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會發生炸營?

陳遠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炸營,也叫作驚營。

說通俗點,就是全營(宿營地)因為某些因素的觸發,突然出現盲目的集體行動。

最常見的就是,突然全營官兵逃離營地。

這主要出現在高度緊張的軍隊,尤其是是訓練不佳、士氣低落或者瀕臨失敗的軍隊。

薩沙知道的炸營也不少。

其一,元末蒙古探馬赤軍

元朝地方的部隊,就是大名鼎鼎的探馬赤軍。

這是以蒙古人為核心,編組大量其他民族精銳士兵的軍隊,平時用於鎮守帝國的各省,鎮壓地方民變。

搞笑的是,探馬赤軍腐化速度極快。

到了元末,探馬赤軍幾乎不能作戰。

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曾集中3萬探馬赤軍,在沙河一線對付紅巾軍。

誰知道,紅巾軍還僅僅派了小股部隊夜間騷擾,探馬赤軍就全軍大亂。

該軍官兵長久不作戰,和普通農民軍區別不大。

官兵誤以為紅巾軍主力趁夜殺來,軍營震動。

一個士兵先逃,帶動同營帳其他幾十名士兵一起逃,隨後其他營帳士兵也跟著逃。

最終,全軍無故奔逃,都以為主帥下達撤退命令,只是自己沒有受到。

主帥也先帖木兒跑的比其他人都快。

第二天,紅巾軍驚訝的發現,當面3萬探馬赤軍不見蹤影,丟下堆積如山的輜重。也先帖木兒在後方收攏殘部,僅剩數千人。

3萬探馬赤軍,一次炸營就自我毀滅了。

其二,清軍炸營。

太平軍起兵初期,雖多次擊敗清軍,然而在廣西的軍隊只有二三千人。

然而太平軍以客家人為主,兇悍好戰,敢打敢殺。況且當時他們已經是叛逆,投降也是死罪。

所以在1851年,太平軍和清軍大將烏蘭泰決戰,地點廣西象州的中平鎮附近。

烏蘭泰麾下主要是駐守貴州的綠營士兵。

這些士兵久不操練,毫無作戰能力。因薪水微薄,他們平時多兼職給人打工,甚至做奴僕,也毫無戰鬥意識。

此次出征之時,一些綠營士兵不願意送死,花錢僱傭當地流氓無賴充數。

這些流氓當然不願意打仗,尋找一切機會逃走。

於是,雙方剛一接觸,6月10日太平軍在凌晨開始攻擊。由於清軍有炮兵,太平軍在正面射擊,派出一股部隊從側面突襲清軍炮兵營地。

結果,7個太平軍戰士剛剛衝入炮兵陣地,這裡綠營兵不敢搏鬥,一鬨而散。

炮兵跑了,步兵也趁機跟著跑,中路看到側翼跑了,也迅速逃跑。

最終,區區7個太平軍戰士一次突襲,整個營地清軍1000多人就全跑了。

太平洋立即尾隨追擊,抓住跑得慢的清軍奮力砍殺,清軍更是大潰。

事後,烏蘭泰在奏摺中寫到:“奴才在山下看的甚真,僅止七賊。以一千兵不及七賊,突出情理之外”“查共陣亡大小官員十五員,……共陣亡額外馬步兵丁二百四十二名,廣州駐防旗兵七名,受傷官兵四十四名”

看看,清軍綠營兵就這種德性。


薩沙


炸營,用現在語言來描述的話就是“群體性癔病症發作”。

有一箇舊新聞,2010年4月23日上午8時許,甘肅省隴西一小學68名學生突然“集體中毒”,大多數學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頭暈、四肢無力、腹疼、視力不清等症狀,有小孩子說自己聞到了濃烈的農藥味。

結果呢,這個學校是農村小學嘛,孩子們家就在附近,都是回家吃飯,學校根本就沒有食堂,排除了食物中毒。學校也沒有開水房等什麼集體喝水的設施,學生們基本是自己帶水,或者根本不喝水。

其時,是陽曆四月份,農曆三月份,殘冬的季節呢,田地中連農活也沒有,自然也沒有人施用農藥了。

最後,把學生們拉到了蘭州,醫院中一個個檢查下來,一箇中毒的也沒有,全部好好的回去繼續上課了。

官員教師,媒體記者們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去求助了大學的教授們,於是教授們給了這麼一個名詞——群體性癔病症發作。

老百姓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撞邪”了。

其實不是,哪有什麼“邪魔外道”!只是一種神經緊張引發的“歇斯底里”發作而已。

什麼叫做“歇斯底里”呢?

