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虽然同为涉县的历史文化名村,可是王金庄和固新村却是两个不同风格的村落,如果说固新村是太行深处的一个北方水乡的话,那么王金庄则是一个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石头城堡。

  王金庄地处涉县的东部,距县城大约有20公里。但是道路却很曲折,需要爬一个大坡,再钻一个山洞,才可以看见那些扑面而来的梯田和村落。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王金庄历史悠久,据元朝遗留下来的大石碾推断,大约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在涉县、邯郸甚至河北省都有很高的知名度。1938年,曾经的八路军129师先遣团和冀豫特委就驻扎此村。1942年,指挥反扫荡的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等也曾以此为中心。电影《艳阳天》、《浴血太行》、《笨人王老大》都把这里作为外景的拍摄基地。著名画家王维安的油画《王金庄农民的节日》、刘进安的国画《王金庄人》等作品都曾在全国获得金奖。村中的明清建筑比比皆是,除了南院、北院等保护较好的院落之外,更多的是一些石头民居和石板老街,当然还有闻名遐迩的最具代表性的那些壮美的梯田。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石板街和石屋

  

  提起石板街,常常会让我们想起小巷:淅淅沥沥的小雨,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当然这是诗歌中的形象。现实中的石板街,除了触目皆是的青石,还有那些悠然归来或小憩的毛驴,它们的脚步和身影常常会让整条石板街充满了无比的诗意。走在石板街上,我好像有了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仿佛那些时光就在耳边轻轻的拂过。

  现在,那些整齐划一的处于王金庄二街、三街上的石板街上的路石,已经不是最初的原石了。1952年11月,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对全长2000多米的主要街道进行了整修,无论引路石,还是拦水石,都统一了尺寸。半个世纪过去,那些路石几经风雨的打磨,已经越走越亮,目前已是王金庄较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与石板街相呼应的便是那些石头民居。清一色的石头,石头垒墙,石片做瓦,石板墁院,石块桌凳、家什,似乎无石不成屋。我一直奇怪于那样的建筑,得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才可以建得这样精美。因为地势所限,那些石屋的面积都不大,所以多少显得有些逼仄。即便这样,每一座石屋里都还会腾出一小块空间,作为毛驴憩息的地方。当然还有一个更小的空间,那便是厕所。不到王金庄的石屋不知道空间的可利用性。在这里,你会对每一个建筑、石雕发生浓厚的兴趣。最精美的是那些院门,两侧是青石把门,上面除了一些寓意深刻的对联,比如“翰墨书盛世,丹青绘宏图”、“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等,还有一些精美的石雕,画面都美轮美奂。在青石的上面有的是砖砌结构,也有用整条青石做门拱的。最漂亮的是院门顶端的那些木刻装饰,配以花鸟鱼虫的图案,显得古色古香。至于那些“阳春烟景”、“致中和”等扁文,则尽显当年的人文气息。经一个乡民的允许,我有幸走进他的石屋小院,正房稍狭长也只有十来个平方,两侧的厢房更小,天井似乎就不是天井了,只是个站着仰望天空的所在了。正因为石屋的狭小,这些年,有一些石屋已经重建了,在石板街,随处都可以看到那些穿插在石屋中间的现代化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石板街的整体效果,可是对那些居民来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好在现在,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石屋的重要性,命名它为“历史文化名村”的目的也大约如此吧。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石街和石屋,造就的是大批的石匠艺人。在王金庄的手工业者中,石匠是最突出的。在王金庄承揽的以石为主的工程中,有两项最为著名。一项是1970年的青塔水库工程。150米长、62米高的弧形大坝挡水面全靠长方石块砌就。王金庄出动了几百人,因为坝面无法靠器具测量,只能目测,困难程度超出想象。历时八年,工程竣工的时候,当年那些刚入门的小伙子也都成了响当当的石把式。第二个工程是尖饼窑渡槽,远看,以为那渡槽是水泥浇筑的,近看才知全是青石拱筑,丝丝缝缝,竟如砖砌般平整,磐固能载火车奔驰。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石匠的作用已不像原来那样明显,但是王金庄的石匠依然活跃在涉县的各个角落。

  石街石道、石房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桥石栏、石碑石碣、石井石窑、石槽石臼,错落有致的石头世界,会给你难以忘怀的感受。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梯田

