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府掖县张氏

掖县迁莱西抬头村张氏谱序

沿革

相传明朝洪武帝二年,渤海与黄海海啸。我胶东大地一片汪洋,生命财产被水淹没一空,灾后向内地关中一带起民,以实此土。我先祖讳士能,由蜀来此,当时先来者度地建居曰占产户,后来者买产居住曰买产户。我先祖来此建居时,见此处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做竹枝词一首云:抬头南望佳果园,村后松柏旺参天,东有平原西有河,子孙安乐万万年。如是在此建居立户,定村名用竹枝词的为首二字,定村名为为抬头村。旧时称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义谭店乡抬头社八甲。吾祖规定字辈:耀、坤、镇、海、桂、炳、城、锋、洪、树、焕、坊

前言

愚问: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以人为大,父母生之,养之教之至于成立传统至今皆然,由此见之,先人之功德,伟矣,大矣!为报先人之功德,修有家庙祠堂,供奉老谱画像於其中,回忆当年吾先祖来此抬头村已二十余世,二百余年矣,一九六四年秋世事突变,发起文化大革命,其中横扫牛鬼蛇神,我张氏谱书焚烧一空,各家支谱书皆无存焉。现世事安定,一九九零年族人张克信倡议重修谱书,以留后世,其四处查询得张仁让先生写的谱书,又搜集各谱残余,访老人口述写成此谱书,望后之学者,继予以谱写。

二十世孙张剑锋誊书 十九世孙张克信主持采访 二十世孙张化坤沐手敬书

马山埠九世章颖祖号眉山墓志云:

吾张氏来至四川成都府金狮子街,徙居也先之淮河套村,由淮河套村而迁至莱阳之抬头村也。

吾为志之,誊张化坤写谱书,但予年仅十八岁,书写功底浅薄,望后者勿吝予以修正之,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年春。

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 张剑锋敬书

莱州府掖县西由王贾张氏

考证始祖文德应生在1570年左右,是明朝中后期的隆庆年间。明朝灭亡时(1628年),他应该已不再人世。到清朝简历(1644年)又打了十六年的仗,当时全国正处在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老百姓流离失所,社会混乱。所以我们的家谱无处查找,荒渺无凭断代了。文德以上的祖先和以后的几代都没留下半点生平的记载。清朝在中原建立后,没有了战争天下太平了,老百姓过上平安的日子,我们的第六代和第七代祖们才想到了家谱,可能根据老人的传说在乾隆年间才有了家谱,到现在已十七代了,每代人平均合廿七年左右(根据资料记载有汝辉祖的生卒年代所推算),据老人讲我们原先没有家庙每张更尧家屋没人住了,才变成了我们中村的张氏家庙没多少年。

我们与西村的张氏后家庙有渊源,前人记载了文德文举文敬是亲兄弟,而文举和文敬是西家庙的二世祖,从前称我们是东分支(西村张氏家庙有记载),所以说我们是西家庙分出来的确定无疑了。

莱州府掖县张氏

有资料记载元朝时,王贾村出了个举人张泰,出任过石州州判之职(从七品等于现在的付县级)而且是王贾村南兴仙观的监造者,死后葬在西南河堐。年代久远坟墓毁败,乾隆廿一年西家庙八世张洪财带领族人去修过坟。乾隆廿六年我们家庙的六世张永祥带领东支人又去修过坟,如果不是他的后人,为什么会去为他修坟呢?但是家谱断代,我们现知的始祖隔张泰有三百多年,少了十三代多的祖宗,缺少确切的证据,所以说我们两个家庙的张氏后人是不是张泰的后人不敢定论。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两个家庙的张姓后人不是四川移民,而是王贾的原著人。

纵观历史沧桑变迁,我们这两个家庙的张姓人从有记录以来,也不超出五百年的历史,有的支繁叶茂人丁兴旺,有的支无嗣绝后,永远的消失了,有的支迁往别地繁衍生息。招贤和张家埠两村就是我们的先人迁去建的村,不过在那一支也没留下记载。以上所作是本人多年来查找资料,多方考证才得出的结论,让他们流传后世吧。

第十三代庆绪 研究考证 於二OOO年春

莱州府掖县朱由张氏谱序(同治十年)(民国十八年续)

掖人多自蜀迁莱,相传在明弘治成化年间莱之何以迁民,传闻不一。莱志亦无明文,或曰莱民殁於海职是之故。考莱志明洪武初年莱城为海水湮没殆尽,当其是也。想余始祖自四川成都府迁来者兄弟二人,同来始祖其伯也。初至时在莱州府城住,不悉后世何故迁朱由村遂家焉。亦无可考张氏自蜀迁莱未修祠堂,亦未有家谱,相传有一字样名曰记策,此字不知所归那家。余见本家多不知亲疏,亲者疏而疏者亲,上下不能分其支派,墓所不能知其远近亲疏。余意欲纂修注明,尤无可考之实。且族人甚夥,更难载註。念本支易记,照本支名讳留此以传后世子孙,如有读书者不可不记先人生死之日,墓所在何处,山向之清白,不可使后世无传焉。

