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馬迎旭


對於寧古塔相信很多人應該不會陌生,因為這個名詞在很多清宮劇裡都曾有出現過,比如《甄嬛傳》、《延禧攻略》等。在清宮劇中,它是一個犯罪者被流放之地,也就是一個犯人集中營,而在實際歷史上也確實如此。


其實寧古塔也算是滿清獨有的稱呼,要知道在早前的流放之地是沒有塔這個說法的。那它為何好好的監獄不叫,要叫塔呢?其實這個塔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是一座真實的塔,而是一個地名,這個名字其實也不過只是滿語的轉寫,在《寧古塔紀略》中對此有詳細記載,即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寧古塔代表的意思是六個。

寧古塔因處於邊界地帶,加上是滿清龍興之地,因此它曾是滿清的軍事要地,是前線的物資、兵員儲備地之一,這或許也解釋了其被考慮用來流放犯人的一個現實原因——犯人在很多時候都是良好的兵員儲備與耐操苦力。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康熙年間,寧古塔慢慢失去了戰略地位,這個地方自此成為完完全全的流放之處。


而作為一個被流放區域,寧古塔毫無疑問是一個讓人遭罪的地方,但這類性質的地方按道理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裡應該是很常見的,那為何偏偏會有人說它是“人間地獄”,令人談之色變呢?

雖然其隨著歷史變遷已經只是一個古地名了,我們或許很難直觀的感受到其曾經給人的那種危機之感,但我們可以通過和其有聯繫的一些因素來間接感受它的可怕。


一、我們先來看看去寧古塔的路途。寧古塔地理位置偏北,大致位於如今的黑龍江省牡江市那塊區域,距離北京城都有七八千里,這在交通並不便利的古代只靠著一雙腿簡直就是黃泉路。


當時,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都是戴著鐐銬一步一步走著去的,他們在官差的壓榨之中艱難的前行。在這條路上,飢寒是常態,還得提高警惕,以防猛獸侵擾。總之,犯人要面對著身體、心靈的雙重打擊,這導致當時有不少人直接死於路途之上。


二、而當你滿身歡喜的以為度過難關,可以開始重新生活之時,孰不知災難才剛剛降臨,因為接下來要面對的是寧古塔極其惡劣的環境。寧古塔屬極寒之地,在這種環境下,寧古塔長年處於冰封狀態,再加上清朝正處於小冰川時期,氣溫比現在還要冷得多,零下的氣溫在當時是很常見的,對於一無所有,隻身囚服的犯人來說,在這裡生存只會格外的艱難。

而在清代筆記《研堂見聞雜錄》裡更是稱這地方:“非復世界,中國亦無至其地者”。其實相較於其他朝代發配到南方的嶺南,個人認為在這裡存活率更低,嶺南頂多是不毛之地,多蟲鼠一些,其他方面可比寧古塔要強多了。


三、寧古塔本身的環境就已經夠讓人難以接受了,但在這樣的環境下犯人還要承擔鉅額的勞動量。他們當時的勞動主要是以開荒、修皇陵、搬運物資等這種強度極大的勞動為主,必要的時候還得充當兵源,而在長期高強度的勞作之下,甚至有的青壯年都會吃不消,更別說一些老弱婦孺了。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曾被髮配寧古塔,滿清對鄭成功很是痛恨,但沒有將其處死,而是把他發配到這,這隻能說明在這裡更加痛苦。

而這還只是表面,其實在被流放到這之後,這些犯人會擁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奴隸。是誰的奴隸呢?不只是將軍,還有披甲人——也就是普通士兵。其實這也是滿清在當時穩定軍心的一種方式,前頭有提到,寧古塔曾是軍事重鎮,這樣一個地方自然是有士兵,而即便是逐漸失去了戰略意義,這些披甲人依舊在這,這些奴隸也算是給命苦的他們一些福利待遇。


既然是奴隸了,那就別想過得多好,士兵多暴躁,成為他們的奴隸註定多數是凶多吉少。不過也有例外,一批有才華學識的漢人在當時還是很受器重,與當地軍人官吏相處比較和諧——因為他們懂先進的技術與文明,對當地發展有很大作用。

從上文看犯人被髮配寧古塔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比較具體的知道寧古塔的可怕之處。那到底是怎樣的一批人,會受到此等嚴重的流刑呢?還有他們又為何會被如此處罰呢?


