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陈姓述略(第二章)

第一节 武威陈氏源流及族谱考述

20世纪初,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开发谱牒资源的价值亦作了精辟论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孙中山先生曾经在有关宗族的讲话中说过“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在1957年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研究历史时,亦曾讲到“搜集宗谱、家谱加一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所以,研究谱牒文化不仅是国人和宗族的需要,也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之需要。

笔者多年走访武威“三县一区”城乡村落、社区,实地考察,蒐集整理新老家谱,收获颇丰。本文参考清代以来姓氏谱牒文化标志人物“关陇大家”——张澍所著《姓氏寻源》等相关史料,就武威陈氏一族源流及族谱略述鄙见,或者对读者了解陈氏源流与族谱不无裨益。

(一)、陈姓起源

《魏书·官氏志》云:“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

据《中国姓氏源流史》和相关姓氏研究专著及史料记载,综合起来中华陈姓源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陈姓最早出自姚姓或妫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黄帝(少典之子)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後,建立周朝。武王为笼络天下,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后人妫满,特封妫满为诸侯,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谥号称为胡公,在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以国为姓,受姓始祖是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发源;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2、出自於陈国公族後裔。陈国在妫满死後,陈胡公满的子孙,除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三是陈湣公次子陈全温之後的陈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後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按):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州义门陈”,其始祖即为陈胡公满第62世。唐中和四年(884)僖宗首次旌表江州陈氏,并赐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予以褒扬。至道二年(996)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赐联“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自此,历代名宦、骚人墨客盛赞“义门陈”,留下诗文墨宝,不计其数。

3、刘氏改姓陈,《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陈氏,实为刘氏。陈矫,东汉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外祖父家为嗣而改姓陈。

4、隋朝时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大臣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龟兹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

5、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6、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7.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8、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孝文帝实行孝文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於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9、

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逐鹿天下,陈友谅祖上原本姓谢,因赘于陈家,改姓陈。

10、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11、女真族陈氏,据《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12、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武平候。后追赠沔国公,谥武僖。又有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13、蒙古族陈氏。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考其明代载入史册的著名十八家蒙古家族亦都属赐姓。其中有三家即为甘肃河西人。恭顺侯吴允诚和伏羌伯毛忠两家即世居武威。

A、恭顺侯吴允诚(1357-1417),蒙古族。原名把都帖木儿,原居甘肃塞外塔沟地(今酒泉、张掖属地),官至平章。永乐三年,与其党伦都儿灰率妻子及部落五千、马驼万六千,因宋晟来归。帝以蒙古人多同名,当赐姓别之。尚书刘俊请如洪武故事,编为勘合。允诚得赐姓名,授右军都督佥事。

B、伏羌伯毛忠(1394-1468),蒙古族,字允诚,初名哈喇,扒里扒沙(今古浪县大靖镇)人。曾祖哈喇歹,洪武初归附,起行伍为千户,战殁。祖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以骁勇充总旗,至永昌百户。忠袭职时,年二十。膂力绝人,善骑射。常从太宗北征。宣德五年征曲先叛寇,有功。八年征亦不剌山,擒伪少师知院。九年出脱欢山,十年征黑山寇,皆擒其酋。各进一官,历指挥同知。以功封忠伏羌伯。

C、顺义伯罗秉忠(?-1480年),蒙古族,初名克罗俄领占,沙州卫(今敦煌市)都督佥事困即来子也。兄喃哥既袭父职,英宗复命秉忠为指挥使,协理卫事……。

(按):据清儒张澍著《凉州府志备考》之《明故恭顺伯吴公神道碑》记载:“公本河西大族,居亦集乃,仕元受王封,其族位候伯者,累累有之。初名把都帖木,永乐乙酉秋,率众部来归,太祖嘉其款诚,赏赉优厚,遂赐名,擢右军都督佥事,锡以诰命,俾居于凉”。又据《凉州府志备考》载:毛忠字允诚,先世蜀人,后徙居武威。曾祖哈剌歹,洪武初率众归附,遂隶籍凉州。吴、毛二人《明史》、大明一统志《皇明功臣封爵考》有传,文多不录。

14、满族陈氏,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刘庆华《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为双字,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字。

