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和廣東名字的由來是怎樣的,這個廣字是什麼意思?

歷史漫談君


又牽扯到兩廣歷史,作為本地人,還是蠻樂意回答的。

廣東和廣西的交界城市,多有通婚,走親戚的。語言、習俗、文化、飲食等等都是一樣的。

所以,走在兩省的交界地段,大家都有“兩廣一家親”的說法。但是在粵東潮汕、粵北等地區和桂西、桂北河池壯族等地區,就很難聽到“兩廣一家親”的說法。


兩廣文化,淵源流長,共同繼承的是嶺南文化。是真正的兄弟省份。

在我國的歷史上,再沒有關係如此親密的兄弟省份了。

下面就開始普及歷史知識吧。 秦始皇時期,剛剛統一天下。

氣吞天下的始皇帝,立即開始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派50萬大軍,屠睢為主將,想一舉吞併百越地帶。


(出發,攻打南越)

秦大軍順利的擊敗浙江福建等地的百越民族,在進攻嶺南的時候,卻遭遇到當地土著聯軍的憤烈反擊。

一個夜晚,嶺南土著聯軍夜襲秦軍大營,混亂中,主將屠睢戰死,秦軍大敗。

秦始皇聽到消息,極為憤慨,於公元前214年,再派大軍10萬,由任囂和趙佗為主將,再帶領之前的殘兵敗將,一舉蕩平了嶺南的抵抗力量。

把嶺南地區納入了中原的版圖。並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直接統治嶺南。


兩位主將上書始皇帝,請求遷50萬中原居民來嶺南世代居住,開荒墾田。

還用“為士兵補衣服”的藉口為由,申請遷來了1.5萬未婚的年輕女子和寡婦,緩解了秦軍士兵的單身問題。

為了更好的穩固統治嶺南,兩位秦軍主將,這片嶺南地區的最高統治者採用了“和輯百越”政策,尊重嶺南越人的民俗習慣,並給越人一部分權力自治,大力鼓勵中原居民、士兵和當地越人通婚。

於是來自中原的居民們,沿著珠江流域,尋找適合定居的風水寶地。所以珠江流域旁邊或者附近的居民,基本都是說白話的,白話可不是百越話,之前的百越話,就是壯、苗、瑤等等本地土著居民,他們本來自有風俗,自有語言。


後來,秦始皇死後,二世繼位,在趙高的弄權下,秦敵國飛速崩潰。中原大地四處烽火,各地的起義軍延綿不斷。

在此天下大亂之際,位於南方邊陲的嶺南,卻一片祥和,安靜得如世外桃源。

但是,作為最高統治者之一的任囂,卻在此時掛掉了,臨終前,跟趙佗說:”這嶺南地方好,只要把中原進來的道路關卡派兵切斷,你就可以立國了。做你的土皇帝,延綿子孫後代。“

趙佗在任囂死後,果然派兵守住各處連通中原的關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治所在番禺。

時光到了漢武帝時,公元前112年,他派出大軍10萬,平定了南越國。嶺南又重新迴歸中原的懷抱。


(南越國地圖)

這位千古一帝,為了顯示自己的豐功偉業,一切都要新的。南越國既然迴歸了,就當是新開疆的版圖咯。

於是,下詔:”初開粵(通越)地,宜廣佈恩信。“

在嶺南的打工仔官員們,聽到老闆都叫廣佈恩信了,行,那就在古蒼梧王城的基礎上,重新築城,就叫廣信城好了。

廣信城一直作為嶺南的統治中心,統治了近300年,這段時間來,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居民,當然是以廣信城裡講的中原雅言作為時髦語言了。

於是,白話,就由此散播到嶺南的各個角落。據學者考究,白話起源於古廣信城,而這話繼承的是中原的雅言。


嶺南作為一個整體,一直被中原統治,期間雖然有自立過南漢國,但嶺南依然是一個整體地域政權存在。

公元前862年,唐朝覺得嶺南這塊地有些大,把它分一分,於是把嶺南道分成了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