過度刺激導致的情緒失常也!而,炸營就是軍隊中一大群士兵一起“歇斯底里”了。

古代的軍營中都是些什麼人?說實話,古代的軍隊裡面,正常人佔據少數,所謂“好男不當兵”,社會邊緣人很多的。這些人的精神狀態一般不算好。為了管控住這些人,古代的軍法很嚴酷的,真的是動輒就殺頭,如此一來,就算不打仗,野外宿營而已,軍人們的神經也是高度緊張的。

最重要的一點,士兵們消息是蔽塞的,因為軍法的嚴酷,士兵們一般不敢亂動亂打聽,也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政工幹部去宣傳,就是說,士兵們雖然身處戰場卻對身周的戰場情況一無所知。可是,每一個人都長著嘴巴,豎著耳朵打聽一切情報呢,畢竟戰爭勝敗關係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呢!於是謠言遍地。

這裡就可以回答古代軍隊為什麼炸營了:

千萬個精神高度緊張的人,其中有不少神經不太正常的社會邊緣人,雖然身處千萬的人群之中,各種消息卻是蔽塞的,下一秒是生還是死一無所知,聽天由命,然後,各種消息還滿天飛,只要有一個受不住壓力神經了,歇斯底里的一聲喊,能不炸營嗎?

<strong>這就導致有時候,明明是戰勝的一方也會互相驚擾而炸營。比如李自成打開封的時候,山東總兵劉澤清奉命增援,在黃河南岸與李自成激戰了兩天,成功的拿下來黃河渡口之外,擊潰了李自成,但是,第二天晚上,劉澤清的部隊“莫名其妙”的就炸營了,不得不放棄了渡口,退回了河北,讓李自成撿了一個大便宜。

是的,從來的炸營都是“莫名其妙”,不知其所來,不知何所去。有經驗的將領一般都是不去“處理”,因為要是每次炸營都要大張旗鼓的處理殺人的話,炸營只會越來越多,因為士兵們的恐懼越來越多呀。

比如漢朝的周亞夫,漢文帝不持將令也進不去他的軍營。軍隊紀律不可謂不嚴密了吧,然而《漢書》中也記載了“夜,軍中驚,內相攻擊擾亂,至於賬下,亞夫堅臥不起。頃之,復定”。

《漢書》這一記載可以看出,炸營這種事情,周亞夫已經見怪不怪了,處理起來應該有一套既定程序的,所以不用他這個最高軍官去過問。

在古代,軍隊炸營是常見現象,不論其軍隊是否軍紀渙散,紀律嚴明,管理有序的軍隊也炸營。當然了,管理不善的軍隊炸營起來動靜比較大,有時候甚至壓制不住而導致軍事行動失敗。

像周亞夫紀錄嚴明的軍隊炸營起來基本就是小範圍處理了,干擾不到軍隊行動的。


葭明通半瓶歷史


炸營 炸營,又稱“驚營”,是個極其特殊的軍事用語。它是指部隊夜晚留營時,在沒有接到任何指令的情況下,全體官兵盲目緊急集合的一種反常行動。多發生於戰事頻繁的日子。一般表現為,夜晚部隊宿營,半夜之中,忽然有一人睡“臆症”了,急忙起床穿衣,其他人誤以為緊急集合,也趕忙起床穿衣。等全體人員集合在一起時,卻發現沒有任何人下達集合的命令。

炸營事件在古今中外的軍隊裡都有所發生,軍營裡面紀律嚴明,尤其是戰時犯了很簡單的錯誤都有殺頭的危險,當兵的都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尤其是大戰鬥前夕都不知道明天還能不能活著回來,人人都處在精神崩潰的邊緣。這時候也許是由於某個士兵晚上做惡夢時的尖叫,繼而就是所有的人一齊尖叫,大家互相毆鬥混戰,甚至互相啃咬,追殺軍官、仇人、不認識的人和戰友。第二天只留下一地的屍體。

