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雖然同為涉縣的歷史文化名村,可是王金莊和固新村卻是兩個不同風格的村落,如果說固新村是太行深處的一個北方水鄉的話,那麼王金莊則是一個與天鬥、與地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石頭城堡。

  王金莊地處涉縣的東部,距縣城大約有20公里。但是道路卻很曲折,需要爬一個大坡,再鑽一個山洞,才可以看見那些撲面而來的梯田和村落。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王金莊歷史悠久,據元朝遺留下來的大石碾推斷,大約有700多年的歷史了,在涉縣、邯鄲甚至河北省都有很高的知名度。1938年,曾經的八路軍129師先遣團和冀豫特委就駐紮此村。1942年,指揮反掃蕩的劉伯承、鄧小平、楊秀峰等也曾以此為中心。電影《豔陽天》、《浴血太行》、《笨人王老大》都把這裡作為外景的拍攝基地。著名畫家王維安的油畫《王金莊農民的節日》、劉進安的國畫《王金莊人》等作品都曾在全國獲得金獎。村中的明清建築比比皆是,除了南院、北院等保護較好的院落之外,更多的是一些石頭民居和石板老街,當然還有聞名遐邇的最具代表性的那些壯美的梯田。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石板街和石屋

  

  提起石板街,常常會讓我們想起小巷:淅淅瀝瀝的小雨,撐著油紙傘的姑娘。當然這是詩歌中的形象。現實中的石板街,除了觸目皆是的青石,還有那些悠然歸來或小憩的毛驢,它們的腳步和身影常常會讓整條石板街充滿了無比的詩意。走在石板街上,我好像有了一種時光穿越的感覺,彷彿那些時光就在耳邊輕輕的拂過。

  現在,那些整齊劃一的處於王金莊二街、三街上的石板街上的路石,已經不是最初的原石了。1952年11月,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對全長2000多米的主要街道進行了整修,無論引路石,還是攔水石,都統一了尺寸。半個世紀過去,那些路石几經風雨的打磨,已經越走越亮,目前已是王金莊較有代表性的景觀之一。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與石板街相呼應的便是那些石頭民居。清一色的石頭,石頭壘牆,石片做瓦,石板墁院,石塊桌凳、傢什,似乎無石不成屋。我一直奇怪於那樣的建築,得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才可以建得這樣精美。因為地勢所限,那些石屋的面積都不大,所以多少顯得有些逼仄。即便這樣,每一座石屋裡都還會騰出一小塊空間,作為毛驢憩息的地方。當然還有一個更小的空間,那便是廁所。不到王金莊的石屋不知道空間的可利用性。在這裡,你會對每一個建築、石雕發生濃厚的興趣。最精美的是那些院門,兩側是青石把門,上面除了一些寓意深刻的對聯,比如“翰墨書盛世,丹青繪宏圖”、“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等等,還有一些精美的石雕,畫面都美輪美奐。在青石的上面有的是磚砌結構,也有用整條青石做門拱的。最漂亮的是院門頂端的那些木刻裝飾,配以花鳥魚蟲的圖案,顯得古色古香。至於那些“陽春煙景”、“致中和”等扁文,則盡顯當年的人文氣息。經一個鄉民的允許,我有幸走進他的石屋小院,正房稍狹長也只有十來個平方,兩側的廂房更小,天井似乎就不是天井了,只是個站著仰望天空的所在了。正因為石屋的狹小,這些年,有一些石屋已經重建了,在石板街,隨處都可以看到那些穿插在石屋中間的現代化建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石板街的整體效果,可是對那些居民來說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好在現在,政府已經意識到了保護石屋的重要性,命名它為“歷史文化名村”的目的也大約如此吧。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石街和石屋,造就的是大批的石匠藝人。在王金莊的手工業者中,石匠是最突出的。在王金莊承攬的以石為主的工程中,有兩項最為著名。一項是1970年的青塔水庫工程。150米長、62米高的弧形大壩擋水面全靠長方石塊砌就。王金莊出動了幾百人,因為壩面無法靠器具測量,只能目測,困難程度超出想象。歷時八年,工程竣工的時候,當年那些剛入門的小夥子也都成了響噹噹的石把式。第二個工程是尖餅窯渡槽,遠看,以為那渡槽是水泥澆築的,近看才知全是青石拱築,絲絲縫縫,竟如磚砌般平整,磐固能載火車奔馳。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石匠的作用已不像原來那樣明顯,但是王金莊的石匠依然活躍在涉縣的各個角落。

  石街石道、石房石牆、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橋石欄、石碑石碣、石井石窯、石槽石臼,錯落有致的石頭世界,會給你難以忘懷的感受。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梯田