這就是後世兩廣分開的源頭。

到了宋朝立國,趙匡胤把整個嶺南設為廣南路。至道三年,趙光義又要搞點事情,他命令,以古廣信城為界,東邊就叫廣南東路。西邊就叫廣南西路。從此,廣東與廣西的名稱是由這開始。

元朝,開始設省,廣東省和廣西省由此得名。一直延續至今,到建國後,廣西改成了壯族自治區。

至於“廣佈恩信”的廣字,是什麼意思,就是廣泛、廣大、很大的意思。

《詩·六月》、《雝傳》皆曰:廣,大也。

剛日讀史


廣東廣西合稱兩廣,明清時期還專門設置了“兩廣總督”來管理。兩廣是怎麼來的?

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始皇的仲父(乾爹)呂不韋出版了《呂氏春秋》,書中提到關於“百越”的隻言片語,但沒有解釋“百越”的具體位置。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滅六國後就盯上了百越,派屠睢率領50萬大軍攻打嶺南;征服了百越。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全國設為36郡。在嶺南地區就設置了桂林、象、南海3個郡。 “南海”就是指“南方的海”,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等大部分地區。

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逝,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趙佗就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以武力攻並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派10萬大軍滅了南越國,設立了交州。漢武帝又將南越國分成9個郡(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並下詔:“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並規定交州治所就叫廣信(今梧州市)。這就是說兩廣的“廣”字源於漢武帝詔書。 東漢13州,就有交州,管轄今兩廣大部分地域和越南北部。孫吳割據江東,分交州為二:交州和廣州。 隋文帝楊堅廢除郡置,改為州縣制;隋煬帝時為避楊廣的名諱,廣州改名為“番州”。

唐朝設立交州總管府,又稱都督府,後改為安南都護府。 宋朝的地方行政單位稱為“路”,嶺南設立了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東路簡稱廣東,廣南西路簡稱廣西,基本奠定了今天廣東廣西的邊界,這便是廣東、廣西名稱的由來。

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有專家曾在廣東封開縣和廣西梧州考察的時候,從《水經注》得知這裡正是桂江與賀江“入鬱”(西江)的地方,即西漢時的“廣信”,後來以此為界,廣信之東為廣東,廣信之西為廣西。 當時嶺南9郡的交趾郡位於今越南河內,交趾郡與交趾部是兩個概念,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9郡的監察機關,交趾部首府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

在此值得提及的是,交趾多次反抗獨立,但都會被收復,其名字從交趾變為宋平、交州、安南都護府。 五代時期,南漢高祖劉巖將安南收歸為南漢領土;939年吳權(越南吳朝開創者)打敗南漢建立吳朝,自稱吳王,建都古螺(原唐代安南都護,即交州),從而脫離中國統治;968年丁部領(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丁朝,國號大瞿越,自稱帝,正式脫離中國;趙匡胤竟冊封丁部領為交趾郡王,成為藩王。 1009年李公蘊趁前黎朝發生內亂奪取帝位,開創了越南李朝。李公蘊竟多次深入宋境搶掠;明朝永樂帝趁著安南內亂期間,出兵收復了安南;明朝佔領安南20多年,李朝反抗起義過多;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疲於奔命,廢止了交趾布政司,中國統治1000年的交趾就這樣丟棄了。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廣西和廣東名字的由來還得追溯到唐宋時期

唐末五代時期,天下戰亂不休,行政區域分割頻繁,原屬於漢武帝時期的交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和廣西的劃分也有了新的方式。至於廣西廣東之名的來歷則有兩種說法,一為鹹通三年(862),嶺南道分東、西兩道,並以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成為一級獨立政區;另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單位—“廣南西路”,後簡稱“廣西路”;二為得名於古地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東謂廣東,廣信之西謂廣西。

至於這個廣字,它的來歷就更久了

廣州之名應該是起於三國,當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當曹操剿滅二袁一統北方的時候,天下還只有南方的孫權,劉表,劉璋以及漢中張魯沒有歸降,其實這時候的交州還有一個士氏家族,只不過交州地小民貧,它正北方的劉表又胸無大志不願意武力吞併,這才保留了下來。