按照迷信的說法,炸營是一種不祥的預兆,預示著部隊面臨著滅頂之災。當炸營發生時,部隊為了避免災難,一般採取守勢,取消一切進攻性計劃。

炸營其實也屬於一種特殊的靈異事件,幾千名士兵有時候會同時尖叫嘶喊,有心理學家表示,炸營其實有可能是一種集體催眠現象。

正史有也屬於醜聞,不會公佈。野史有但不可信,小說上倒是蠻多的。


狼天白昀


從古至今,戰爭就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

數千年來,有無數的戰爭爆發,也有無數的戰爭湮滅。

曾經盛極一時的王朝隨著戰爭而滅亡,也有著弱小的國家隨著戰爭而興起。

兩軍交戰,不僅僅是士卒之間力量的搏鬥,更是將帥之間智計的比拼。

但在戰場上,有一種情況是交戰的任何一方都不願意面對的,那就是“炸營”,也被稱為“營嘯”!這是一種夜間經常發生的不可預測的軍事混亂局面的統稱。

那麼為什麼古代戰爭中,軍隊會發生“炸營”呢?

那麼今天,今古就為大家好好講講“炸營”發生的原因。

首先,古人的飲食習慣使得軍隊在夜間幾乎都成為瞎子

我們現代人很清楚,要想在夜間具有一雙視力非常好的眼睛,那就必須攝入大量的維生素A。那麼維生素A又大多從何而來呢?

由於維生素A主要存在於胡蘿蔔和動物內臟中,尤其是動物內臟的維生素A吸收效率最高。但是由於古人的飲食習慣大多是不吃這些動物內臟的,所以軍隊的士兵大多到了夜間,沒有足夠光線的情況下,就是一群瞎子。

而人在什麼環境最為恐懼,沒錯,就是在黑暗中,尤其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最為害怕,這也是炸營發生最主要的原因所在。

其次,古代軍隊訓練水平使其紀律性難以保證

由於古代軍隊的訓練水平較現代軍隊而言遠遠不如,這就使得軍隊的組織和紀律性大多不強,這就使得軍隊在夜間的活動一旦發生突發事故,如敵軍夜襲或突發火災等情況,非常容易使部隊在夜間出現混亂的局面。

同時,由於缺乏組織及紀律性,在黑暗中,這些處於絕望邊緣的士兵,大多會被這些被混亂的信息引導,出於自身的安全考慮選擇拿起武器保護自己,甚至會及不理智的肆意砍殺,這就很容易殺傷自己人,這也是炸營的最主要傷害。

結語

可以這麼說,炸營最可怕的其實還是軍隊士兵對自身無法控制環境的恐懼所產生的,在這種環境下,由於古代軍隊落後的軍事管理模式,使得軍隊的組織紀律性在夜間,存在極大的缺陷。也只有到了現代,營養均衡的軍隊,提升了夜視能力,並以較高的組織紀律性才得以將炸營這種現象給予杜絕。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炸營就是在兩軍對壘時,突然而來的崩潰。我先說幾個明末的例子,再談談炸營的原因。

例一,崇禎十四年八月的松錦會戰。

洪承疇率領八鎮十三萬明軍,皇太極親自率領八旗主力和朝鮮、蒙古援軍,在錦州、松山一帶決戰。

皇太極截斷明軍的糧道,松山的糧草只夠幾日食用,洪承疇決定破釜沉舟,全力出擊,速戰速決。但各位總兵官認為應該向寧遠方向退卻。洪承疇大怒,認為一旦退軍,一切不可收拾,而拼死一戰,還有一線生機。所以決定第二天兵分兩路,與清軍決戰。

