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为何会红?

衰上尼的船


血玉:真是从坟墓里挖出的渗血古玉吗?

在我国古代,玉一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块上好的玉石可以说更是代表了主人的权势和财富,一块好玉千金难求,甚至依然可说是价值连城,这其中,就有最具神秘色彩的血玉。在收藏界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古玉挂红,价值连城”。


血玉是指白玉中带一丝红色脉络的玉器,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其色正而不邪,水头好,无杂质,无绺裂,是玉中极其罕见的珍品,不确切指代某一种天然玉,可以是和田玉、翡翠或者黄玉等等类型的玉石。

从血玉形成的时间上来说要经过数百年才能成形,关于血玉的记载极少,最早出现于松赞干布送给文成公主的礼物中。

谣传

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千年血玉的形成是和尸体有关的,这和当时的丧葬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有厚葬之风,尤其是在汉代提倡“事死如事生”,在王公贵族的墓葬中会陪葬大量的玉器,其中又有各种口琀,如玉蝉、玉牛等被放入死者的口中。

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曾侯乙墓中的玉器中,就有在他口中发掘出来的21只牛、羊、猪、鱼等小动物型玉器。古人认为将玉强行塞入口中,如果人刚死,当时塞入的玉会随气落入咽喉,进入血管密布胸腔上端,在墓葬中经过了千年的变化后,入葬者的血液渗透入玉的肌理,血丝直达玉心,就会形成“千年血玉”。

侯乙墓中的口中动物型玉器

形成原因

其实玉器被埋入土中受到多种化学元素及温湿度的影响,会多种显露出多种蚀变和染色等现象。沁色是出土玉器的常见外部特征,也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依据。古人对这种现象早已有所了解。古人根据出土古玉的观察,总结经验,提出了“尸古”、“黑漆古”、“渠古”、“甄古”、“上古”等说法(明曹昭撰、王佐补《新增格古要论》卷六)、以区别出土古玉发生变化。

古玉收藏家陈性云:“沁色总名之日十三彩,又有各种巧沁花色。”(清陈性《玉纪·玉色》)嗣后,玉肆巧匠不断发明补充,至清末民初,沁色名称增加至七十五种,可谓登峰造极。

而色红如血的“血玉”,就是指玉在墓中形成的二次成色,俗称为沁色,又称“尸古”、是最佳的沁色、为收藏家所喜爱。也有人称其为“血沁”。

血沁的形成也和“血液”无关,通过现代的检测和试验,大多尸体下葬后很快就会分解,血在地下很快就会碳化,不会像无机物那样沁入质地坚硬的玉体,古玉上的血沁是土壤中铁元素或者陪葬品中的含铁物质氧化分解沁入玉体的,这个时间长达百年。 血液呈现红色也是因为铁元素的影响,这一点上,其实血玉颜色和血的颜色成因一致,简而言之,古玉上的血沁是由于铁元素致色的。

“血玉”其实就是一种天然玉,只要是翡翠、黄玉等透进了铁元素就会致红色,被很多人形象化的称之为血玉后就误导了大家,因为血玉是一个很不确切的说法,称为血沁或者红沁比较合适,铁沁或许更为准确!而血沁玉会有阴邪不宜佩戴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了。


99%的血玉都是人工沁色

血玉、尸古等红色玉为收藏家所喜爱,出土甚少,需求者又多,故其价格飞涨,在金钱的诱惑下,早在宋代就有人工沁色,到现代更是后继者接踵而至。

清人陈性《玉纪》中提出,宋宣政年间,玉贾用虹光草汁染玉,其色深透似鸡血,虹光草出甘肃大山中,用其草汁入硇砂少许,卷于玉之纹理间,用新鲜竹枝燃火逼之,则深入玉之肌理,红光自面透背。

光绪十五年,武进徐寿基《玉谱类编》提出“血竭(一种中药)提油”染玉法。1925年广东李凤公《玉纪正误》也提出“近日,京、沪、粤之新提油用麒麟竭液涂于玉上,火煨之即红。”并注明麒麟竭即血竭,“是紫铆树之脂液”,就是一种“赤色树脂”(李凤公《玉纪正误》)。