後來孫權派兵佔領了這裡,為了防止士家作亂,於是將交州一分為二,在番禺設立廣州,而越南北部則還是交州,駐地交趾,這就是廣州的由來啦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對於這兩個問題,其實對於歷史專業的向北來說,是很簡單的,但看了一些悟空問答的回答,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因而向北覺得有必要再回答一下。

在宋代,行政劃分以“路”為單位,嶺南地區屬於“廣南路”,下設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東路簡稱廣東,廣南西路簡稱廣西,基本奠定了今天廣東廣西的邊界,這便是廣東、廣西名稱的由來。

對於“廣”字,那要追索到漢代了。漢武帝劉徹曾下詔:“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意思是要求當地官員要用朝廷的恩惠來治理嶺南地區,讓當地百姓安居落業。嶺南的官員為了討好皇帝,就把郡治的地方起名為廣信縣。這其中的“廣”,是廣泛的意思。嶺南之地,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當還包括越南,當時叫交趾郡,確實廣泛。


向北行者


中國的兄弟省並不少,例如河北和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前者兩省以黃河分割,後者兩省則以洞庭湖為界線。



但是廣東,廣西這兩個省名字中並沒有山或者河流,所以它們並不是以其地理位置而命名的。廣字開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以廣字命名省份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先來說明“廣”字的由來,據說這個字來自於漢武帝劉徹。當時正值戰國時期,河北保定有一孩童降生,他就是日後的趙佗。

到了秦朝,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的趙佗受令南下攻打百越,在此之後於龍川,即現在廣東省河源龍川縣擔任縣令一職。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之前的縣令治理方案十分簡單粗暴,而趙佗實行的政策跟之前的官員完全不一樣,他採取了安撫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愛戴。在任職期間,他引進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紡織和灌溉技術,大大的促進了當地的農業和經濟發展。為了紀念趙佗所做出的功績,百姓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當地的一個古鎮,也就是現在龍川縣的佗城。

由於秦朝實行的暴政,百姓苦不堪言,趙佗不滿秦朝的暴政,他就跑到了嶺南這一帶,創建了南越,定都在了現在的廣州市。

當時南越國的國土範圍十分廣泛,東至福建,向西一直到雲南的大部分地區,向南可以到現在的越南中部,北至現在的兩廣北部。

在漢朝建立之後,劉邦曾派下屬去與趙佗談判,想要勸降他。趙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他不想兩國交戰導致百姓民不聊生,因此臣服了漢朝,以附屬國的形式歸順大漢,還沒有完全的屬於漢朝。之後漢文帝執政期間,又派人繼續遊說他放棄帝號徹底歸順大漢,趙也答應了。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趙不久之後便去世了,而漢武帝也登上了帝位,直接派兵南下,統一了南越。雖然漢武帝好戰,但是南越的百姓都是在趙的仁政下生活了數十年,不服漢武帝的強硬的治理方式。為了治理好南越,漢武帝只能善待他們,實行仁政。


統一之後,漢武帝為了廣施恩信,他在嶺南地區設立“廣信”縣,即現如今的廣西梧州,這就是“廣”字的由來,這個地方也因此被人認為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和兩廣地區最早的文化政治中心。

宋朝年間,朝廷為了利於管理,以廣信縣為界限,廣信以東的地區稱為廣南東路,廣信縣以西的地區稱為廣南西路。

再之後,由於元朝行省制度的實施,朝廷專門設置了"兩廣總督"來加以管理,廣南東路改名為海北廣東道,廣南西路則改名為廣西兩江道。明朝時期,將其分別改名為廣東省,廣西省。


後來又改了一次名字,廣東省改為廣東布政使司,廣西省改為廣西布政使司。清朝時期,兩省的名稱被改回廣東,廣西省。廣東省,廣西省名字因此而誕生。就這樣一直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廣西省正式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至今未變。