  

  提起梯田,人們總會想起桂林的龍脊梯田、雲南元陽的哈尼梯田,可是龍脊梯田、哈尼梯田是在水資源豐富的條件下修建的,而王金莊梯田卻是在北方年降雨量只有550毫米的旱作雨養農業條件下修建的,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追溯的話,王金莊的梯田大約從建村伊始就有了,經歷代漫長的歲月而初具雛形。由於王金莊溝嶺交錯,群峰對峙,整個區域內,山腳的梯田面積大一些,土層也厚,越往上,地越窄,土層也越薄。但因為生計所迫,梯田的開墾這麼多年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王金莊梯田真正進入規模化建設應該是在1965年,為改變“人多地少產量低,吃糧年年靠救濟”的現狀,在當時村黨支部書記王全有的帶領下,200多人的專業治山隊浩浩蕩蕩地開進千年荒蕪的巖凹溝,他們將大石塊壘成雙層的地堰,小石塊填入底層,上面敷上從石縫中摳出的土。土在這裡變成了最金貴的東西,有“寧送一碗米,不送一碗土”之說,甚至還有土被偷竊的事情。11年的時間,以600多個工才修一畝梯田的速度,先後壘起了500多里長、2250多塊、500餘畝的梯田,並在梯田邊上栽植花椒樹,山頂上種植松樹。1988年,聯合國世界糧食署“3737”項目評估團的專家到王金莊考察梯田時讚歎說:“這是世界上治理最好的一條溝,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門,中國人了不起,上管天,下管地。看到王金莊梯田就像看到了中國的萬里長城”。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的確,王金莊梯田,代表了王金莊的發展史和奮鬥史。直到現在,登上那些梯田,依舊可以看見當年那些激發人心的口號。什麼“胸中有朝陽,前進路上無阻擋”,什麼“立下愚公移山志,誓讓荒山變良田”。而那些整齊堅固的梯堰,依舊可以看出是當年那些工匠們精益求精的作品。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老一輩人留下來的梯田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種田、收割的艱難,青壯勞力的出走,讓有些偏遠的梯田越來越處於一種疏於管理的境地。我曾與村裡的年輕人交談,他們也無不擔憂地說,如果再不想點辦法,那些梯田有幾場雨就會遭到破壞。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好在王金莊梯田的現狀受到了政府的重視,出臺了一系列的長遠規劃。2014年,涉縣旱作梯田還入選了農業部第二批20箇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我想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深藏巍巍太行的“世界奇蹟”就將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王全有

  

  去王金莊參觀,幾乎每個人都會提到一個人:王全有。

  先說一下王全有的簡歷,王全有出生於1911年,涉縣王金莊二街人。歷任二街黨支部書記兼邯鄲地委委員、涉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69年赴京參加國慶觀禮,1975年和1978年先後兩次當選為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年,涉縣縣委、縣政府授予他“林業功臣”的光榮稱號。

  關於王全有的故事很多,這裡僅選二三。

  惜土如金。在巖凹溝修建梯田時,王全有叫住了準備收工回家的隊員說,等一下再走,說完便坐在石堰上脫下鞋輕輕地磕打,將鞋窩裡的泥土傾倒在石堰內。大家愣怔間恍然大悟,連忙效仿老支書的樣子,將鞋子裡的土磕倒乾淨。石厚土薄,泥土就是命根子啊。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身先士卒。雖然很老套,可是說出來並不影響我們的閱讀興趣。在修桃花嶺的山路時,第一段工程要斬斷矗立百丈的斷頭崖,過去,此崖上曾斷送過許多人命。但王全有第一個衝上去,腰繫麻繩,飛身半壁,一口氣幹了9個小時,在崖上打下了第一個炮眼。他說:“就是摔死我,也不能再讓子孫後代行路難。”

  1970年,在大南溝興建水庫時。他曾兩次冒雨步行60公里,到古臺水庫取經。沒有資金,他帶頭捐資湊款。搞漿砌無砂子,他就發動全村男女老少往返20公里,從龍虎河裡背來12.5萬公斤砂子。沒有水,就到武安七水嶺村挑,規定每人一天挑兩擔,王全有挑三四擔。

  都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是在那個年代,這是用生命作代價啊。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如今,路通了,田有了,糧食足了,時代進步了,可是那個消瘦的老者只能活在大家的緬懷之中。

  我們有幸找到了王全有當年居住的地方,傳說中的那間狹小低暗的石屋已經被新房子代替了,只有那塊“林業功臣”的牌匾似乎還在訴說著當年治山啃田的往事。

  我在《王金莊村志》上看到了王全有的照片,一個典型的北方老漢,頭戴白毛巾,手持汗菸袋,開心的笑著,陽光勾出了他臉上的皺紋,那像梯田一樣的皺紋,不知飽嘗了多少歲月的風刀霜劍。