更为残忍的沁色方法是用用动物血伪造古玉上的血沁,将活犬或别死的大腹部开一个深口,趁玉器正热时赶紧放入犬腹中,然后将犬埋在地下,几年后取出形成的红斑血沁和真的一样,此谓“狗玉”或狗肚玉”。也有将玉放进割开的活羊腿里,再把伤口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自然也带上了血沁,此谓‘羊玉”或“羊腿玉”,还有的用猪血与黄土和成泥,放在大缸中,然后将玉埋在里面,时间一久,玉上就有土咬、黄土锈,血沁等痕迹。

在今天的作伪者看来,也许以上古法未免过于麻烦。他们最简单的办法,是将仿玉放在红色颜料水中浸泡或烧煮一段时间须色就会沁入玉内而形成“血沁”。这些玉一般为劣质的岫玉,且多为化学着色剂侵染。化学着色的玉,红色艳丽且呆板,颜色浮于玉表,基本没有价值可言。

部分商人会利用铁盐水溶液长时间地浸泡玉器,或者浸泡于红色染料中,以达到玉器变红的目的,伪造成血沁的效果。

那么如何鉴定血沁的真假?

首先,可以看血沁的红色是否鲜艳透亮。如果过于鲜艳,很有可能就是人工着色,因为长时间自然作用下沁入的红色不会那么鲜艳。


其次,假血玉具有一种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沁入玉体的血色并不是均匀柔和的,是顺着裂隙分布的,这点在手电光下即可看出端倪。

真正的古玉,如果有红沁,会价值连城!在生活中,我们对血玉要有科学的认识,不要迷信,更不要以讹传讹,误导他人。


域鉴


高古玉发红,一般是由于沁色。在墓中,铁分子活性较强,氧化后形成红色,沁入玉质,形成红色。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颜色,衣服染料或者硃砂,由于殊砂和染料粒度较粗,大部分形成了外沁。红沁较为难得,玉器有红沁,大概须要二千年以上的时间。红沁也是断代依据之一。






玉之王


因为其古朴不拙的风格,和独特的历史魅力,渐渐被人们喜欢,甚至大红。



雅文小笔


沁色,即玉器埋藏到土里以后,土里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影响、干扰,所产生的表面的一些颜色,使玉质发生 这样那样的变化。沁色是客观存在的,大体上有红、黄、黑、白四色。 自然沁色在裂隙处,因裂纹的晶体解理面是平滑的,不易受沁染的同时,在自然风化的作用下,原裂隙间的不参加晶格的吸附水,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部分损失,导致绺裂处的对光折射率产生变化。光的折射中和了裂隙处一些可能留存的自然沁色反映。所以裸眼观察古玉有沁色的裂隙面,会形成一种明显的色差效果。


草莓爱唱歌


古玉一般都有沁色。玉是一种如同有生命的物质,具有吸收和排解其他物质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经历坑土环境的风化,其体内原有的物质会生起次生变化,同时也会将邻近矿的物质吸入玉体内,产生置换:析出者为灰皮白霜、浸入者为沁色。

由于土壤中各项酸、碱成份对玉发生作用,如地中水银、葬器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等的不断浸淫,玉质发生变化,出土古玉大多会沾染上各种颜色,这就是玉之先天的"沁色"。古玉出土之之后,经过人体的摩挲、盘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的涵养,玉性又会慢慢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丰富色彩,这就是玉之后天的盘变。

在沁入古玉中的成分含有铁元素时,经过盘变,慢慢就会在空气中氧化,呈现出红色。


李耳后人


一般从出土的玉器来看,红沁大都是被纺织物等红颜色染浸所形成,还有朱砂沁也是红色的,很多古玉都会涂抹朱砂,然后千百年后出土后,玉器会有红颜色,当然只是器物的一部分,很少整个被侵蚀的成为红色的,除非有一些地方玉石,本身颜色就会发红,尤其灯光打上,玉器会泛出红色,但这不是侵蚀所致,像和田的糖料,要是糖的颜色不均匀,很容易被人误认为红沁,其实那是玉石本身的颜色,透光后会很红,希望能帮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