同治十年岁次辛未二月朔 十一世孙 金声字玉卿纂修

为人一生寿夭不同,根本履历后辈不可不知。国有史记註载,家有谱书考察人伦之道尽焉。余家始祖自蜀迁未留谱书直至六世难明支派承。余 伯父玉卿公费尽心记备载,略有大概。余即照旧本錄载,查旧本修於同志十年岁次辛未至今五十余年,於此期间死亡生殖未尝添增,修载於谱之上,再不修补怕后世更难查考。何则迁往异乡者有之,死绝门户者有之。余不揣秃鸦纂成数本使余叔兄弟各收一本,以备后世查考之用。务望后世将历年死亡生殖之人添载是书之上以明亲疏支派,勿要漠视。以余言为河漠也,则余有所望焉。

中华民国十八年岁次己巳二月望 十二世恩泳字溢泉序

始祖讳进,妣杨氏。此公兄弟二人,公数行一。弟名清,住黄县城南门里。於康熙年间有伊后辈子孙同立,合同存註。

自蜀迁莱,传闻记策云大丁住莱州府城里,二丁住黄县城南门里。以知进祖为大丁,清祖为二丁。余家祖影添进祖传世,始祖者乃百世不迁之祖。至五世亲近若有祠堂则五世以上家有神主,该迁之祠堂不可七八辈供奉以上皆不可考,祖影自祖传世。自始祖直至五世祖止某生某皆不能考,不过含糊留名实难註明,一无谱书可查,尤无神主作证。余即照玉卿伯父所纂之本而註焉。

十二世孙 恩泳字溢泉序

莱州府掖县单山张氏谱序(光绪廿四年)(二OO六年续修)

盖闻祖居四川成都府成都县,自春公於明时始迁於莱州府掖县城北单山之阳居焉。相传迁在洪武二年,今按祖墨迹四世祖乃万历时人(万历三十三年应举,给子学孔 学曾 学孟分居,同应武 应麟 应麒)五世祖系在明末清初之际。(崇祯五年学曾买九令地 同梦先 宦 从教 九良 我朝顺治十一年 学曾给子 雲腾 雲厚 孙成法分居 同学孔 应麟 从义 雲鸾 )以上下世系考之,非迁在洪武之时,当迁在弘治之年。溯自春公始居於单山村,历传四百余年,宗支蕃衍,代有他徙,虽徙居平里店、土台口、小峦埠、东尹家、邓家、西灶、保旺、过西、关东、庄子、东南、连郭、口外登族。旧谱未及备载,姑置弗续,而居本籍之旧谱,岂可听其湮没,故与一二同志者,欲续修宗谱而敦伦纪。但旧谱年久失修,章残篇断,缺略弗详询,间有考询未确者,则议以其嗣,亦系未知其详字样註之,不惮获戾,欲留后鑑,又恐族繁人众,难於一目了然,并绘族图五章,各族一章,使后之览者亦将及时续修,以垂不紊,是省厚望也夫,是为记。

时 大清光绪廿四年岁次戊戌三月上浣吉日 十四世修省日三辑书 十四世太学生晋桂树勋参考 十四世书雲庆五同校

莱州府掖县张氏

本谱是据十四世祖修省续修之谱接续的。吾知张氏有此谱系已将七旬,修省续谱到现在将一百一十年之久,老者多故少者未知,想续完整谈何容易,为续此谱挨家挨户查询,有一线索闻名而去,去过多地收获很大。尤其去平里店收获更大,找到了二世祖讳聚十六代孙张福全,他去过三世祖那(古台口),三世祖谱系很全,续谱从未间断。又闻始祖原居四川成都府成都县碓臼村,父德英生三子,长讳春次讳聚三讳洪,概年四川闹灾荒,官府强逼年轻人往人烟稀少地区迁移,因而如此兄弟三人迁居掖北单山村,兄弟三人同居数年后,二世祖讳聚迁居平里店,三世祖讳洪迁居古台口。至今各有谱系记载。据说百年前后还有往来,现早就断绝关系。

修省前辈在续谱中曾曰:悔惜自己出生太晚,足以说明他修谱时旧谱相隔年久,在这期间没有人续谱,所以修谱时难度大。省虽熬弗心血,也难免非全,因而省诚恳劝后人及时续谱,避免出现以上类似错误和不必要的麻烦及残缺,吸取教训。最后省特别提到见阅过他续之祖谱,跟他一样及时的续修下去,不要辜负了他的厚望。可无一彦者达到他之所要求和希望。

修省续修这本祖谱,很少人知之。他并没有传给自己后代,而在十四世祖汝斌之手。汝斌善写,可其后人没续,听说他对此谱挺珍惜,平日很 少给外人看。只有他极要好的几个朋友会拿出让他们看看。此人感到他有这本祖谱很自豪。也有几人照抄几本带走出外,这些人自想有本祖谱,但不去想法续谱,那本旧谱又有多大意义呢!

汝斌在世没续谱是极大的遗憾,因为那时众多老者都还在人世,知多也,续谱全也,更不会造成这么大的麻烦和谱系残缺连篇。

吾用三年之久才基本续完。残缺之处,后望知者修之改之。随后多复印几份,以后凡有此谱者联合起来大家共续,这样就会减一个人或是俩人的负担,字写得好与不好没关系,自要写明白,就是你们的成绩。望后彦者未要把张氏谱系的历史记载失落,及时续谱,这是我前人对你们的要求和希望。

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二OO六年 岁次丙戌三月中浣吉日 十七世文玉书 十六世世新书协助并参考 十七世文臣同校

文章收录于《莱州府张氏》,经文章作者张志民先生授权转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