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评书家,说评书的厨子其实是一个好演员

评书行在很多行业规矩上都和相声行业差不多,事实上评书行算是相声行的老大哥,相声行里对待没有师承的艺人一向比较排斥,评书行里同样如此。不过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评书行业里有两位名气相当大的艺人,如果非要较真师承的话,他们还都不算真正的评书门里人。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评书家,说评书的厨子其实是一个好演员

这两位一个是名气响彻天津的评书大家刘立福,另一位则是刘立福的师爷,本文主角陈士和。不听评书的估计连他的名字都没听过。经常听评书的人都会知道陈士和名气之大。

一、 他是一位好厨子

陈士和老家是浙江绍兴,出师爷的地方,巧了,他和相声门祖师爷朱绍文还是同乡,只是比穷不怕年轻了五十多岁。他原名建谷,又名固本,字兰亭。陈士和十几岁的时候在北京城参加过义和团,庚子之变后又做过杂役。

陈士和的父亲是北京赫赫有名的庆亲王府的厨子,因此陈士和后来有了一个固定工作,就是去庆亲王府当厨子。能在世袭罔替的庆亲王府后厨里当差,这起码证明陈士和在厨师工作上必定水平不低。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评书家,说评书的厨子其实是一个好演员

工作之余陈士和和旗人的爱好差不多,喜欢听个玩意儿,而他最喜欢的则是张智兰的评书《聊斋志异》,张智兰并不是评书门里的人,他和穷不怕一样是一个落魄的秀才,因此他说的《聊斋志异》和普通评书艺人不一样,中间有自己的精妙见解和评价,这恰恰是评书的精髓,也是秀才的特长。

辛亥革命之后,庆亲王府开始落寞,陈士和正式拜了张智兰为师学《聊斋》,上文说了张智兰并非正儿八经评书门的人,因此陈士和的师承一开始就有问题。

因为早年有义和团的功底,陈士和说的《聊斋》和他师父还不一样,他说书带身段,而且还挺潇洒,因此书座儿们叫他“武聊斋”。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评书家,说评书的厨子其实是一个好演员

二、 他是一个评书大家

陈士和不光跟张智兰一个人学,他还跟群福庆等评书名家学,等到他三十六岁下海时已经是一身本领。

1928年,41岁的陈士和来到了天津说书,他的“武聊斋”刚来就火了,天津的同行们对他的本事自然是钦佩,但对他的师承却并不承认。

陈士和一方面托人和同行沟通,并和几位同行结拜了盟兄弟。由于他的评书生动活泼、爱憎分明、对人情事理评价到位,再加上他字清口净、语重声洪、稳练沉着,因此天津的书座儿和北京那边一样捧他。书座儿捧,自然茶楼老板经理什么的也都愿意捧陈士和。最终陈士和凭借自己的本事在天津立下了根,评书门同行承认他是评书第八代传人,相当于和袁阔成的父亲同辈。他在天津收徒,其中一个就有刘立福的父亲刘建英,而且刘立福本人从小也是在陈士和的熏陶和教诲下成长起来的。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评书家,说评书的厨子其实是一个好演员

对陈士和的评书,同行最多的评价就是稳,用刘立福的话说你得闭上眼睛听,一边听一边咂摸滋味儿。

陈士和不光在书馆茶楼说,他还接受多家电台邀请上电台说书,当时电台说书中间要插广告,有的人只念一遍完事,陈士和则将广告当一个评书小段去处理,说的是绘声绘色,按刘立福回忆,他说个锅贴广告能把人口水说下来。

正因为陈立和本事大,由于他在天津欠债,北京的书座儿们急得要集资替他还债把他弄回北京。陈立和在此期间也曾多次返回北京,每次说一段时间再回天津,离别时他和书座儿们是台上台下一起掉泪,其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可见一斑。

听评书的人都知道刘立福厉害,那首先是因为他有一个厉害的师爷。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评书家,说评书的厨子其实是一个好演员

3、他是一个演员

如今我们能看到陈士和留下的影像要感谢导演吕班和谢添,他们在1952年拍摄的电影《六号门》中请来了陈士和,由他出演码头黑帮老大“马八辈”,谢添出演他的儿子马金龙。而该片的领衔主演则是“李向阳”郭振清。

陈士和在《六号门》中充分发挥了他评书门里说短打的技艺,把一个码头黑帮老大演绎得惟妙惟肖跟真的一样。那时候是没有什么电影节,不然的话以陈士和的表演足以获得一个最佳新人奖和最佳男配奖。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评书家,说评书的厨子其实是一个好演员

4、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评书家

晚年的陈士和还曾代表天津曲艺界到北京参加文代会,他在会议现场应周总理邀请给大家说了一段《聊斋》,周总理很高兴,希望他能将本事传给下一代。

1954年天津市组织了以何迟为首的抢救小组,开始对陈士和的评书《聊斋》进行抢救性整理,可惜五十段书目只抢下来十三段半,1955年陈士和因病去世。

据刘立福回忆,在陈士和出殡的灵车上贴着一张纸,上写“评书家陈士和”。由此陈士和可以称之为新中国第一位评书大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