當天夜裡,總兵官王樸、吳三桂率先帶兵奔逃,其他明軍各部立刻跟隨。清軍趁勢掩殺,處處截殺。明軍完全崩潰,自相蹂踐,炸了營。

那個悲慘的夜晚,洪承疇對局面失去控制,但還是放手一搏,留下少數兵力守衛松山,剩餘軍馬衝擊清軍,結果遇挫。

那一戰,十三萬明軍中只有曹變蛟、王廷臣率領的一萬多人跟隨洪承疇進入松山,五萬將士被殺,其餘奔散,損失慘重。

例二,崇禎十五年五月,在第三次開封圍城戰期間,發生了著名的朱仙鎮會戰。

明軍方面的總兵力接近二十萬,對外號稱四十萬,由丁啟睿、楊文嶽兩位督師和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幾位總兵官率領,左良玉的人馬是其主力。農民軍方面,李自成、羅汝才率領的人馬號稱一百萬。

《豫變紀略》記載,雙方激戰多日,死傷慘重。官兵缺糧、斷水,各部之間矛盾重重。李自成方面的形勢也不好,已經開始謀劃撤兵。

轉折點出現在五月二十二日這一天,督師丁啟睿下令第二天決戰,左良玉反對。當天夜裡二鼓時分,左良玉率先向襄陽方面撤退,他的部下鼓譟奔突,衝向其他明軍的營地,順手搶奪騾馬。

各營明軍不知什麼狀況,爭相逃走,頓時一片混亂,也就是炸了營。凌晨時分,農民軍大隊人馬順勢掩殺,同時預先派出大量人員,在左良玉必經之地挖出大溝,寬和深各約五米,長約百里。

左良玉的軍隊被截斷去路,後有追兵,頓時大亂,互相踐踏。左良玉聰明反被聰明誤,精銳部隊損失大半,元氣大傷。官軍整體損失慘重。

例三,崇禎十六年九月的郟縣之戰

孫傳庭率領明軍迎戰李自成,正趕上雨季,明軍糧草不繼,將士們餓著肚皮進軍。而農民軍深溝高壘,不肯主動出戰,同時派出輕騎,繞到汝州一帶抄襲官軍的糧道。

九月十七日,汝州的官軍發生兵變,謠言四起,《豫變紀略》中記載,九月十七日的夜裡官軍崩潰,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各自奔逃,各營之間產生連鎖反應。李自成全力追擊,官軍一天之內奔出了幾百裡。

上面的三例,都是一夜之間的崩潰,都能歸入炸營,其中的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是在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的情況下,將士們士氣低落,稍有風吹草動,便會發生炸營。前面三例中,都是大敵當前,松錦大戰和郟縣會戰中,明軍都有糧草的危機,朱仙鎮的明軍也有缺糧、斷水的問題,而且三例當中,高層指控之間嚴重分歧,很容易引發崩潰。

第二,是在形勢混沌不明,信息傳遞不暢的情況下。前面三例的炸營都發生在夜晚,士兵來源不同,分屬不同的將官,居住不同的營地,互相之間溝通不暢。一有異動,在形勢不明的情況下,軍紀不嚴的那部分最先奔逃,然後恐慌情緒快速傳染。

第三,有序的行動往往引發無序的炸營。松錦大戰中,王樸、吳三桂率先南撤,是有計劃的。左良玉在朱仙鎮率先撤離,也是有預謀的。但是,他們的有序運動卻給友軍帶來困惑和疑惑,引發混亂。這種混亂反過來衝擊了那些有序的行動,加上對手的衝擊,導致無法挽回的混亂。


於左


答:古代炸營 ,又稱“驚營”,是個極其特殊的軍事用語。它是指部隊夜晚留營時,在沒有接到任何指令的情況下,全體官兵盲目緊急集合的一種反常行動。多發生於戰事頻繁的日子。一般表現為,夜晚部隊宿營,半夜之中,忽然有一人睡“臆症”了,急忙起床穿衣,其他人誤以為緊急集合,也趕忙起床穿衣。等全體人員集合在一起時,卻發現沒有任何人下達集合的命令。

