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十年前,有一部劇火遍大江南北。

電視臺播出後,由於大膽的劇情,露骨的臺詞。

一度被叫停。

直到現在,劇集所提及的話題依舊沒有過時,反而越來越 " 熱 "。

慢慢地,它甚至已經成了大多數人心中的一根刺。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蝸居》故事要從一次大掃除開始。

來到大城市發展的郭海萍(海清 飾)和老公蘇淳(郝平 飾)為了省錢在弄堂裡租了一間巴掌大的房間。

夫妻兩個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

一個人刷浴缸,一個人刷馬桶。

他們互相開著玩笑,以後在這裡租房子可就是長期抗戰了。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海萍是個好強的女人。她喜歡大城市。

寧做鳳尾,不做雞頭。

為了不做一隻井底之蛙,她和丈夫毅然決然地放棄家鄉的工作機會來到大城市。

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有大商場,有博物館,有音樂會 ……

更重要的是這裡的環境逼得人不得不前進,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氣質。

她管這種氣質為 " 奮鬥 "。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兩個人辛辛苦苦地工作著,奮鬥著,計劃過個幾年能夠在江州貸款買套房子。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

來到這個城市七年了,海萍的妹妹海藻從高考都到大學畢業了,夫妻倆依舊沒有攢夠一套充足的首付。

畢竟他們的工資加在一起一個月也沒有一萬。

劇中有兩個很有趣的細節從側面描繪出了看房子的艱辛。

一處是幾波人組團看房。

房東問怎麼說,底下宛如一場熱鬧的拍賣場:

" 我出 38 萬!"

" 我們多加 2 萬!"

" 我們現在就付定金!"

" 瘋了瘋了,當這是買菜啊,絕對不要和經紀公司的託一起買房。"

夫妻倆果斷離開。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幾天之後,換了一個條件更差的房源。" 價位太高,能不能低一點?"

" 我們加 2 萬!"

這一次,他們卻又變成了之前的 " 託 ":我們加你 4 萬,不要再給別人看了。

原本以為是自己挑房子,沒想到結果變成了房子挑人。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另外一處是在海萍的辦公室。下班的同事問她南屏路怎麼走:

" 哦,那挺遠的。

你先在樓下坐 89 路,然後到青少年中心下,再轉 66 路,過江之後時代廣場下。

原地不動,坐 193 機場特線到松吳路,下來沿馬路右邊直走,右拐第二個紅路燈就是。"

就因為看了一段時間的房子。

海萍就這樣變成了這座城市的活地圖。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後來孩子出生了,為了方便也只能先讓家裡的外公外婆幫忙帶著。為了省錢,兩個人一個星期只能給女兒打一次長途。

沒過幾分鐘,老公就在後面催海萍趕緊把電話掛掉。

" 別打了,光是打電話半平方米又沒了。"

迫在眉睫的買房計劃再次讓這對父母深深感覺到了無奈,生活中的計量單位不再是多少錢。

而是多少平米。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連續吃一個星期的掛麵。騎自行車上班,只是為了一個月省 33 塊錢。

努力了幾年湊不出首付,回家之後看到女兒陌生的眼神。

也許這些都算不上什麼天大的難事。

咬咬牙都能過去。

真正讓海萍絕望的是——

好不容易看中一套偏遠的房子,成功變成 " 百萬負翁 ",卻被丈夫告知定金是靠高利貸借的。

在此之前,蘇淳一直說這筆錢是自己父母給的。

那一刻,她發現自己就像一片葉子,只能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大都市孤獨地隨風漂流。

沒有人可以相信,沒有人可以依賴。

關鍵的時候,還是天真善良的妹妹站了出來。

不僅利索地幫他們還清了 6 萬的高利貸,還在兩夫妻租房子的時候大方提供了一套別墅。

怎麼回事?

答案很不幸,年輕貌美的海藻成了別人的情婦。

對他來說,凡是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幾萬塊錢,不過隨手之勞,但是對海萍一家人來說卻是莫大的恩情。

一方面為了報答姐姐的照顧之恩,一方面也是逐漸被奢靡的生活所吸引。

海藻越陷越深。

她想起了小房間裡男朋友小貝(文章 飾)說過的話。

想要在這個大城市裡出人頭地,只有兩種辦法。

" 一夜暴富 " 或者 " 夸父追日 "。

什麼是夸父追日?

就是追逐一個看起來不可能的東西。

看著姐姐一團亂麻的生活,海藻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將來。

劇中不時蹦出來的臺詞依舊觸目驚心。

隨便舉兩個例子。

例如宋思明在車上教育沒有人生閱歷的海藻:" 資本市場,原本就不是小老百姓玩的,但是,老百姓也逃脫不了陪練的角色,只能慢慢去努力了。"

舊城區拆遷的時候,領導在一旁囑咐居委會:" 做工作,要耐心細緻地做工作,保密工作要做好,一家一家談,不要讓他們相互摸底。

談一個,立馬在合同上簽字,要讓他們有緊迫感,誰第一個簽字,就多給他三萬。

越往後給的越少,由不得他們的防線,崩潰,瓦解。"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壓力,其中有一些是你沒法逃避的,就像面對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要麼上車,要麼站在原地不斷落後。

當速度太快的時候,壓垮的不僅僅是生活,同樣還有他們的價值和道德觀念。

海藻如何變得貪慕虛榮,海萍又是如何一步步丟掉自己的尊嚴。

《蝸居》最讓我喜歡的地方就在於,它把這種妥協和變化的形成細膩地展現了出來。

小到海萍對弄堂裡狹隘小市民的牢騷,大到丈夫蘇淳為了攢錢違法賺外快進了看守所。

他們不是完全的好人,卻也不是真正的壞人。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就拿蘇淳來說。一開始他只是個在飯桌上喝可樂的男人。

不抽菸,不喝酒。

有些唯唯諾諾,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老公。

可是自從踏上了買房子的征程。

卻變了一個人。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海萍更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飯桌上,剛剛工作的海藻問姐姐:

" 你以前不是挺喜歡文學的嗎?"

海萍用筷子指了指桌上的飯菜:

" 文學就是一盤香菜,生活才是下面的魚肉,沒有肉,香菜能好吃嗎?"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十年前看《蝸居》,火熱歸火熱,評價其實不高。大家都覺得太誇張了。

這哪是現實主義,簡直就是魔幻主義。

十年之後,再看《蝸居》——

恐怕又是另外一番滋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