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有這樣一名老醫生,退休10年依然堅守一線……

70歲,應該是在家安享晚年、含飴弄孫的年紀了,可在我市有這樣一名老醫生,他叫彭德發,退休10年了,如今依然堅守在一線工作崗位。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如皋 | 如皋有這樣一名老醫生,退休10年依然堅守一線……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如皋 | 如皋有這樣一名老醫生,退休10年依然堅守一線……


用心坐診 四小時未喝一杯水

10月14日,週一,是彭德發正常出診的日子。早上7點半,他提前15分鐘來到辦公室,換白大褂、戴好口罩、洗手消毒,做好坐診的準備工作。7時50分,一名患者焦急地走進診室,“彭醫生,請您看看這個片子吧。”彭德發仔細翻閱著患者拿來的報告後,拿起筆在病歷本上飛快書寫:“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你這是因為飲食不規律引起的胃炎,吃點藥就可以了,不用擔心。”一番話讓患者緊鎖的眉頭終於鬆開了。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如皋 | 如皋有這樣一名老醫生,退休10年依然堅守一線……

一個小時內,便有10多名患者前來就診,問診、開藥,面對患者,彭德發臉上總是掛著和藹可親的笑容,耐心細緻地解答每一位患者的疑問。“彭醫生,您快幫我跟我老伴說說吧,我說什麼她都不信,她說只相信彭醫生說的話……”“好好好,我一定幫你好好勸勸她。”這一刻,彭德發不僅是一位醫生,更像是患者的至親。一個上午,坐診四個多小時,這對一位70歲的老人來說是非常累的。但彭德發堅持把所有的病人都看完再下班,忙到未喝一杯水。對於自己每天忙得腳不沾地的工作狀態,他坦然地說,很多門診醫生基本上都是他這個狀態,“堅守需要一份責任,也需要毅力,看到病人恢復健康、恢復笑容,我覺得相當有成就感。”“好醫生就是有仁心、懂仁術。”在彭德發的人生信條裡,所謂醫者,眼裡看的是病,心裡裝的是人,用心靈溫暖心靈。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如皋 | 如皋有這樣一名老醫生,退休10年依然堅守一線……

身患癌症 命和工作兩個都要

1969年,21歲的彭德發還是村裡的一名赤腳醫生。懷著滿腔熱血,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參軍。因在部隊表現出色,研發中草藥,被記三等功。“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人生沒有當兵的經歷,將會遺憾一生。我慶幸自己人生中有那20年的當兵經歷。”1989年,從部隊轉業的彭德發回到家鄉,被分配到如皋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開始了自己的從醫生涯。2009年,退休後的彭德發為了讓自己的醫術能繼續為更多患者服務,接受了市人民醫院的返聘,繼續奉獻餘熱。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如皋 | 如皋有這樣一名老醫生,退休10年依然堅守一線……

在每個出診的日子,無論是豔陽高照還是風雨交加,已經年近古稀的彭德發都會提前到醫院出診。“也許是當了20年的兵,我的時間觀念很強,從醫40年,上班從未遲到過。”“彭醫生是一個工作狂人。”在同事眼中,彭德發是一個“不要命”的醫生。2012年,正在出診的彭德發感覺身體不適,經檢查後確診為胃癌。拿到檢查報告單的那一刻,彭德發卻跟沒事人一樣,第二天正常到門診上班,第三天才開始接受手術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彭德發恢復健康後又立刻回到工作崗位,家人無奈問他:“要命,還是要工作?”他笑著說:“兩個都要,待在家裡,還不如上班來得快樂。”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如皋 | 如皋有這樣一名老醫生,退休10年依然堅守一線……

從醫40載 見證醫療事業鉅變

“檢查時可能會有點難受,不要緊張。”在胃鏡檢查室,一位病人側躺在病床上,彭德發一邊安撫病人,一邊將軟管緩緩插入病人口中,同時不斷調整角度和幅度,全方位檢查胃部狀態。每個週六,是彭德發在胃鏡室值班的日子。“這樣的檢查操作,我們一上午平均在20個左右。我剛來醫院的時候,醫生少、設備差。”彭德發告訴記者,早期給病人看病都是用纖維胃鏡,醫生直接用肉眼通過光導纖維觀察胃內的圖像變化情況,這種纖維胃鏡視野狹小,圖像不是很清晰,操作時間長、病人也很痛苦。“現在我們使用的電子胃鏡,做完整個檢查只要3到5分鐘。從纖維胃鏡到電視胃鏡、再到電子胃鏡,我們的醫療設備一直在更新,技術突飛猛進,人民健康水平越來越高。”回顧40年從醫生涯,彭德發用“從無到有”“突飛猛進”形容如皋醫療事業的發展。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如皋 | 如皋有這樣一名老醫生,退休10年依然堅守一線……

在彭德發看來,作為一名醫生,不僅僅要用醫術治癒疾病,更要承擔科普知識惠民的社會責任。“通過科普知識推廣,能讓越來越多的市民瞭解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懂得如何讓身體更加健康。上醫治未病,一個好的醫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防病於未然。”40多年的從醫路,雖然累、雖然有過艱難,但彭德發無怨無悔,他用一生的辛勤付出堅守了醫者的初心。他說:如果有下輩子,還要做一名醫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