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胤礽為何愚蠢到親自寫信給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

秋媚讀史


一個做了近四十年的皇太子,在波譎雲詭的政治風浪中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弄潮兒,在第二次被立為皇太子的時候,居然親自寫信給黑腹官吏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他是不是太愚蠢了?他難道就不怕留下把柄,被虎視眈眈的兄弟們截獲,作為要挾他的證據?

這封信的確成為撬翻他再次被廢的有力證據,縱然康熙皇帝將信件交還給他,以給他最後的機會,但是胤礽狗急跳牆,最終還是走上不歸路。正如康熙皇帝所說:千秋史冊在後,也別怪朕之所為了。

我們還是重點來分析分析胤礽為什麼作出如此愚蠢之舉吧。

一、背景情況:

當任伯安的《百官行述》為眾皇子所知道的時候,可謂人人心裡都在打著小算盤。誰先出手搶得《百官行述》,誰就可能先發制人,後者則被人所制。《百官行述》記載的都是朝野官員的小辮子,揪著這些小辮子,就可以制約百官為己所用。所以,以皇太子胤礽為首的太子黨和以老八胤禩為首的八爺黨,無所不用其極,為奪取《百官行述》大費周章。不想,還是老四胤禛搶得先機,直接從四川調出年羹堯,直赴江夏鎮,血洗了江夏鎮,奪取了寄存於老八胤禩在京城萬永當鋪的《百官行述》。

為了避免掀起朝局風波,老四胤禛當著太子和兄弟們的面將《百官行述》付之一炬。可是在奪取《百官行述》的過程中,一封太子寫給任伯安的信件同時落到老四胤禛的手上。在鄔思道等人的設計下,這封信由背叛胤禛的高福轉交到老八胤禩的手上,胤禩如獲至寶,讓老十四胤禵呈給康熙皇帝,直接激起太子胤礽的謀反,胤礽再次被廢即刻來臨。

二、皇太子的心思

皇太子胤礽的愚蠢之舉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康熙皇帝對胤礽的長期縱容。康熙與皇太子胤礽雖有嫌隙,但是作為孝誠仁皇后的遺腹子,康熙皇帝對胤礽是十分溺愛。和庶母鄭春華私通,康熙皇帝不追究,面對黃河氾濫成災,胤礽束手無策康熙不追究,賣官鬻爵還欠款康熙不追究,甚至連基本的小懲大誡舉措都沒有。一廢太子後,康熙皇帝甚至還想利用公推新太子的形式再次拉胤礽回位,結果鬧出個老八胤禩出來,還是康熙皇帝頂著滿朝文武大臣的嘴,與佟國維達成交易,犧牲一個朝廷重臣重新抬舉胤礽上位。

康熙皇帝對皇太子胤礽的縱容可見一斑,父子之情可以理解,但是家規國法怎可荒廢?正是康熙皇帝一貫對胤礽的縱容,才使得胤礽行事舉止乖張失措,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出來。在九子奪嫡如此敏感的時期,胤礽還想著向一個不入流的無德官吏任伯安寫信索要《百官行述》就不足為怪了,他以為做出任何事情,身為父親的康熙皇帝都會原諒他。

2.“馬蠅效應”讓胤礽狗急跳牆。不得不說,滿清王朝的皇帝們讓皇子們參與政治,形成獨具特色的“馬蠅效應”是規避儲君昏庸無道的優良傳統,但是皇帝一旦控制不好,就有馬兒被馬蠅吃掉的危險。

胤礽的哥哥和弟弟們都不是省油的燈,在《百官行述》出現之後,都欲奪之而後快,但是作為皇子們又不敢明奪,害怕留下什麼把柄為康熙所忌憚,搞得偷雞不成蝕把米。如何先下手為強?胤礽當然是有所考慮的,所以他在心存僥倖的情況給任伯安一顆“安心丸”,讓任伯安安安心心的投奔自己,以他皇太子的名望,輕取《百官行述》便不在話下。他擔心自己的兄弟們也給任伯安送去“橄欖枝”,如果不冒點險下點血本,讓任伯安看見自己的親筆信,可能《百官行述》就被其他兄弟搞走了。事實也正是如此。

從結果來看,這位被“馬蠅”(兄弟們)追趕的馬兒(太子胤礽)並沒有從一廢太子的經驗教訓中獲得救贖之策,反而作出了一項狗急跳牆之舉,所以,再次被廢也就沒什麼懸念了。

3.任伯安拿捏太子把柄以保命。任伯安是官場老油條,對官場之事可謂瞭如指掌,幾大箱《百官行述》就證明他絕非庸碌之輩。雖然因為任季安和劉八女搞得灰頭土面的,還被罷免了官職,但是此人城府頗深,將《百官行述》寄存在老八胤禩的萬永當鋪就說明他十分狡猾聰明。

此番要是貢獻出《百官行述》,就必須獲得等同價值的交換物,這是任伯安心裡撥打的交易算盤。要不然,身價斐然的任伯安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度過下半生。

幾句話,帶個口信,甚至派幾個官員去跟他接洽,討價還價,作為官場老手的任伯安會輕易奉送《百官行述》?那也想的太簡單了吧,所以,皇太子胤礽心裡明白這個理,他不可能派兵去直接剿滅任伯安,因為他那個《百官行述》也可能關係到自己的安危啊。所以萬般無奈之下,胤礽只好寫個親筆信給任伯安。一方面,任伯安沒有有力的證件信物,不會輕易做交易;另一方面,任伯安其實也是拿一物換一物,以太子的信件為質押物,免遭送去了《百官行述》,換回來殺人滅口的下場。有了太子的信件作為要挾,太子胤礽也就不敢殺人滅口了,自己的命才有保障。

所以,並不是太子真的愚不可及,看了以上三點,你就會明白太子胤礽也是出於無奈才作出了愚蠢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