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我國有著世界上最完整,持續時間最長的天文觀測和記錄。

"天文"一詞在中國古籍中很早就出現了,《易·彖·賁》中說:觀乎天文,以查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的意思指的是天象,即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於天空所呈現的景象。在《說文解字》中對"文"的解釋是:"文,錯畫也。"根據這種意思,將天體在天空交錯運行所呈現的景象叫做"天文"顯然是很貼切的。

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從遠古時代起,古代先民們便開始觀測星空,在4000年前的陶寺遺址中,就發現了古觀象臺,天干和地支的出現也與天象觀測有關。在《詩經》中,也可以找到很多與天文有關的章句,如"月離於畢,俾滂沱矣"(出自《小雅•漸漸之石》);"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出自《小雅•大東》)。詩句中的"畢","箕","鬥",就都是古代星官的名稱。

中國古代的星空區劃歷史悠久,在方法上也自成一體,早在殷周之際就有了將赤道附近的恆星劃分為二十八宿的方法。春秋戰國時期還有較為詳細的對亮星的分群和命名,但當時列國割據,各成一體。到西漢時,才趨向統一,並形成較完整的系統。《史記·天官書》是我國最早系統記載星官系統的文字,基本反映了當時的區劃情況,其中記載了92個星官,約500顆恆星,並模擬人類社會的組織,給星官取了名稱。又將星空分為五宮,北極附近為中宮,28宿則分屬東南西北四宮。到三國時期把石氏、甘氏、三家星官合併組成一個由283星官,共1465顆星組成的星官系統,為後代天文學家所沿用。

中國古代劃分星空的基本單位"星官",也就是把相鄰的恆星組合在一起,構成各種圖案,並分別取一個名字,稱為星官。若干小星官又可合成大星官。最初的星官只是對一組恆星的稱呼,並不是對一片天區的稱呼,所以有別於西方的星座,但後來,星官不僅指星群,同時也可指天區。

主要的大星官就是三垣和二十八宿,在唐代《步天歌》中,三垣和二十八宿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的星空區劃體系。三垣指北天極附近的三個較大的天區: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天北極周圍天區,大體相當於拱極星座;太微垣包括紫微垣與二十八宿之間的獅子座、后髮座、室女座、獵犬座等天區;天市垣包括相應的蛇夫座、巨蛇座、天鷹座、武仙座、北冕座等天區;二十八宿主要位於黃道區域,之間跨度大小不均,且分為四大星區,稱為四象。

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我們首先從三垣開始介紹。

三垣

垣是形聲字,土為形,亙(yuán)為聲。垣本意為牆,引申為城(取保護之意)。因此,三垣實際上是天上的三座城池,而住在這個天上城池中的自然都不是普通的人物。

三垣包括上垣之、中垣之及下垣之天市垣。作為星官,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名稱先在《開元佔經》輯錄的《石氏星經》中出現,太微垣的名稱晚到唐初的《玄象詩》見到。每垣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內含若干(小)(或稱為星座),據《清會典》所載,甘氏、石氏、巫氏(甘德、石申、)的劃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故曰為"垣"。 在《史記·天官書》中也可見到和這三垣相當的星官,但其名稱和則有所不同。可見三垣的形成曾有過一段演變和調整過程。在《步天歌》中,三垣成為三個的主體,這些天區也以三垣的名稱為名稱。包括北天極附近的天區,大體相當於拱極星區;包括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包括蛇夫、、巨蛇、天鷹等星座的一部分。

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或紫微宮。古人將天球劃分為五部分,分別為中宮和東西南北四宮,中宮是指以天球北極為圓心,南北各36°為直徑的圓周之內的區域,包括紫薇垣及其附近的星體,這些星體不會因天球轉動而隱沒。

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以天帝、天帝內座、太子等居中,各星多數以帝族和朝官的名稱命名。在北斗東北,有星15顆,東西列,以北極星為中心,成形狀。東藩八星,由南起叫左樞、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衛、少衛、少丞(即天龍座ι、θ、η、ζ、ν、73,座π,仙后座23);西藩7星,由南起叫右樞、少尉、上輔、少輔、上衛、少衛、上丞(即天龍座α、χ、λ,鹿豹座43、9、H1),左右樞之間叫"閶闔門"。

整個紫微垣據宋皇佑年間的觀測記錄,共合37個星座,附座 2個,正星163顆,增星181顆。它的大致相當於現今國際通用的小熊、大熊、、獵犬、、、仙王、、英仙、鹿豹等星座。

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幾乎把皇帝的整個家當都搬到了天上,各個星官對應地上的事物,當發現某顆星出現明暗變化,便是預示了將要出現某種問題。