15、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畲、瑶、高山等民族均有陈姓。

(二)、武威陈氏源流

据考武威的陈姓,也和其他姓氏一样,大多都传说是“来自山西大槐树下的”。即明洪武三年(1371)大规模实行移民屯田政策,迁徙至武威的。其实当时 “山西大槐树”不过是一处明朝政府移民的集中点,移民祖籍不全是来自山西的,还有其他地方的,只是后人不知其祖先最初是来自哪里?故而沿其一说。而经笔者考证:武威即有从山西移民过来的;也有经商或做官来武威徙居的。如凉州区和平镇陈家南园陈氏始祖陈万顺,民间俗称“陈百万”的,即是于北宋末年从天津经商赚了钱之后徙居此地,繁衍至今有数千人;凉州城内海子巷原有一陈家四合院,门眉书“太丘风范”,其先亦是从山西经商来武威定居的。再如“至明宦游于凉遂入籍武威卜居城东北大柳树”之陈氏,其祖先世代为官;以及于清乾隆年间从江西宜黄绕道四川、甘肃岷县后徙居武威大柳乡桥坡村(今陈沛一支)陈氏。还有凉州区康宁乡龙泉村陈氏“自大明隆庆年间,其始祖陈校系南京应天府铁牛巷人也,迁于凉州府距城西北之清水河,转徙于怀西乡堡躲难坪遂家焉”。迄今该村尚有陈姓人口2000余人。还有凉州张义堡陈氏始祖陈良于清乾隆年间自杂木渠下坝二畦肩挑伯、仲二子,从川入山,垦荒为生,迄今已260余载,传十一代,繁衍350余人口。

至于民勤陈姓,据《陈氏宗谱》载:始祖圮,原籍江南江陵应天府,洪武四年(1371),随冯胜将军征西而来,因功获指挥将军,后易兵为民。始祖初居头坝青松堡地(今薛百乡境内),后被风沙裹压,复迁于高家大门。乾隆元年,因柳林湖开垦,大举又复迁于柳林湖。因此,川居一半,湖居一半。以陈玘为始祖,至今已历23世。现多居于薛百、泉山、红沙梁、东湖、西渠等乡镇,拥有6000余人。

另有古浪、天祝(含永登部分)陈姓,据考大多是从武威迁徙出去的。如清朝康熙七年古浪陈氏始祖陈天福、陈天杰兄弟二人即是从武威陈家南园游至大靖南山小直沟落足,历300余年,衍十四世,传子孙1600多人。另外,还有在元末明初及清朝、民国时期因各种原因分别从江西、江苏、山西、北京、天津、山东莱州府、巨野、河北保定、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等地迁徙至武威三县一区的,等等。

(三)、武威陈氏人口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和我国户籍管理部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表明:陈姓为当代中国第五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另据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从人口总量来看,全国陈姓人口约有7000万人。南方地区多陈姓。其中: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甘肃仅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4.2%。

据初步调查,在甘肃省境内的陈姓为第七大姓,人口大约为108.9万人。其中:兰州市为10.2万人;白银市为6.5万余人;临夏市为2535人;金昌市永昌县为5262人;武威市境内陈姓人口大约为7-8万人。

另据清乾隆年间纂修《武威县志》记载:以陈氏命名的堡子、寨子、庄子即有百十多个。其陈姓人口,清乾隆年间仅在武威大河驿从事镖局行业的习武之人,即由初时的一千多人,后来发展到上万人。据传:乾隆二年,清政府修筑“满城”(今炮校)时,即有防范陈姓武人之用意。清同治八年(1869)陕、甘造反回民洗劫凉州区东河乡陈家寨中,陈氏满门遇难,三百余口人一时化为灰烬,其“陈家破寨子”之名亦由此而来。所幸当年因外出留有活口一老一少,繁衍至今人口方达千余人。由此可见陈氏人口繁衍史于一斑。

又据民勤陈氏家谱记载:民勤陈氏祖籍江南金陵应天府。先祖于明洪武四年随冯胜将军征西,因功获指挥将军,久宿青松堡(薛百乡境内),后人陈玘世袭指挥,民勤陈氏乃以陈玘为始祖,至今已历23世。现多居于薛百、泉山、红沙梁、东湖、西渠等乡镇,有6000余人。

建国以后,特别是武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历次乡镇行政机构改革,仅凉州区现37个乡镇,449个村民委员会,有陈姓人口的乡镇、村组即分别有27个乡镇,60多个村委会。以陈姓命名的寨、堡、庄、村等仍有78个。据不完全统计,凉州区陈姓人口至少有3万人以上,民勤、古浪、天祝平均至少有1万人以上。武威陈姓人口按7万人计,占全市总人口181.51万人的4%左右。故今陈姓人口在武威亦为前五大姓之一。