夏目歷史君


兩廣之地,古時稱為百越之地。

是指五嶺之南,其中五嶺包括都龐嶺、越城嶺、騎田嶺、蔭渚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

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逝,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

趙佗就起兵隔絕五嶺通往中原的道路,以武力攻並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漢武帝元鼎六年,調遣十萬大軍平定南越國,設交趾刺史部。



交趾設置首府“廣信”,取名來自漢武帝聖旨中“初開粵(越)地,宜廣佈恩信”而得名。

所以“廣”的意思就是廣博,廣大的意思,廣信是當時統轄嶺南九郡的“交趾部”所在地。

廣信縣地理位置在當今廣東封開縣的封川地區及其相鄰的廣西梧州市部分地區。

自公元前106年開始,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前後經歷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



東漢初改交趾為交州,唐代這一帶名為嶺南道,宋代淳化四年,嶺南道改名為廣南路。

在廣信以南地區,以廣信為界,東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西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

後來以此為界,廣信之東為廣東,廣信之西為廣西。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憨憨拾遺


現在我們都知道湖南湖北中的湖就是洞庭湖,一個在南一個在北,河南河北的河就是黃河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山東山西的山就是指的太行山脈,那麼廣東廣西的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廣東廣西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現在比較認可的說法,廣東廣西的形成主要就是宋朝的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的設置,慢慢的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在五代時期當時廣東廣西地區統稱為廣南,北宋建立之後就把廣南地區劃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東西之劃分,以西江流域的封州之間梧州為界,賀江、雲開大山以東屬於廣東、以西屬於廣西。這個也是目前最公認的說法了。

在秦朝以前這裡統稱為百越地區,秦始皇派軍隊南征之後正式把百越地區納入到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內,在這裡也設置了南海郡郡治“番禺”位於在現今廣州的越秀區。後來秦朝末年我們都知道趙佗在這裡建立了南越國,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後來漢武帝時期平定了南越,將南越地區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由交州管轄。當時的州治設在當時的蒼梧郡廣信縣(現廣東肇慶封開縣),據說漢武帝當時把廣信縣的一條小河命名為廣府河,意思就是漢武帝光布恩澤,這條河以東成為廣大,以西成為廣西。


中國歷史研究所


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南海和象郡。廣南路是宋代時候設置的一條交通分割線。在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廣南西路,後簡稱廣西路,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也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862年(唐懿宗鹹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

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到清朝初期“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

“廣”,是指西江江邊的一個古代交通樞紐“廣信縣。漢武帝劉徹曾下詔:“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意思是要求當地官員要用朝廷的恩惠來治理嶺南地區,讓當地百姓安居落業。後來,嶺南的官員為了討好皇帝,就把郡治的地方起名為廣信縣(原廣信縣址,一說為現在的梧州市,另一說是現在廣東省的封開縣城)。到了宋朝,朝廷為了管理上的方便,以廣信縣為界,廣信縣以東,稱為廣南東路,廣信縣以西,則為廣南西路。


元來大


漢朝四年(公元前203年),原秦朝南海郡尉趙佗起兵控制三郡之地,自立為王,建立南越國。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派大軍收復南越故地(包括現在的越南北部),設立了交州。為了顯示"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的意義,將交州的行政管治所在地就叫"廣信"(即今梧州市)。這就是"廣"字的來歷。

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將交州一分為二,東面稱為廣州(隋朝時曾改為番禺,到唐朝又改回廣州),西邊稱為交州。

到了宋朝的時候,將地方一級行政管理地域單位稱"路",將廣州設為廣南東路,交州設為廣南西路,這就是廣東和廣西名稱的由來





越界說歷史


宋朝初期在嶺南恢復“嶺南道”,後來改為“廣南道”,繼又把“道”改成“路”。宋至道三年將廣南路一分為二,設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其中,廣南西路包括今日廣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等地。“廣西”之稱由此而來。

“廣東”一名起源於兩漢時期交州刺史部治所廣信縣,取“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之意,後稱廣信以東區域為廣東,宋至道三年(997年)設廣南東路,為今日廣東省名之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