下面我們詳細介紹下各星的名稱和含義

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天極星:即北極星座,由五顆星組成,由於其第五顆星接近天極(天球不動處),古人曾錯誤認為這就是天極,所以稱為天極星。

帝星:北極星座中的第二顆星,也是最亮的一個,是天神太一的座處,因此帝星又名帝座。按照《封禪書》的說法,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貴的一個,五方天帝也只是他的輔佐,紫微垣是它的宮廷,太微垣則是它的離宮別館。

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北極五星除了帝星和天極星,另外三顆分別是,第一為太子,第三為庶子,第四為後星,這就是天帝的一家子了。

勾陳:位於北極的北側,由6顆星構成,後增10星,又叫做"句陳,勾陳,鉤陳", 在《·天官書》和《·天文志》中,勾陳是4顆星,從《晉書·天文志》開始,稱為6顆星,但在其他一些晉之前的古書中,也有勾陳六星的說法。勾陳被視為天帝的正妃,《星經》:"鉤陳六星在五帝下。"《步天歌》:"勾陳六星前,天皇獨在勾陳裡。"

勾陳一:即我們熟悉的北極星,又叫做,小熊α,西名Polaris。

天皇大帝:位於勾陳之中,又稱為勾陳大帝,《晉書·天文志》又稱:"勾陳六星皆在紫微宮中。……勾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主御群靈,執萬神圖。

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四輔:共4星,後增1星,古代星佔家認為主君臣,理萬機,也稱。《宋史·天文志二》:"四輔四星,又名四弼,在極星側,是曰帝之四鄰,所以輔佐北極,而出度授政也。去極星各四度。" 道教天界尊神中輔佐"玉皇"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稱""。

六甲:共6星,後增1星,位於和內。《晉書·天文志上》:"華蓋槓旁六星曰六甲,可以分陰陽而配節候。" 指相配中的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這六甲也就是我們看西遊記裡面經常提到的六丁六甲神中的六甲了,不過星官裡只有六甲星官,卻沒有六丁星官。

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天柱:共5星,後增6星,分別屬於和。原名通玄須變天柱祿存貞星,簡稱祿存星,與西方七宮兌卦相對應,陰星,五行屬金。人們認為它正當金秋肅殺之時,喜殺好戰,與驚恐怪異、破壞毀折有關,故名為兇星。

五帝內座:共5星,後增3星,位置在華蓋與北極星(勾陳一)之間,五顆星排列呈十字狀。此星官在西方則分別屬於仙王座與仙后座。它實際並不是為五個古帝設立的神位,而是依據周人明堂所規定的法則,為天帝本人按四季中的不同季節在不同方位上設立的座位。春季位在東方,夏季位在南方,季夏位於中央,秋季位在西方,冬季位在北方。天無二日,地無二主。在紫宮中不可能有了天帝,又有其它五帝。紫宮中稱"內座",太微中稱"座"。

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共9星,後增1星,象徵的柄,分別屬於鹿豹座和仙后座。

華蓋:共7星,在與W形五星之間,西方天文學中則屬仙后座。在中,代表孤傲、孤寂、超然的命象。

傳舍

:共9星,後增4星,是古代接待賓客住的處所,分別屬於鹿豹座、仙王座和仙后座。

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紫薇左垣:共8星,其含意為"紫微垣的左城牆", 每顆星都由文官武將的官職命名,分別屬於、和。紫微左垣一,又名,天龍座ι,紫微左垣二,又名,天龍座θ,紫微左垣三,又名,天龍座η,紫微左垣四,又名,天龍座ζ,紫微左垣五,又名少弼,天龍座υ,紫微左垣六,又名上衛,天龍座73,紫微左垣七,又名,仙王座π,紫微左垣八,又名少丞,仙后座23。

御女:共4星,位於天龍座,即天龍τ、50、29、χ。是妃嬪,或宮內侍女。

女史:共1星,屬於天龍座ψ。傳說為主銅壺漏刻的女官員,或指負責王后禮儀的女官。

柱史:共1星,後增2星,又叫做柱下史,在天龍座,即天龍φ。在星的下面為柱史,負責每天記載紫宮中發生的日常大事。柱史一名,系史官將每旬要辦的國家大事掛在宮中柱上而得名。

尚書:共5星,後增2星,尚書是古代中國的官職名,意為皇家秘書。屬於。《晉書·天文志》稱:"門內東南五星為尚書。"就是說在左垣牆之內,有尚書五顆星。五尚書,在東南維,主納言夙夜諮謀事也。

夜空中的帝國-中國古代星官之紫微垣(上)

天床:又叫作天床,共6星,後增2星,在紫微宮閭闔門外。天床六星,在宮門外、聽政之前,亦主寢宴會宴息床。星傾,天子不安,失位也。天床六星屬於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