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的力量:德國製造業的成功之路

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德國企業中的世界500強企業屈指可數,但在各行各業的細分領域卻有無數的隱形冠軍,他們企業規模不大,卻成為各自行業的領先者。並且,德國通過不斷提升產業價值鏈,成功地維持了高薪收入,節省了勞動力的同時,德國製造業始終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德國製造業如此成功的呢?

成功因素之一:政府參與產業研發

德國製造的產品和加工過程非常精緻並重視創新,在每一道工序中都加入了大量高科技手段和創新內容。德國政府在激勵創新和提供基礎設施支持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與大部分國家不同的是,德國的這種政府支持並非來自於中央的宏觀規劃,而是來自於分散的基層政府。而支持的目的也並不是選出個別佼佼者,或直接確定研發方向,而是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基礎設施支持,同時保證中小型企業和供應商也能參與其中。

除了常見的稅收激勵、高校和基礎研究支持之外,德國有一項獨特的服務於創新的基礎設施,就是致力於與產業緊密協作的各科技中心網點。它使得企業、顧客、供應商和公共教育研究機構之間的緊密互動,並帶來穩定而密集的創新成果,幫助德國工業提升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攀升。

成功因素之二:扶持中小型企業

儘管諸如寶馬和大眾這些最為大眾所知的德國品牌都是大型跨國企業,更多更具創造力和高度國際化的成功的德國公司卻是中小型企業。這些中小型企業組成了德國經濟的主體部分,也創造了大部分就業。

體系的力量:德國製造業的成功之路

這些中小企業中,有數以百計的公司雖然不為大多數人所知,卻是世界範圍內行業領先的佼佼者,90%的產品輸入全球市場,被譽為“隱形冠軍”。

德國政府始終在政策制定上確保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能夠平等發展,所有經濟和稅收政策都會照顧到中小型企業的特殊利益,法律上和行政上中小型企業也能夠得到平等對待,公共研究項目和政府採購也會將中小型企業納入合作範圍之內。

成功因素之三:培育本土產業群和產業網絡

各類產業集群是德國產業結構的一大特點,這種產業集群遠比單純地域上的產業集中含義豐富。產業集群包含密集而複雜的產業合作網絡,公司在其中與供應商和客戶、當地研究中心、大學、職業學校,甚至競爭對手一起建立行業標準和展開基礎研究。

體系的力量:德國製造業的成功之路

大多數這樣的產業集群歷經數十年的自主發展而形成,高度專業化。其中一個例子即是黑森林地區的鐘表生產商們,現在已經發展為專業製作精密手術儀器生產集群,產品出口全球。

政府並不會試圖自上而下創立出這樣一個全新的產業集群。而是尋找已經涉足某些領域的公司和研究機構,為他們提供所需的資金支持以及可能的設備和人員支持,來幫助繼續發展下去。前弗勞恩霍夫協會主席漢斯-約格步靈格說:“我們的哲學是找到已經萌芽的產業集群,給它澆水,幫它生長”。

成功因素之四:培養技能熟練的工人

這跟德國的教育雙規制有著密切的關係。德國的職業培訓系統對於德國工業發展的助益是驚人的,它不僅為各產業源源不斷地輸送技能熟練的勞動力,還幫德國摘下了發達經濟體中最低失業率的桂冠。

體系的力量:德國製造業的成功之路

所以,無論畢業生來自德國哪裡,人事經理們都能夠準確知道他所掌握的生產技能,而且這些技能往往與公司業務直接相關,相當實用。

由於這種職業培訓都有企業參與,所以在接受培訓初期畢業生便已建立起公司認同感,這對公司提高員工忠誠度很有幫助。這也間接提升了德國公司的創新能力,因為創新不僅來自於擁有大學學位的工程師的大腦,更來自於一線生產線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