(按):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新顺序是:李,王,张,刘,,杨,黄,赵,周,吴,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郑,罗,宋,谢,唐,韩,曹,许,邓,萧,冯,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苏,叶,吕,魏,蒋,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钟,卢,汪,戴,崔,任,陆,廖,姚,方,金,邱,夏,谭,韦,贾,邹,石,熊,孟,秦,阎,薛,侯,雷,白,龙,段,郝,孔,邵,史,毛,常,万,顾,赖,武,康,贺,严,尹,钱,施,牛,洪,龚。

(四)武威陈氏族谱

自公元2008年至今十年多来,经笔者对武威市“三县一区”(凉州、民勤、古浪、天祝)部分陈姓人氏调查考证,武威陈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之前,大多都有宗谱、族谱、家乘及像赞、轴屏等存世,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几乎被焚毁殆尽。“呜呼,谱也者何罪之有,竟涂毒而至于斯,岂千百年人间未有之不幸也欤?”今吾邑谱牒界人士每每发出如此感叹。是故,武威幸存于世的古谱现已寥寥无几,至今能看到的10多部《陈氏家谱》大多都是近三十多年来续修、创修或重修的新谱。如民勤县薛柏乡更名村(含金昌市部分陈氏)、民勤县“光裕堂”、柳林湖;古浪县小直沟、圈湾、西沟口、石头沟、打拉水等乡村;凉州区高坝镇东乡、西乡、十三里村,河东乡陈家寨村,洪祥镇陈尔村,大柳乡王城堡,张义堡羊户台、中路、磨庄子等均有续修、新修族谱。

然考其陈氏古谱,惟凉州区康宁乡龙泉村和东河乡陈家寨村分别有大清咸丰和道光年间的宗谱、族谱幸存于世。前者有清道光四年(1824)武威县儒学生员刘文熺所撰序文,武威县儒学生员王守域、凉州府儒学生员张汲三和光绪二十二年(1896)凉州府儒学廪膳生员王镜如等人先后撰写的懿行赞言;后者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公四世孙陈重仕所撰谱序,民国二十七年(1938)武威修志会分纂万寿宫小学校长唐发科、清凉州府儒学廪膳生员武威修志会分纂魏廷贤二人撰书的懿行赞言(八扇蒲黄色轴屏)。其中,东河乡陈家寨村所存古谱仅为半本残谱(《陈氏世系家谱》第二卷),且基本为先人画像和生卒年神主,所幸有序文(按:是文原列家谱二卷末,当为谱跋)。其始祖湖公画像身着黄色对襟官服,胸前绣有“皇恩浩荡”四字,是否为朝廷所赐“黄马褂”,我等不敢妄断;但他头戴红顶黄翎官帽,想来生前至少在官府做事,且荣获朝廷恩遇。否则,后人画像绝不敢如此胆大妄为,“皇恩浩荡”亦岂能随便一绣!

另外,凉州区永丰乡陈家北坡子亦有先人画像和民国十二年(1923)清授修职郎吏部侯铨儒学训导崔文煜、前清武威县儒学武生王耀武二人为陈氏先人撰写的懿行赞言(八扇蒲黄色轴屏);民国十五年(1926)甘肃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愚晚马万选、清授修职郎吏部候铨儒学训导许应甲为五和乡五和村陈氏画像譔书懿行赞言;张义堡陈氏也有嘉庆二十年(1815)原凉州府武威县儒学生员杨国霖、增广生员赵国聘撰书的懿行赞言(八扇蒲黄色轴屏)等等,文多不录。据考,也有陈姓自己人为其祖先撰写的像赞词,如民勤“一乡之望”陈硕元即为祖父撰有像赞词等。又考其以上为陈氏撰写谱序和懿行赞言的贤达人士,大多为时任武威地方政府官员和同邑乡绅、文人学士等。

另据《中华寻根网》称:“《甘肃武威本堂陈氏家谱》,陈鸿泉纂,1944年木活字本,藏于武威博物馆。”然经笔者实地询问:武威市博物馆馆长黎大祥言称:“绝无此谱,若有也不会在网络上发布。”故此谱之说,盖不足以信,姑且搁起。

