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是怎麼引起的呢?

甭肥


腦梗,在醫學上又稱之為缺血性腦卒中,因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所導致的侷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



並且,腦梗的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都非常高,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公害。如果不能及時發現腦梗發出的信號,極有可能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


“吃”出來的腦梗


1.高油食物


<strong>


經常性的食用大魚大肉或外賣等高油食物,會導致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升高。


此時血液中脂質沉澱增多,血栓的形成幾率也大大升高,加速了腦梗的到來。


2.高鹽食物


<strong>


鹽分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物質,但是過猶不及,過多的攝入鹽分對身體的傷害可不止一星半點了。


食鹽中的氯化鈉在血液中堆積,會造成鈉離子滯留,引發血管平滑肌細胞腫脹,血壓升高。


動脈斑塊受沖刷容易剝落,隨著血液流動。一旦堵塞腦血管,腦梗就離得不遠了。


3.高糖食物


<strong>


甜點、蛋糕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會加速血管的病變,增加血液粘度,影響血液對腦部的正常供應。


喝”出來的腦梗


1.喝酒


<strong>


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刺激血管壁內皮組織損傷,造成血管壁表面不平整。


血液中脂質在凹凸不平的血管壁更容易沉澱聚集,形成血栓。


而且喝酒時,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也是引發腦梗的一大因素。


2.喝飲料


<strong>


市面上的飲料大多含糖量較多,長期攝入會使血糖升高,增加血液粘稠度,誘發高血脂。


而血脂粘稠又會影響血液對大腦的正常供應,加劇大腦的缺血。並且飲料喝的多還會引發肥胖,肥胖是導致心腦血管爆發的元兇之一。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習慣也會成為腦梗的誘發因素。


3.吸菸


<strong>


吸菸時產生的尼古丁、焦油等致癌物質,不僅會引起血管異常收縮,使凝血機制出現障礙。


產生的一氧化碳還會和血紅蛋白結合成碳氧血紅蛋白,降低血液含氧量,減少腦部血液、氧氣供應,誘發腦梗。


4.熬夜


<strong>


長時間熬夜,身體處於應激狀態,分泌的腎上腺素等激素,會造成血管痙攣,血壓不穩定。


還會增加心臟負擔,降低身體免疫力,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幾率。


5.久坐


<strong>


久坐不動,或運動量過少,身體代謝緩慢,血液垃圾不能及時排出,會加劇血液粘稠,血流速度較慢。


此時血液中脂質易沉澱,不僅易誘發腦梗,還會引發肥胖。


謹記“120”識別法


<strong>

腦梗發作,會出現3種異常,及時就醫。


“1”——1張臉嘴歪眼斜不對稱。


“2”——2個手臂無力、麻木、無法正常握東西。


“0”——無法正常聆聽別人說話,自己也不能完整的說出一句話。


預防腦梗,除改變上述不良習慣外,還要堅持3件事


1、抗氧化


<strong>


抗氧化劑,是人體必須元素,需要從食物中攝取。


英國分子生物學家Harman指出:氧化應激決定壽命。


因此,抗氧化劑是血管健康必須的營養物質,能有養護血管,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抗氧化劑進入體內,可抵禦自由基對血管的“老化作用”,使血管“年輕態”。


有效的抑制血管內斑塊形成,維持血管生理功能,減少甘油三酯、膽固醇、自由基對血管是損傷,降低心梗等心臟病發生率。


2、控制血壓


<strong>


血壓長期偏高,會造成血管彈性的損傷,形成動脈粥樣硬化。


並且血壓波動較大的人,脈壓差大,若受到外界刺激,很容易誘發腦梗。


血壓正常值為:90mmHg


3、控制血脂


<strong>


血脂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增多,會造成血脂粘稠,影響血液流通速度,以至於大腦缺血缺氧嚴重。


血脂正常值:總膽固醇:2.8~5.17mmol/L、甘油三酯:0.56~1.7mmol/L、膽固醇脂:2.8~5.17mmol/L


青島棘海生物科技


腦梗一般都是以下造成的:

1、腦動脈硬化:隨著年齡增長動脈硬化發病率逐漸升高,如動脈硬化超出正常範疇,出現頸動脈斑塊,表現為頭昏、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時,需要積極進行腦血管疾病篩查。

2、心源性栓塞:常見於房顫患者,由於心跳節律不規整,造成血流動力學改變,易在心房形成血栓,血栓隨著血流衝擊流到腦血管遠端,造成血管閉塞引起腦梗塞。

3、腦血管夾層:如頸動脈夾層、椎動脈夾層可以發生腦梗塞。夾層指腦血管內膜、中膜之間進入血流形成血栓,造成遠端血流閉塞而發生腦梗塞。





香港若曦媽媽生活vlog


腦梗應是由高血壓沒得到很有效治療,其突受強勞,強刺激迫使血管堵塞造成的,所以高血壓者應儘量心態自然,順其自然,不要過激,治以輸通血管為首。


朱草藥


都是飲食惹的禍。

四十年前,腦梗、心梗、痛風等病種,誰若能患上,那一定是中了大獎。

而今這些病種卻成了常見病,且年輕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