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大智慧:“反者道之動”的思維

“道”的運動變化規律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道”的用法是柔弱的。這是一種辯證法。

“反者道之動”是對立與矛盾統一的規律。一切事物都在波浪中前進,並螺旋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事情會朝相反的方向變化。正如所謂的“最好的時候”和“最壞的事情會有轉機”一樣,這些都是由“反者道之動”的規律所決定的。在事物的變化中,“弱”的變化是“道”的功能。世界萬物的變化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道在沉默、無形中支配和控制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因此,要理解道的功能,就必須把握其運動的規律和方式。

老子認為宇宙萬物是對立的,正負相成,陰陽相生。它是宇宙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宇宙萬物和諧互動的規律。此外,萬物運動的規律和規律仍然在於“循環與重複”。因為道的運動是無止境的循環,這是萬物的起源。例如,對任何一種植物來說,地球是它生長的源泉,但最後,它回到地球上,然後在地球上生長。

《道德經》大智慧:“反者道之動”的思維

在管理過程中,領導者要把握“反者道之動”的原則,控制管理節奏,控制自己的過激行為。否則,管理對象的思想或情感就會發生相反的變化。洪英明在《菜根譚》中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也就是說,在責怪和批評別人的錯誤時,不應太嚴厲、尖銳、刻薄。我們要把對方的感受融入到自己的管理節奏中去,這樣才能起到調節自己言行掌握程度的適當作用。那麼,如何把握這個程度,如何衡量呢?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另一方面,當領導教書並要求下屬行善時,他們不能抱太大希望。他們應該充分考慮彼此思想和行為能力的可能性。

洪英明還說:“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這裡一般稱為騎士頭銜和薪水。在帝制時代,官員被分為五個等級:公、侯、伯、子和男。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對爵位和爵位的追求不應該太高。如果過分追求,就會陷入危險狀態;一個人的能力也應該得到充分發揮,否則就會急功近利,陷入衰退狀態;一個人的道德行為不應該過分表現出來,否則就會受到不必要的誹謗和傷害。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限度的。如果我們超過這個極限,我們就會朝相反的方向改變。追求官職也是如此。繁榮將會衰退,對權力的過度追求將面臨危險。西漢三大英雄之一的韓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曾為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作出過巨大貢獻,也曾忍受過胯下的屈辱。然而,在他多次為戰爭作出貢獻後,他又一次又一次地為自己的貢獻與劉邦抗爭,導致了為自己毀滅的災難。只有張良知道這樣一個道理,即“物禁太盛,盛則必衰”,遠離名利之爭,遠離毀門之禍。

《道德經》大智慧:“反者道之動”的思維

歷史上,這種“安樂則相仇”的例子很多。這些雖是君臣之間的事,但在社會現實中也值得借鑑。例如,越王勾踐與官吏之間的故事,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有啟示。

范蠡是越王勾踐的大臣。他協助勾踐20多年,特別是在幫助越王勾踐毀滅吳國的過程中。然而,吳國滅亡後,范蠡寫信給越王勾踐,要他離開。他說:“過去大王受辱,臣不能言退,願與大王共患難。今日吳國已亡,大仇已報,臣更不能居功享樂。

讀了范蠡的“退休報告”後,勾踐勸他:“你跟著我這麼多年,經歷了這麼多磨難。你不想和我一起享福嗎?”現在吳國滅亡了,誰也比不上你的功勞,誰也比不上你的地位,你誰也不用擔心,你也可以享受。你為什麼要放棄你的榮耀和財富而離開?

儘管越王勾踐百般勸說,范蠡還是決定辭職,最後勾踐不得不同意。在家裡,范蠡對家人小聲說:“名氣大,很難名副其實”,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止步,你會有麻煩的。勾踐是一個能與人同甘共苦,卻不能與人一同享福的人。這樣的君主不像老虎嗎?

《道德經》大智慧:“反者道之動”的思維

然而,他的家人和朋友並不理解范蠡的辭職。他們說:“你跟隨越王20多年了,有需要的朋友。你是不是太擔心了?”另外,你在吳國以人質的身份跟蹤他,遭受了很多痛苦。可以說,財富來之不易。如果我們現在離開,以前的辛苦工作不是白費了嗎?

面對家人和朋友的困惑,范蠡搖搖頭說:“你哪裡知道,面對權力和財富,往往是一個人的心靈差異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

如果一個人厭倦了慾望和貪婪,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那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災難。如果他當時想避免,那就太晚了。更重要的是,我們遠離官場,沒有奮鬥,沒有追求,沒有權力和財富,這是最大的幸福,這是真正的生活場所。

於是他帶著家人不辭而別。他從海上來到齊國。他隱姓埋名,開始做生意。據史料記載,范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辭職經商的人。

來到齊國後,范蠡帶領家人發展和經營生意,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由於范蠡很有生意頭腦,很快就積累了幾十萬的房產,成了富商。齊國的君主也是一個愛人才的人。他見自己善於理財,又有天分,就請他當部長。這對普通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不過,范蠡說:老百姓從家裡攢了很多錢,做了最重要的官員,這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災難往往是由追求財富和榮譽帶來的。因此,他謝絕了齊國君主的好客,與家人商量著要分散他的財富,然後離開。他的家人說:我們可以理解,我們不做官,但我們很難理解,你把我們辛苦工作掙來的錢給了別人。

《道德經》大智慧:“反者道之動”的思維

范蠡笑著說:“官居高位則招怒,財至富有則招忌,這都是禍事的根源。更何況只取不施,為富不仁,就更不應該了。“他要求家人與親友、鄰居共有財產,但他隨身帶了一些珍貴的珠寶,悄悄離開齊國,住在宋國都城陶都。宋國都城陶都,位於諸侯國的中心。它有廣泛的聯繫。進出各國的貨物都在這裡交易。范蠡又和家人開始了流通貿易。幾年內,他積累了數億的家庭財產。

范蠡的故事表現了兩個方面:如何處理權力和財富。范蠡的聰明才智在於,他不僅知道如何面對權力和財富,而且知道何時進退。如果你進去,你就再也不會回頭了。如果你離開,你將永遠不會依戀。范蠡離開勾踐時,給老朋友文仲留了一封信,解釋鳥都是低頭躲起來的道理,勸他離開越國,飛得很遠。文仲和范蠡一樣,也是越國的功臣。然而,他貪圖名利,不聽范蠡的勸告。最後,勾踐強迫他自殺。從文中結束,如果范蠡沉迷於權力,貪圖金錢,他就會像他的好朋友文仲一樣成為勾踐的鬼魂。因此,面對權力和財富的誘惑,我們應該尋找從老子的安身立命之法,深刻理解“物壯則老”的智慧,淨化心靈,引起空虛,保持安靜,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事物的運動規律,避免災難,過上美好的生活。

人們可能會問,宇宙萬物的運動是如此多變,宇宙萬物是如此多樣。原因是什麼?我們可以從老子的思想中找到答案,那就是“反者道之動。”,那麼,如何理解老子句子中“反”的含義呢?老子的“反”是一個辯證的動態過程,是從事物的對立到對立的過程。在老子看來,“反”蘊涵著更加豐富和深刻的辯證法意義,即

對立互補,相反相成。老子的“反”告訴我們,宇宙萬物都是由“反”演變而來的。因為,萬物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這就是萬物運動的規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