炸營事件在古今中外的軍隊裡都有所發生,軍營裡面紀律嚴明,尤其是戰時犯了很簡單的錯誤都有殺頭的危險,當兵的都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尤其是大戰鬥前夕都不知道明天還能不能活著回來,人人都處在精神崩潰的邊緣。這時候也許是由於某個士兵晚上做惡夢時的尖叫,繼而就是所有的人一齊尖叫,大家互相毆鬥混戰,甚至互相啃咬,追殺軍官、仇人、不認識的人和戰友。第二天只留下一地的屍體。

按照迷信的說法,炸營是一種不祥的預兆,預示著部隊面臨著滅頂之災。當炸營發生時,部隊為了避免災難,一般採取守勢,取消一切進攻性計劃。

炸營其實也屬於一種特殊的靈異事件,幾千名士兵有時候會同時尖叫嘶喊,有心理學家表示,炸營其實有可能是一種集體催眠現象。

正史有也屬於醜聞,不會公佈。野史有但不可信,小說上倒是蠻多的。


xiaocao449


“炸營”的意思並不是“把營地炸了”,而是專指軍隊營地發生無明確原因的騷亂甚至暴動,時間一般為夜晚。“炸營”是形象化的稱呼,又稱為“營嘯”。

關於炸營的實際記載其實並不多,而且多為野史,但可以肯定炸營事件是存在的。比如《晉書·謝玄傳》所記載,苻堅率百萬大軍列陣淝水,謝玄帶領八千精銳渡水作戰。因為出其不意,導致苻堅大軍忽然大亂,互相踩踏、投水溺死、丟盔棄甲、四散而逃,也成就了“風聲鶴唳”這個經典成語。

炸營的本質,就是精神緊張的士兵,因為意外事件集體慌亂,導致軍營混亂的事件。這在古代軍隊中,是很正常的事情。

首先,古代的農業人口占大多數,長期接受訓練的職業軍人非常少。一旦發生戰爭,缺乏訓練的臨時徵召士兵,佔據軍隊的大多數。在前線作戰的時候,毫無經驗的士兵往往心理壓力極大,精神高度緊張。


尤其是在夜間,古代照明手段有限,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的營地,一旦有意外事件,黑暗之中難以控制,也就會發生炸營的情況。

其實想象一下也就知道了,一個沒有經過多少訓練的士兵,白天剛剛參加一場血戰,晚上閉上眼睛就是血肉橫飛的場景,好不容易睡著了,忽然聽到旁邊人一聲大喊(或許僅僅是做噩夢),迷迷糊糊的很可能以為敵人來襲,會趕緊拎著兵器往外衝……看到這種情況的人,會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也開始騷亂,事情就難以控制了。

不要說古代軍營,就算是現代社會,也容易出現“炸營”。


我們經常能在新聞中看到,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最容易引發混亂。

(一片混亂的時代廣場)

今年8月6日,美國時代廣場忽然一片混亂,人們四散而逃,場面非常混亂。一名當時在現場的女性接受採訪時說:“當時的時代廣場上人們驚慌失措,四散而逃,尖叫聲和哭喊聲不斷,不明情況的我和朋友們也只能跟著逃跑。”

實際情況是,一輛摩托車駛過,引擎聲被誤認為槍擊,導致了這場大混亂。

包括一些踩踏事件,也明顯是因為群眾的慌亂,才導致事件產生嚴重後果。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很少有人能夠在混亂之中保持冷靜。

所以,古代發生炸營,是正常的現象。


七追風


古代的炸營,更多的稱為“夜驚”,也就是軍隊晚上宿營的時候,突然因為一些極偶然的事情發生驚慌。有時候是戰馬的突然嘶吼,有時候是個別士兵的驚叫……

嚴重的時候,軍隊會誤以為受到敵軍偷襲,從而發生自相殘殺、離營潛逃的惡性事件。根據史書的記載,容易發生炸營的地方,往往是兩軍交戰最火熱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炸營?這跟軍隊狀況有關,經歷行軍之苦、作戰之累,將士們是身體極端疲憊、精神高度緊張,還要擔心敵軍偷襲之類的意外事情。可想而知,1支接近崩潰邊緣的軍隊,一旦信息不通暢,發生炸營並不奇怪。