而今尤为一提的是,凉州区康宁、东河二乡幸存于世的两部陈氏古谱,以及屈指可数的几家像赞轴屏等,现已成为武威陈氏珍贵的谱牒历史文献。清道光戊戌年张澍自刻刊本《姓氏寻源》及其“姓氏五书”更为当今姓氏学之瑰宝,亦为后世本土学者研究中华姓氏文化乃至中国史和社会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注):1、儒学生员:是一种身份,介于官、民之间。“所谓生员,既可指中央国子监的‘国学生员’,更应指明代地方政府学校的学生,是一级科名的拥有者,俗称‘秀才’。就功能与等级而言,它不同于举人、进士这些较高的科名。生员这种科名的获得,除了说明拥有者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的声望之外,也是读书士子日渐狭窄的仕进之途的开始。他们隶属于本籍的地方学校,并以其本人的学生身份而接受学校教官的约束,地方有司的提调,以及提督院道官员的考试。除了例外的荐举、捐纳二途之外,地方儒学的生员并无出仕的资格,却可以通过出贡成为国学的生员而做官,甚至具有参加乡试的资格。生员不是官,却是四民之首,依照制度规定而享受准官僚的礼遇,社会地位与庶民迥然有异。”(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1—2页。)

2、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通常简称廪生。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明史·选举志一》:“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乡试,谓之科考。其充补廪、增给赏,悉如岁试。”

3、乡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

第二节 陈姓郡望、堂号

一、郡望

颍川郡:秦时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颍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汝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郡治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一带。

广陵郡: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

武当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庐江郡:汉名舒,属庐江郡,隋初皇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庐江)。辖境相当于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二、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夏禹之后封于杞,商汤之后封于宋,虞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此外,陈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渑武堂”、“颍川堂”、“四勿堂”等,以及以上十一个郡望均可为陈姓的堂号。

三、堂联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

(上联典出舜之后妫满,周初封于陈,春秋陈国,建于颍川。下联典出东汉陈寔,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慈训杖下;懿范堂前。

(全联典出宋陈尧咨以善射自矜,其母怒以杖击咨,后尧咨政绩显著。陈安节之妻王氏以厚赀嫁小姑,乡人称为陈堂前。)

元龙豪气;华岳希夷。

(上联典出三国陈登,字元龙,有威名。许汜言:元龙湖海之士,豪气未除。下联典出五代陈抟,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名高七彦;才擅六奇。

(上联典出东汉陈琳,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出汉陈平,六出奇计,助高祖得天下。)

昌期五世;望重三君。

(上联典出《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下联典出东汉陈寔,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济时伟略;经国文章。

(上联典出东汉陈琳,为曹操书记室,军国书檄,多出其手。下联典出东汉陈登,具豪气,有济时伟略。)

绳其祖式;贻厥孙谋。

(台湾省金门县陈氏家庙联)

张楚开纪元;文佳第一人。

(上联典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建国号张楚。下联典出唐朝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曾号文佳皇帝。)

同安出英豪;集美献爱心。

(上联典出清末抗英将领陈化成,福建省同安人。下联典出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福建省集美人。)

鼎甲绵绵接武;春魁世世光宗。

(上联典出宋代陈文忠、陈文肃兄弟,先后中状元。下联典指明代状元陈安、陈循、陈谨等。)

亭台不落匡山后;策杖曾经工部来。

(引自唐代诗人陈子昂读书台联。上联典指李白,匡山在四川江油县西,李白曾在此读书。下联典指杜甫,策杖,即拄杖。工部,指唐代大诗人杜甫。)

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

(唐僖宗李儇赐江苏江州义门陈氏联)

三君翊汉光乔梓;三阮扶唐驾竹林。

(此联为陈姓宗祠颍川堂联。上联典指东汉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下联典指唐陈政及其子陈元光。)

笔新墨奇避乱草;光远正大辅中山。

(上联典指明陈洪绶。下联典指近代陈少白。)

天下太平无一事;山中高卧有千年。

(引自五代宋初道士陈抟华山庙联。)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引自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陈元龙自题联。)

高隐献诗,唐祖称善;少年博学,张华惜才。

(上联典出五代南唐诗人陈贶,居庐山近四十年,授官固辞。下联典出魏、晋间史学家陈寿。)

义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

(此联为江州义门陈氏宗祠联)

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

(此联为台湾省台北市全台陈氏宗祠联。)

唐朝高僧玄奘——陈袆

(陈有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