个体验来讲,真是非常糟糕,悟空的亲们,说说钉钉有没有机会呢?


富凯财经


钉钉的PR在阿里是比较弱的,因为没人愿意帮他们,因为阿里都被要求用钉钉,所以他们都恨钉钉。

开玩笑啦。现在大家说的最多的,都是钉钉怎么怎么不人性,钉钉的广告做得再鸡血,还是被骂,因为这个社会的人,喜欢的是鸡汤。

我要来说说的是,钉钉这个产品为什么做不好,不是说工程师技术不行,产品经理设计有问题,而是产品的属性决定了这不会是一款讨喜的产品,毕竟工作狂不是大多数。

讲一个小的案例,大概10年前,杭州有一个企业老总,在浙江也算是有名气的,当年转型开发了一款针对B端的商旅ERP,通过和航空公司、酒店的谈判,在ERP系统中,能帮助企业节省很多的差旅经费,甚至资金结算也更加方便,这个项目,老板都说好,确实牛逼,解决了企业经营中的痛点,但是这个项目却推不下去,为什么?公司里用的人都反对,总是有各种各种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这款软件让很多员工失去了占公司便宜的机会,比如出差,去一家酒店,500的标准,但是入住酒店可能只要380,那剩下的额度怎么办?有的人就会说,那我就在酒店洗衣吧,或者吃饭吧,都挂房费上,有的(当年)还会和酒店商量,你给我开500的票,差价的税费我出,通过这样,还能套钱出来,比如买票,告诉老板,买不到经济舱了,只好买商务的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如果通过ERP,所有的费用和细节,员工都没办法控制了,所以他们都会反对。

后来这个项目很正常地倒了。

钉钉也一样,钉钉很多时候在设计的时候,确实也有一些为员工提供便利的功能,但更多的是钉钉想做一个帮助老板管理员工的软件,这样的想法,自然得不到员工的支持。你想钉钉里,有可能会设置一个你工作了一个小时,跳出一个小游戏给放松10分钟的功能吗?不可能,但微信却可以。

就像任何一个员工都不会喜欢摆在前台的那台打卡机一样,虽然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打卡机无罪,但你会喜欢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