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

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

天气渐渐转凉,

本地论坛上的一则消息

却温暖着常州市民。

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
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

发帖人周婆婆家住东下塘,

是一名退休工人。

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她,

11年前家里突传“噩耗”。

2008年初,40岁的儿子陈先生出现反复发烧、头疼和呕吐等症状,随即来到常州一院就诊。在图像和数字的蛛丝马迹中,终于找到“罪魁祸首”——颅咽管瘤。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
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颅咽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5~15岁儿童和40岁左右成人。手术治疗是首选,但由于生长位置较深,手术全切除率较低,又被称为恶性结果的良性肿瘤。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

01 病情持续恶化,医生暖心相助

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

“还记得当时办住院手续,文质彬彬的邵耐远医生看到我儿子精神萎靡、脸色苍白,他赶紧找了把椅子来让他坐下。”周婆婆说,“就这一个举动,我顿时感到,遇上了好医生 !”

自此,一场长达近11年的“马拉松式”治疗开始。

2009年上半年,陈先生去北京某三甲医院就医。“在外就医期间,夏锡伟、邵耐远两位主任还经常电话询问情况,提供建议,特别暖心。”周婆婆回忆。

在北京近一个月,陈先生又回到了常州一院神经外科。

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

02 十一年救治情 医患结同心

“11年间,儿子住院10多次、手术6次,仅开颅这种极高风险的手术就有2次,手术时间每次都要好几个小时,但在夏锡伟和邵耐远主任的救治下,一次次化险为夷。” 周婆婆感慨。

2013年的那次手术让她留下很深的印象,由于是开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她和儿媳妇一直站在手术室门口,等了好几个小时。

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

(网络图)

“手术室门打开的一刹那,听到邵耐远主任口中一切顺利的好消息时,我欣喜地说不出话来!一转眼,疲惫的邵主任又进到手术室忙碌去了。”周婆婆说,“11年中,我们和病房的医生护士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只要看到我儿子,他们总是亲切地叫涛涛。”

今年年初,陈先生左眼突然感觉发胀,视力下降加重,经诊断为鞍区颅咽管瘤再次复发。

3月中旬,陈先生又一次住进了神经外科。在医护人员8小时的努力下,瘤体及其包膜顺利切除,视神经保护很好。一个星期的恢复治疗后,陈先生顺利出院。

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十年寻医求治,照护亲人的曲折艰辛,犹如冰消雪化,留下了与命运抗争的足迹。常州一院白衣天使十年如一日的医者初心和仁术妙手,将永载进我感恩的心史。”周婆婆感慨。
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11年,4000多天,这是我见过最暖的医患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