來舉幾個例子吧!先來看三國的魏明帝時期,魏國的揚州牧曹休收到降書1封,對方是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曹休大喜,趕忙帶著大軍前去接收地盤,結果發現是1次假投降,魏軍被打了個伏擊。敗退後的魏軍夜宿當晚,突然就爆發炸營,將士們丟棄兵器、輜重,快速逃亡後方。

因此,古代軍隊宿營是非常嚴肅的,有各種奇葩的規定。比如不能在營盤裡騎馬,不能跑到隔壁營區借宿,不能看到稀奇事就嚷嚷。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裡面有詳細記載。

古代軍紀也是相當殘酷,有所謂的“十七條禁律,五十四斬”,這對制止炸營發生有著明顯的預防作用。然而,一旦發生炸營,如果沒有立刻制止,那麼什麼軍紀都沒有什麼卵用……

其實,不要說是古代,就是到信息傳播比較先進的近現代,炸營也時常發生。像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面對強大的多國聯軍,很多成建制的伊拉克軍隊,一夜之間潰散……

在我軍的歷史上,也遭遇過1次有意思的炸營,不過炸營方是國民黨軍。當時,孫元良——臺灣影星秦漢的爸爸,帶著16兵團剛剛突圍,還好基本部隊沒什麼損失。脫離危險後,16兵團在蕭縣夜宿,沒想到入夜遭到小股解放軍的騷擾……

結果,16兵團變得神經錯亂,誰也不能保證解放軍偽裝成自己人跑進來。他們在黑夜裡自相殘殺起來,幾萬人的大部隊就這樣沒了,最後孫元良能帶的兵只剩下幾百人。

古代有沒有辦法,來防止炸營的發生呢?古人還是想出法子來的,雖然不能百分百預防,但是還是相當有效。方法主要有2個:

1個方法是嚴明紀律,嚴格到不近人情的地步,誰要是違反宿營的規定,基本上就是死罪。一旦發現異常,士兵們只能告訴軍官,絕不允許相互間傳遞,以免小信息被放大為大騷亂。

另1個方法是權威出場,就是讓慌亂的士兵看到鎮定的權威人物,用權威的力量讓士兵們安心。大家一看主帥都在那邊,喝著茶、走走步、罵罵人,自然也就讓大眾心理平靜下來。


子屠龍


炸營這種事在古代軍隊中其實並不鮮見,主要在兩種情況下發生。

第一種情況,也是我們都熟知並理解的,一些平時缺乏鍛鍊,軍紀渙散的軍隊,突然接到戰鬥的軍令,面對強大於己方的敵人時,只要有人帶頭跑路,或者製造一些混亂,整個軍營也許就會頃刻間崩潰,這種崩潰一旦發生,只要不能再第一時間阻止基本就不可能逆轉了,任你武侯在世也只能隨波逐流徒喚奈何了!

所以一般軍隊都會有督戰隊,他們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就是預防這種站前隱患的,一旦有人逃跑或者製造混亂,督戰隊會第一時間扼殺帶頭之人穩住局面。

當然要想這種炸營的情況不發生,根本的方法還是平時要嚴肅軍紀,勤加操練;帶兵之將平時要養德立威,要讓整個軍隊形成一股向心力,培養共同的榮譽感。歷史上大凡有名的大將沒有不是這麼做的!

而另外一種炸營情況就比較特殊,棘手,難以預料的。古人稱之為“營嘯”!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長期高強度作戰的軍隊當中,給養不足,異地作戰,軍隊時刻面臨著被吞併的危險,士兵們精神高度緊張…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發生營嘯。可能就因為一個士兵因神經緊張到崩潰而發瘋一樣的狂叫大笑,接著同樣精神高度緊張的其它士兵也會被他帶著一起發瘋,這種狀態下的士兵是失去理智的,他可能拿起刀砍向自己的同伴或者自殺!最讓人害怕的是這種魔怔一樣的情緒會很快“傳染”到整個軍營!