其實這批人的被髮配側面也體現了清朝文化壓迫的極度殘忍性。當時被髮配寧古塔的人都是被認定有各種各樣的罪,所以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但一個最為普遍的主體很多人估計想不到,那就是文人。清朝正是封建專制達到頂峰的一個朝代,這種專制是全方的,思想自然也是包括在內。

而因為滿清是少數民族政權,為維護統治,這種思想控制對漢人就更加的嚴格了——這就導致文字獄相當的泛濫,大批南方文人被牽連治罪,而之後這批文人就被滿清統治者給流放到了寧古塔。對於南方文人來說,這裡無疑是最令人絕望的地方——畢竟寧古塔這種嚴寒之地不是久居南方的人能夠承受的,而作為曾經的勳貴文人,他們大多是身嬌體弱,吃不了苦,更何況是高強度的勞動,所以在當時被流放就等於是判了死刑。


隱藏在殘忍之中的生機


不過這些文人雖然在這裡遭受了一生最恐怖的災難,但是倖存下來一些樂觀、有能力的文人,在平靜下來之後,坦然接受了這一切,並重新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我們前頭也說過有一批被看重的文人與當地和諧共處,我這裡指的就是他們了。

寧古塔這個地方,作為清朝流放犯人的噩夢,犯人的命在這裡如同螻蟻確實不假,但在噩夢的後面卻是新的生機。文人的存在,客觀的給這片之前荒無人煙的區域帶來了文明,帶來了科學。他們憑藉著自己所學的真理和知識,在這裡傳播漢人先進思想和先進技術(例如耕作方式與耕作工具)。


特別是漢人楊越,在受到寧古塔將軍重用後,甚至帶著自己家人一起開始開辦學院,教授當地人漢文化,這應該也是當地如今對漢文化歸屬感特別強的原因之一吧。而楊越這些文人們在這裡所看到的風土人情和所做的這一切,最後也自己用文字給記錄了下來,這也成為了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了解到三百多年前寧古塔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寧古塔一帶的文明,其實就是被受罰的這批文人所造就的,雖然這個過程中是帶有一定的歷史殘酷性,但我們如果從後世大局來看的話,毫無疑問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參考文獻:

《寧古塔紀略》

《研堂見聞雜錄》

《清史稿》


夏目歷史君


清朝,有個地方,叫寧古塔,既是滿族的龍興之地,卻又成了滿清流放女犯人的噩夢所在,更是文人謂之的黃泉之路。沒有奈何橋,卻是十年生死兩茫茫,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寧古塔,清朝東北邊疆重鎮,派駐將軍在此駐紮和治理,統轄黑龍江等地,是設在盛京以北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寧古塔,滿語“寧古”是六個意思,顧名思義,塔有六個,為清“六祖”所居之地。

盛極之後是衰敗,康熙十五年後,寧古塔戰略地位消失,淪為流放囚犯的地方,從此開始成為女犯人和文人的噩夢。

流放,即是流刑,始於秦漢,滿清正式寫進《大清律》中,輕於死刑,卻讓人更加生不如死,因為一到寧古塔,只能夢裡回故鄉,性命在這裡最低賤,亂墳墓上草三尺,碑上不知是誰名。

第一、寧古塔,常年冰封,環境惡劣

寧古塔最可怕的就是常年被冰雪覆蓋,極其寒冷,習慣了江南煙花三月的文人,無疑告別了春天,從此永遠面對隆冬,眼前除了白茫茫一片,再沒有其他顏色。衣衫單薄,食不飽腹,連思維都給凍住了,哪還有吟詩作畫的雅興,太陽是他們唯一能夠看到的希望。

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非復世界。”

吳兆騫在家書上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

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第二、寧古塔之路是血淚組成的悲歌

寧古塔是最惡毒的詛咒,這三個字代表著毀滅和絕望。

滿清文字獄,造成了多少家庭的破碎,前往寧古塔的一路上流著一半鮮血,一半眼淚。

四千餘里的路程,帶著鐐銬,一步一行,犯人沒有尊嚴之說,在不停的謾罵和艱難跋涉中,野獸和意志成了最大的敵人;顏色稍好的女犯人更成了官差的玩物,甚至強壯的犯人都可以凌辱,這段路真的就是黃泉之路,黃泉之路還有個盡頭,可寧古塔之路看不到希望。

