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代山西王家大院为例,浅析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兴败史

题记:在山西省黄土高原的众多庄园中,王氏家族建造的这一座大院算是最不为人知,却最宏大、最有趣的庄园之一。作为省内最有权势的四大家族之一,山西王氏是今天所有中国王氏的祖先。山西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以东12公里、太原市以南150公里的静升镇,横亘在绵山脚下平缓的黄土台源上。王家大院的祖上曾以贩卖豆腐发家致富,尤其以清代扩建规模最大。今天,我们以清代山西王家大院为例,浅析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兴败史。

以清代山西王家大院为例,浅析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兴败史

王家大院

王氏起源

以王、李、张为姓的中国人多达2.7亿,几乎与美国的总人口相当,其中每个姓氏的人数基本相等。今天,虽然超过十分之一的中国北方家庭姓王,但这个姓氏的人数在长江流域仅位列第二,在整个南方甚至无法排进前五。根据权威资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代,这个字面意思指最高统治者的姓氏就开始出现在山西省的中部地区。

以清代山西王家大院为例,浅析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兴败史

王家大院美景

王家大院的整体建筑介绍

王家大院始建于元明之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1664年。经过明清时期的不断扩建,王家大院最终发展成为一座占地超过25万平方米的巨大建筑群。

王家大院现在对外开放的部分由相互分离的东堡院和西堡院组成,两座堡院具有独立的入口和祠堂建筑群。东堡院名为"高家崖",西堡院名为"红门堡"。两座堡院的建筑和院落坐落在层层台地上,与山坡等高线垂直的几条南北轴线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数个院落组织在一起。

利用封闭围墙、院中院以及无数院门,王家大院不仅完美地顺应了自然地形,同时为生活其中的庞大家庭提供了抵挡外界纷扰的强大保护。整个建筑群居高临下地俯瞰着南侧的矮小农舍,因形象宏伟被誉为 "东方城堡"。

以清代山西王家大院为例,浅析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兴败史

王家大院

东堡院(高家崖)的建筑风格

高家崖的院落排列在六块层叠的台地上,高大的砖砌围墙建于1796年-1811年,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堡门。堡院中心坐落着三座院落建筑群,每座均由前部的正院、后部的寝院、东侧的厨院、西侧的家塾院和花园组成。

在此基础之上,每个院落又进一步分为三进内院,每进内院由后部的正房与两侧的厢房围合而成。厢房虽然看似地下窑洞,但实际上是在地面以上仿密洞形式建造的锢窑。

十三孔真正的窑洞形成四座小院,位于高家崖后侧的高台上,俯瞰着整个建筑群。王家大院的守卫每晚正是在这些窑洞的屋顶平台上沿着围墙巡逻,以保证低处建筑群的安全。

以清代山西王家大院为例,浅析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兴败史

通往西堡院的石桥

西堡院(红门堡)的建筑风格

高家崖西侧是一条类似于城壕的深谷,横跨在深谷之上的石桥通往西堡院。西堡院建筑群比东堡院更加雄伟,长方形的外轮廓东西宽达105米,南北长达180米。由于唯一的南向入口被刷成朱红色,西堡院也被称作 "红门堡"。外侧8米、内侧4米、烧砖贴面的高大围墙,使得整座红门堡坚不可摧。

红门堡建造于1739年-1793年,当时正处在清王朝的鼎盛时期。这座建筑群的平面布局简单明了:一条3.6米宽的南北向主街与三条东西向小巷相交,恰好组成了王氏家族的姓氏"王"字。

以清代山西王家大院为例,浅析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兴败史

王家大院石雕

沿着这些街巷一共布置有二十七座大小各异的对称式院落。根据家族传说,红门堡的建筑布局象征着一条龙:红色的入口代表龙头,第一排建筑东西两端的水井代表龙眼,南北向主街代表龙身,主街两侧的小巷代表龙爪,在堡院后侧俯瞰整座建筑群的巨柏代表龙尾。

在王家大院的所有院落中,石雕、砖雕、木雕、含义丰富的优美脊饰、窗框、柱础、木构节点、影壁均巧夺天工,精美绝伦。

以清代山西王家大院为例,浅析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兴败史

王家大院的窗框

王家大院的兴起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王氏接下来以北方为中心,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迁徙过程逐渐遍播全国,甚至伴随华人远渡重洋的脚步走向了世界。

王氏家族在1312年-1313年从太原市迁至静升镇的历史至今仍有详细的文献记载。根据当地传说,王氏家族最初以农耕和制作贩卖豆腐的生意起家,而后者最终使其发展成一方巨贾,是一个典型的豆腐巨商。

以清代山西王家大院为例,浅析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兴败史

王家大院高筑城墙

虽然在今天的王家大院展览中,这一白手起家的故事得到大力宣传,但实际上从事商业、贸易和担任政府官职共同组成了王氏家族攫取财富的手段。18世纪通常被认为是王氏家族发展的顶峰,在此期间,资源和文化的长期积累终于引发了大量宅邸、祠堂和书斋的兴造。

此外,王氏家族还热心公益,为村民修路架桥、蓄水开渠,建造义仓、戏台、寺庙等公共建筑。他们甚至在静升镇修建了一座孔庙,这在中国农村堪称凤毛麟角。这座孔庙也扮演着乡学的功能,为静升镇培养了一大批金榜题名的年轻学子。

王家大院为何衰败?

然而,19世纪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山西王氏家族的财富帝国也逐渐崩塌。根据家谱记载,不求上进的子孙应是导致家族衰败的主要祸因之一。根据当地人回忆,到1949年,静升镇的大多数王氏家族成员已经离开故乡,迁居至北京市、四川省以及台湾地区,甚至远渡重洋抵达美国。

在静升镇流传着一句俗语,在全镇的"九沟八堡十八巷"中,王氏家族即占据了其中的"五沟六堡五巷"。

以清代山西王家大院为例,浅析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兴败史

王家大院精美的屋檐

王家大院的修复

王家大院的修复工作直至1996年才逐步展开,其中遇到的第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如何安置当时居住在大院中的二百一十二户居民。这些居民在过去几个世纪擅自闯入规模巨大的王家大院,在院落和建筑各处堆满生活杂物,造成了木构架和装饰物的严重损坏。搬迁完成之后,由建筑师、工程师和工匠组成的团队开始清理腐朽木材与破碎砖瓦。

为了替换200多年以来因个人和历史原因导致的所有损坏构件,一共耗费了附近砖窑烧制的约三百万块黏土砖以及从各处搜集的约3500立方米木材。

总结:如今,山西省王家大院主要面向世界各地的王姓华人展开宣传。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够领略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来,同时能够了解王氏祖先的显赫家世、经商才能、生活智慧,并以家族衰败的历史为鉴。此外,随着王家大院等重要古民居、古寺庙、古佛塔的修复以及著名自然风景区的设立,乐观的山西人相信这两项工作能够使这个古老的省份名利双收、重焕生机。我们相信丰富的建筑遗产、历史遗迹以及由晋商一手造就的繁荣商业、票号网络,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使山西省重获历史文化中心的美誉。

参考文献:

《图解中国地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