歷史上營嘯的記載還是有很多的。當然有些只是人為的蒙上了神秘色彩而已。

這裡說一下我對一個歷史事件的猜想。大家都聽過“四面楚歌”的典故吧。

講的是楚漢爭霸後期,項羽的軍隊被劉邦,韓信,彭越的軍隊圍在了垓下。楚軍士兵減員很厲害,給養也快消耗乾淨了。到了夜晚,楚軍聽到四面都傳來楚地的歌曲,威猛堅毅的項羽尚且大驚失色疑惑到:“劉邦已經佔領了所有楚地嗎?怎麼會有這麼多楚人在外面唱歌?”接著就是霸王別姬,突圍身死的慘劇了…

我想這裡面影藏了一些東西,值得仔細思索一番。早知道項羽可是從來就沒把劉邦放在眼裡的,被圍在垓下,項羽就絕望了麼?那是不可能的,當年彭城之戰,劉邦超了項羽的老巢,項羽僅僅帶著三四萬騎兵就把號稱雄兵六十萬的劉邦和諸侯聯盟軍打的屁滾尿流,不僅收復彭城,更是差點俘虜了劉邦和他老爹!這樣威猛無敵的項羽和楚軍會因為被圍在垓下就絕望麼?

我想劉邦手下或者就是韓信本人用了炸營計!

此人深知楚軍連日苦戰,給養不足,士兵想家,唯一的希望就在項羽身上,項王的勇猛帶給了士兵希望,他們堅信項羽能帶他們逃出生天,象上次彭城之戰一樣把劉邦打的抱頭鼠竄!那麼現在只要讓項羽心智一亂,讓士兵失去希望後自然就會炸營崩潰,後面就能壓著項羽打了。

果然四面楚歌之計亂了項羽的心智,項羽霸王別姬,又是喝酒又是唱歌的,還要離開心愛的女人,這些做法對身邊的將領,士兵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本就極度緊張的神經經此打擊更是脆弱,再加上四面楚歌也讓他們思念起了家鄉,多翻打擊之下,也許楚軍在項羽率八百騎逃出之前發生過炸營的事件…

後世軍隊將領對炸營這兩種情況都有預防措施。平時嚴肅軍紀,整飭武備,加強思想教育;戰時允許士兵劫掠享樂,甚至有的軍隊還有軍妓,軍營裡不得喧譁,不得騎馬,不能說悄悄話!前者預防的是第一種情況的炸營,後面的方法雖然不道德有傷天和但是對於緩解士兵精神預防營嘯還是有些作用的。

當然允許士兵劫掠平民那是飲鴆止渴的方法,軍妓的存在不僅不道德也會讓士兵失去戰鬥力,所以真正正義之師都不屑於這麼做!

而現在軍隊裡面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時刻關心士兵身心健康的政教軍官的存在,平時注重士兵文化素質教育這些措施都是古代軍隊無法想比的優勢條件。

關於炸營撤的有點遠,大家隨便看看吧😄


俠義為懷蕭大王


炸營,又稱營嘯,是大規模軍隊,尤其是古代部隊常發生的事情。

大家知道,我國古代軍隊但凡戰鬥力強的,紀律向來嚴明,有所謂“十七條五十四斬”,所以普通士兵要經受長年累月的壓力。

若是在平日還好,靠軍紀可以將這些壓力壓制在士兵心中,可是到了交戰,尤其是到了僵持戰,上到統帥,下到士兵,又增加了一層瀕臨死亡的壓力。

連日的血腥廝殺,熟悉的戰友一個個倒下,加上常年的軍紀壓力,假如一個士兵突然做了噩夢,驚嘯一聲,則會造成一定的連鎖反應,其他人被這一聲驚嘯驚醒,也會驚叫,接下來一傳十十傳百,整個軍營陷入歇斯底里的群體驚呼,有的人則開始互相殘殺,還有些人則在驚嘯中力竭而死。

所以古代部隊對事後營嘯的始作俑者的軍法相當嚴酷,基本上就是殺無赦。

最早記載的營嘯事件是在《通鑑紀事本末》中,對東漢士兵與西羌戰爭中發生的;而最近的營嘯則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中的國民黨孫元良第16兵團。



現代的部隊已經基本上不可能存在營嘯事件了,首先是部隊中會有專門的政工人員在平時來疏導士兵壓力,其次是現代化部隊的作戰方式改變,已經基本避免了大規模集結,所以發生營嘯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