  王全有,他是王金莊的靈魂。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人文和自然景觀

  

  王金莊的石屋多,但保護較好具有一定文化色彩的院落並不多,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南院和北院。

  南院坐落在王金莊四街村南,背靠臥虎山,前探玉帶河,和北院遙相呼應。據說南院是一曹姓人家的舊居。南院院門古樸典雅,有一種大戶人家的氣勢。整個院落坐南朝北,氣勢軒昂,橫五跨三,典型的明代華北民居。現在的南院在保留原來面貌的基礎上,已被一王姓的姐妹改做旅館,我想,住在那裡,肯定會別有一番滋味。

  北院與南院隔街相望,不過北院顯然已經沒有南院那樣完整了。北院建於明代,重建於民初,原住民為一劉姓家族。抗戰時期,劉伯承、鄧小平曾在該院指揮過邊區的反掃蕩。現在的北院,前半部分保護尚可,後半部分已經被現代化的建築取而代之,看上去多少有些遺憾。

  除南院和北院之外,王金莊還有一些具有文化價值的所在,這裡也簡單的做一介紹。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明國寺。始建於明代中期,位於村北3裡巖凹溝對面的有則水溝,全部以青石壘成,分東西兩院,中間建一拱圓門,東院為大佛殿,西院為觀音殿等。自明萬曆年起,中間幾經損毀和修葺,最後毀於文革,現在保留比較完整的只有幾個古碑。

  關帝廟,位於村前河北邊,始建於元代,有主廟三間,東廂房三間。期間三次被大水沖毀,目前存在的建築是1996年水災後重建的。

  除此之外,還有龍王廟和白玉頂奶奶廟,無論損毀還是重建,在不同的時期,它們代表了王金莊人民崇尚正氣、祈盼平安、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對於王金莊的地裡位置,我一直有一個困惑,為什麼歷代的住民都把村莊建在這樣一個曾經交通不便的地方?直到我翻看有關資料,才知道,王金莊曾經是一個兵寨。據《涉縣誌》記載,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邯鄲被秦兵圍困,趙簡子為保實力率兵回退晉陽。到涉縣後,看到王金莊一代山高路險,易守難攻,故在此屯兵蓄銳。待時機成熟後,率兵從王金莊晝夜激進,一舉將邯鄲奪回。由此,為建立趙國打下了基礎。王金莊村東南的康巖寨、村北的曹家寨、村後的李家寨、劉家寨,據專家認定均為春秋戰國時趙簡子屯兵時所建的烽火臺。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烽火臺,這下該明白了,難怪這裡曾發生過那麼多的戰役,即便是當代,除了抗日戰爭,這裡還曾發生過八路軍129師殲滅國民黨97軍朱懷冰部的戰鬥。

  幾經戰事的王金莊,幾經改變的人文和自然景觀,使王金莊處處彰顯出它神秘的魅力。

  

  

毛驢

  

  沒去王金莊之前,我一直以為現在的毛驢都絕跡了呢,可是走進王金莊,才發現毛驢也是這個村莊的主角。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前文已經提及,在王金莊,無論石屋多麼小,都會有一方空間屬於毛驢。儘管那樣的空間十分狹小,有時只能容下一個驢身,但是不可或缺。用鄉民的話說:驢相當於家裡的半個產業啊!

  的確,王金莊的梯田造就了這樣的景象,無論在村中、馬路上,還是梯田中,我們隨時隨處都可以看見那些負重前行的毛驢,在它們的背上,是裝滿糧食、農具或柴草的簍馱。即便是沒有東西可馱的時候,還有人要坐上去。漫長的山路,那樣的景緻彷彿一闋遙遠的宋詞,會讓你我駐足觀望,產生一兩絲淡淡的悲憫。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因為人和毛驢生活的密不可分,原來這裡從不會發生殺驢吃掉的事兒,往往都是毛驢死後一葬了之。而現在,對老弱病殘毛驢的處理方法是賣往外地,我想,這也不失是一個好的選擇。

  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村裡逐漸有了汽車、拖拉機和一些現代化的播種、收割農具,可是因為王金莊的地理環境,種田做地,運肥馱莊稼,毛驢依舊是主角。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走在王金莊的街頭,隨處都可以看見那些在樹蔭或牆壁背陰處小憩的毛驢,它們抖動著尾巴,目光溫和地看著眼前的一切,它們可能沒想過解脫,只是這樣默默地承受著,一個村莊的過去和未來。

【行走中國】佛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涉縣王金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