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曹妃甸:娘亲舅大

中国曹妃甸:娘亲舅大

在网络搜索"娘亲舅大"一词时有这样的解释:实际上,这是其它长辈尤其是舅父母大人对自己的外甥外女们所说的责怪话。意思是说:舅父母一年到头都难盼到忙忙碌碌的外甥外女们前来看望公外婆,只有正月间才得有时间相见,但却来得迟,怀疑外甥们心里没把外祖父母、舅父母放在一定的位置,心里有意见。但又不好直言相伤,所以流传着这么一句家训:"爷亲叔大,娘亲舅大"。意思是说:爹再亲,叔伯是父亲的兄弟,同样要受到尊敬;娘再亲,舅父母是母亲的姊妹,同样也要尊敬,不得有丝毫怠慢,否则认为严重失礼。

每次的曹妃甸民俗田野调查总会有新发现。

丁酉年的春节,回老家过年期间与时年93岁的父亲聊天时,他和我认真地说:你是研究民俗的,听说还有点小名气了,你知道什么叫娘亲舅大吗?知道娘亲舅大是怎么回事?知道娘亲舅大是咋来的?

我竟一时无语。其实,我还真得不知道。

父亲淡淡的一笑,把身体向后靠了靠,说:我把我经历讲给你听吧。

根据父亲的叙述内容,整理如下:

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很穷。为了补贴家用,他从门庄村来到离家十三里地之外的壮里庄村,给姥爷家做起了长工。

姥爷家是个大户人家,在城里有"钱桌子",即放高贷。有木匠铺,专做"大眼车",即木质大车。村里有几十趟地。膝下有叔伯哥八个,每人都有自己的事,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父亲是外甥,姥爷并不慈悲,让他玩了几天后,以"民以食为天,众以地为生",把他交给种地的"打头人"了,并嘱咐教他成为种地的好手。自此,他风餐露宿、起五更睡半夜,开始了他的"扛活"时代。

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短短的一年里,父亲便学了一身种地的本事,记下了"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心里种荞麦"、"旱耪田涝浇园" 等所有农谚。并掌握了什么时节种高粱,什么时候收花生。

父亲说,最苦的是冬天。因为姥爷家大业大,养了很多大牲口和几圈猪,不下地时,白天不是轧草就是推碾,一会儿闲空也没有,每天还得起大早,趁天亮前挑满八大缸水。

起初,父亲对姥爷一肚子的怨恨:亲姥爷有这样对待亲外甥的吗!

奶奶看到偶尔回家的父亲,既心疼又无奈,说:庄稼人就是干活的命。记住,这世界上哪儿也不养闲人。

父亲说,四舅、六舅、七舅对他好,其中二舅对他最好。

这四位舅舅都在村里,平常日子总能见到面。

二舅是个热心肠,不怎么下地干活,东跑西颠做个小买卖啥的,爱抱打不平,谁家有难就爱帮一把。

那一年正逢大旱,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寻常百姓家十有八九都断了粮。日子没法过了,奶奶不知和姥爷有什么解不开的扣儿,从来不愿和姥爷张口。奶奶当时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连续一集(五天)揭不开锅了,实在没辙,就让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给父亲捎来缺粮的口信。

"扛活"的工钱都是一年一结,从没有半年结帐的规矩,父亲发了愁。

晚上,二舅让父亲来家吃饭,见他吃吃停停没有食欲,问:病了还是累着了?

父亲放下碗,摇了摇头。

二舅问:被人欺负了?

父亲又摇了摇头。

二舅急了眼,说: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今儿你这孩子是咋啦?

父亲见二舅生气,才把家里的事说出来。

二舅说:看这么点小事把你愁成这样!转头叨咕着:我这老姐该饿死了还这么刚强,和老爹说句软话能死呀。

二舅冲着父亲说:吃饱了吗?吃饱了咱就走。

父亲顾不上吃饭,点下头随二舅就走。

二舅到过道屋掀开粮缸,用瓢就往口袋里灌粮食。

二妗子小声说:给咱家孩子们留一把粮食吧。

二舅虎着脸,说:不留,明儿找老爹去要。

少半缸粮食装了多半口袋,二舅扛起就走。

天色漆黑。一路上,二舅和父亲说话,连夜赶往门庄村。

到家已是半夜,敲开门,爷爷奶奶见状眼含热泪。让二舅进屋喝水,埋怨着二舅的急性子。

二舅厚厚地笑着,说:救灾如救火,救灾如救火。

二舅和父亲赶回到壮里庄村时,刚好是五更天,父亲顾不上歇脚喘息,挑起水桶往外走,他要去挑水。

二舅二话没说,也拎上扁挑和水桶跟父亲把那八大缸水挑满。

父亲起身喝了一口水,眼里是满满的幸福,他激动地对我说:自从我二舅为奶奶家送粮后,我那几个舅也陆陆续续为咱家送粮,这才使咱家度过了大灾之年。

我由衷地说:真不容易,这几位老人太伟大了。

父亲充满感激地说:为人要感恩,要永远记得别人的好。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知道了吧,咱家的娘亲舅大就是这么来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