  

  提起梯田,人们总会想起桂林的龙脊梯田、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可是龙脊梯田、哈尼梯田是在水资源丰富的条件下修建的,而王金庄梯田却是在北方年降雨量只有550毫米的旱作雨养农业条件下修建的,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追溯的话,王金庄的梯田大约从建村伊始就有了,经历代漫长的岁月而初具雏形。由于王金庄沟岭交错,群峰对峙,整个区域内,山脚的梯田面积大一些,土层也厚,越往上,地越窄,土层也越薄。但因为生计所迫,梯田的开垦这么多年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王金庄梯田真正进入规模化建设应该是在1965年,为改变“人多地少产量低,吃粮年年靠救济”的现状,在当时村党支部书记王全有的带领下,200多人的专业治山队浩浩荡荡地开进千年荒芜的岩凹沟,他们将大石块垒成双层的地堰,小石块填入底层,上面敷上从石缝中抠出的土。土在这里变成了最金贵的东西,有“宁送一碗米,不送一碗土”之说,甚至还有土被偷窃的事情。11年的时间,以600多个工才修一亩梯田的速度,先后垒起了500多里长、2250多块、500余亩的梯田,并在梯田边上栽植花椒树,山顶上种植松树。1988年,联合国世界粮食署“3737”项目评估团的专家到王金庄考察梯田时赞叹说:“这是世界上治理最好的一条沟,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门,中国人了不起,上管天,下管地。看到王金庄梯田就像看到了中国的万里长城”。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的确,王金庄梯田,代表了王金庄的发展史和奋斗史。直到现在,登上那些梯田,依旧可以看见当年那些激发人心的口号。什么“胸中有朝阳,前进路上无阻挡”,什么“立下愚公移山志,誓让荒山变良田”。而那些整齐坚固的梯堰,依旧可以看出是当年那些工匠们精益求精的作品。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人留下来的梯田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种田、收割的艰难,青壮劳力的出走,让有些偏远的梯田越来越处于一种疏于管理的境地。我曾与村里的年轻人交谈,他们也无不担忧地说,如果再不想点办法,那些梯田有几场雨就会遭到破坏。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好在王金庄梯田的现状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长远规划。2014年,涉县旱作梯田还入选了农业部第二批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深藏巍巍太行的“世界奇迹”就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王全有

  

  去王金庄参观,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一个人:王全有。

  先说一下王全有的简历,王全有出生于1911年,涉县王金庄二街人。历任二街党支部书记兼邯郸地委委员、涉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9年赴京参加国庆观礼,1975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当选为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涉县县委、县政府授予他“林业功臣”的光荣称号。

  关于王全有的故事很多,这里仅选二三。

  惜土如金。在岩凹沟修建梯田时,王全有叫住了准备收工回家的队员说,等一下再走,说完便坐在石堰上脱下鞋轻轻地磕打,将鞋窝里的泥土倾倒在石堰内。大家愣怔间恍然大悟,连忙效仿老支书的样子,将鞋子里的土磕倒干净。石厚土薄,泥土就是命根子啊。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身先士卒。虽然很老套,可是说出来并不影响我们的阅读兴趣。在修桃花岭的山路时,第一段工程要斩断矗立百丈的断头崖,过去,此崖上曾断送过许多人命。但王全有第一个冲上去,腰系麻绳,飞身半壁,一口气干了9个小时,在崖上打下了第一个炮眼。他说:“就是摔死我,也不能再让子孙后代行路难。”

  1970年,在大南沟兴建水库时。他曾两次冒雨步行60公里,到古台水库取经。没有资金,他带头捐资凑款。搞浆砌无砂子,他就发动全村男女老少往返20公里,从龙虎河里背来12.5万公斤砂子。没有水,就到武安七水岭村挑,规定每人一天挑两担,王全有挑三四担。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在那个年代,这是用生命作代价啊。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如今,路通了,田有了,粮食足了,时代进步了,可是那个消瘦的老者只能活在大家的缅怀之中。

  我们有幸找到了王全有当年居住的地方,传说中的那间狭小低暗的石屋已经被新房子代替了,只有那块“林业功臣”的牌匾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治山啃田的往事。

