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故事:府君庙和府君庙村

关注卫辉慢生活,美好人生从慢生活开始

读好文 || 交益友 || 品佳日

新乡故事:府君庙和府君庙村

□小七


崔府君庙位于卫辉市城郊乡府君庙村东北隅。该庙始建于唐,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万历十年(1582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嘉庆六年(1801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均有重修记载。

当地人都知道这座府君庙,却没多少人知道庙里供奉的这位“崔府君”是谁。府君,是古人对地方长官的雅称。据碑文记载,该庙奉祀的应该是唐朝卫县县令崔珏。按清乾隆《卫辉府志》载:“崔钰,字子玉,祁州人。贞观十二年,举孝廉,为卫县令,颇有惠政。当值河水暴泛,侵末民田,公设祭河上,为文祝之,水遂渐息。民感其惠,作歌颂之。立祠以祀。今淇县西岗村府君庙其生祠也。入名宦。”再按史料载:“崔钰,祁州鼓城人。生于隋大业三年六月六日, 讳子玉。丰神秀异, 幼而勤学, 日诵千言。唐贞观七年, 任潞州长子县令, 正直无私, 除雕黄灵虎之害, 邑人感德祠之。十七年, 移磁州滏阳县令, 整太宗阴阳府君在之事, 决杨叟二子负债之冤。又移卫州卫令, 除巨蛇侵田之害, 邑人亦立生祠焉。年六十四, 一日, 忽有神骑白马召崔公, 遂辞世。”据传他“昼理阳事”、“夜断阴府”(《列仙全传》),死后被上帝封为磁州土地神,并建祠祀之。安史之乱后,因其曾显灵于玄宗,被封为灵圣护国侯。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1099年)改封为护国显应王。金兵南下, 崔珏显圣挡驾,泥马渡康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改封为“真君”。随着崔珏封号的升级,崔府君庙由磁州兴建至全国各地。

新乡故事:府君庙和府君庙村

崔府君, 又称崔判官, 其形象原型及事迹正史失载, 然野史小说等记述颇多。崔府君故事自唐代开始流传, 此后历朝历代盛行不衰。笔者研究发现,各地记载不一,或已讹传。因为在这座庙里供奉的“崔府君”身上,似乎还糅合着另外一位崔府君的原型,使之成为一个集多个姓崔的县令于一身,且神通广大、半人半神的神祇。另外一个崔府君就是汉朝汲县县令崔瑗。按府君庙内现存《古卫城崔府君庙里门记》碑载:“卫之汲, 有古卫城, 在其境。庙于东北隅者, 汉崔府君祠也。府君讳瑗, 字子玉。顺帝时, 以茂才为汲令, 居七年, 数言便宜, 开稻田数百顷, 民祀之至今。庙屡废辄兴, 累朝皆有封号。”再按清乾隆《汲县志》载:“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顺帝时举茂才,授汲令。在任数言便宜事,教民开稻田数百顷。为政七年,政化大行,百姓歌曰:天降神明君,赐我慈仁父。安帝初,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瑗宿德大儒,从政有绩,不宜久在下位,迁尚书令。卒,留葬洛阳。”生长在这里的先民,似乎早已将崔钰与崔瑗混淆为一体了。从残存的几通碑刻和地方文献中可以看出,汉朝汲县令的崔府君的主要善政,是开沟引水造稻田,使得盐碱地成为沃壤;而卫县令的崔府君的突出功绩,则是为官清廉、惠爱亲民、严惩邪恶、断案如神。但是,无论是汲县令崔瑗还是卫县令崔钰;不管其原型是真实还是虚构,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都是在“斯土”上任职过的县令,与我们的先祖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既任县域父母官,便不负百姓厚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地制宜,卓有政绩。于是,老百姓出于感恩和敬仰,同朝廷一起,对他们发起了“造神运动”。崔钰由此,从人而神、由人间县官而阴府判官,而且“历代累以王爵封之”。这也是老百姓追求正义、渴望平等、惩恶扬善、崇拜清廉的一种美好愿望。

新乡故事:府君庙和府君庙村

自古以来,为官者只有心系百姓,时时刻刻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谋百姓所需,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才会受到百姓爱戴,“名垂青史”。尽管时代不断变迁,但这里的香火依旧鼎盛。一年一度的古庙会伴随着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生生不息。尽管今天像崔钰、崔瑗这样的好官层出不穷、举不胜数。例如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等,但是百姓谁不爱好官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