  我在《王金庄村志》上看到了王全有的照片,一个典型的北方老汉,头戴白毛巾,手持汗烟袋,开心的笑着,阳光勾出了他脸上的皱纹,那像梯田一样的皱纹,不知饱尝了多少岁月的风刀霜剑。

  王全有,他是王金庄的灵魂。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人文和自然景观

  

  王金庄的石屋多,但保护较好具有一定文化色彩的院落并不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院和北院。

  南院坐落在王金庄四街村南,背靠卧虎山,前探玉带河,和北院遥相呼应。据说南院是一曹姓人家的旧居。南院院门古朴典雅,有一种大户人家的气势。整个院落坐南朝北,气势轩昂,横五跨三,典型的明代华北民居。现在的南院在保留原来面貌的基础上,已被一王姓的姐妹改做旅馆,我想,住在那里,肯定会别有一番滋味。

  北院与南院隔街相望,不过北院显然已经没有南院那样完整了。北院建于明代,重建于民初,原住民为一刘姓家族。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曾在该院指挥过边区的反扫荡。现在的北院,前半部分保护尚可,后半部分已经被现代化的建筑取而代之,看上去多少有些遗憾。

  除南院和北院之外,王金庄还有一些具有文化价值的所在,这里也简单的做一介绍。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明国寺。始建于明代中期,位于村北3里岩凹沟对面的有则水沟,全部以青石垒成,分东西两院,中间建一拱圆门,东院为大佛殿,西院为观音殿等。自明万历年起,中间几经损毁和修葺,最后毁于文革,现在保留比较完整的只有几个古碑。

  关帝庙,位于村前河北边,始建于元代,有主庙三间,东厢房三间。期间三次被大水冲毁,目前存在的建筑是1996年水灾后重建的。

  除此之外,还有龙王庙和白玉顶奶奶庙,无论损毁还是重建,在不同的时期,它们代表了王金庄人民崇尚正气、祈盼平安、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对于王金庄的地里位置,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历代的住民都把村庄建在这样一个曾经交通不便的地方?直到我翻看有关资料,才知道,王金庄曾经是一个兵寨。据《涉县志》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邯郸被秦兵围困,赵简子为保实力率兵回退晋阳。到涉县后,看到王金庄一代山高路险,易守难攻,故在此屯兵蓄锐。待时机成熟后,率兵从王金庄昼夜激进,一举将邯郸夺回。由此,为建立赵国打下了基础。王金庄村东南的康岩寨、村北的曹家寨、村后的李家寨、刘家寨,据专家认定均为春秋战国时赵简子屯兵时所建的烽火台。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烽火台,这下该明白了,难怪这里曾发生过那么多的战役,即便是当代,除了抗日战争,这里还曾发生过八路军129师歼灭国民党97军朱怀冰部的战斗。

  几经战事的王金庄,几经改变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使王金庄处处彰显出它神秘的魅力。

  

  

毛驴

  

  没去王金庄之前,我一直以为现在的毛驴都绝迹了呢,可是走进王金庄,才发现毛驴也是这个村庄的主角。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前文已经提及,在王金庄,无论石屋多么小,都会有一方空间属于毛驴。尽管那样的空间十分狭小,有时只能容下一个驴身,但是不可或缺。用乡民的话说:驴相当于家里的半个产业啊!

  的确,王金庄的梯田造就了这样的景象,无论在村中、马路上,还是梯田中,我们随时随处都可以看见那些负重前行的毛驴,在它们的背上,是装满粮食、农具或柴草的篓驮。即便是没有东西可驮的时候,还有人要坐上去。漫长的山路,那样的景致仿佛一阕遥远的宋词,会让你我驻足观望,产生一两丝淡淡的悲悯。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因为人和毛驴生活的密不可分,原来这里从不会发生杀驴吃掉的事儿,往往都是毛驴死后一葬了之。而现在,对老弱病残毛驴的处理方法是卖往外地,我想,这也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村里逐渐有了汽车、拖拉机和一些现代化的播种、收割农具,可是因为王金庄的地理环境,种田做地,运肥驮庄稼,毛驴依旧是主角。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走在王金庄的街头,随处都可以看见那些在树荫或墙壁背阴处小憩的毛驴,它们抖动着尾巴,目光温和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它们可能没想过解脱,只是这样默默地承受着,一个村庄的过去和未来。

【行走中国】佛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涉县王金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