第三、寧古塔勞役造成墳墓上無數的孤魂

帶著性命站到寧古塔,沒有所謂的劫後餘生的欣喜,更大的苦難才剛剛開始,女犯人的淚水同屈辱一樣多,打溼了寧古塔的冰雪,再變成堅硬的冰塊,落在文人的嘆息裡。

男人開荒耕種,修橋鋪路,用體力來熬著日子,熬過一天又一天,明天的太陽成為很多人的奢望。許多人倒在冰雪中沒能再站起來,也沒有人去同情,人被嚴寒凍僵了身體,也被習慣變得麻木。

逃跑的人,官差完全譏笑著當看戲,能好運穿過森林、爬出沼澤、還要面對野獸的威脅,逃跑的只不過選擇了另一個死法。

體不體面都是一個樣,官差不怕死人,寧古塔路上來人絡繹不絕,株連可不是一人兩人。

男犯人沒有尊嚴,女犯人更沒有!
這是個人吃人的地方,無論是誰,都能在女犯人身上找回自信和快樂,所以在寧古塔,屈辱和痛苦伴隨了還在生存的女犯人每一天,稱為人間地獄也不算過。

寧古塔,是滿清流放囚犯的地方,也是最罪惡的地方,人命在這裡低賤無比,客死他鄉的屍骨佈滿了寧古塔的冰雪。絕望和屈辱化成的血淚,不過是統治者筆下的一個“準”字的笑話。

寧古塔是對滿清制度的控訴,也是一段悲哀的歷史,在那裡的人沒有尊嚴,也沒有希望,活的行屍走肉,只能望著家鄉,發出一聲嘆息,也許有一天,寧古塔還會變成平和之地,可惜自己是看不到了。


西遊夢紅樓


“人間地獄”寧古塔為什麼能成為清朝犯人們的噩夢?甚至他們很多人寧願死都不願意去。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來到了這裡,基本就等同與“死人”畫上了等號。到了這裡不是被餓死、就是被凍死、或是被毒死、亦或者被累死,總之“發配寧古塔”在清朝人的眼中,與走一遭“黃泉路”是沒有區別的。

“寧古塔”是用清朝用來流放犯人的一個地方,並不是專門流放女犯人的,因為發配到這裡的不分男女。其次“寧古塔”也不是一座塔,他指的是一個地名。

據《寧古塔地略》記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因在滿族語言裡,“六”與“寧古”同、“個”與“塔”同,故名為“寧古塔”。為東北邊塞的一個重鎮,是寧古塔將軍的駐地,後來移駐至吉林烏拉,是清朝罪犯的流放之地。

那麼“寧古塔”到底可怕在什麼地方?

首先我們從寧古塔的地理位置開始說起,寧古塔地處我國東北邊陲,氣候條件十分的惡劣,特別是在冬天的時候,一杯剛燒開的熱水潑出去馬上就結冰了,可想而知是多麼的寒冷,加上清朝時期,我國處於小冰川期,這無疑讓原本寒冷的氣候,變得更加可怕。

而且這些煩人到寧古塔一般需要走上3-4個月,這一路上野獸成全、瘴旗氾濫,他們還要帶著幾十斤的枷鎖,一路上挨餓受凍的,一般人根本熬不過去,很大一部分人還沒到寧古塔就已然死在路上了。

其次就算真的熬到了寧古塔,以為就完了麼?不!他們到了寧古塔後,一般都是給“披甲人”為奴,除了要忍受這邊惡劣的環境外,還得要承受非人所能承受的巨大勞動量,包括但不限於開荒、開路、開礦、打圍、燒石灰等,總之就是勞動度的強大到常人所無法理解,而且一般流放到這裡的人他們以前都是當官的,哪裡吃過這種苦,基本沒過多久,也都被累死了。

還有就是,這些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他們到了這邊是沒有地方給他們居住的,不像在別的地方起碼還有個遮風避雨的監牢,他們要麼就自己挖個地窖、要麼打個草棚,這在夏天還好,一到冬天他們這些穿著單薄的人,光著腳在雪地裡勞作,晚上就只能住在這裡的草棚或者地窖裡,又有幾個人能熬過去呢?

不過好在後來康熙巡視東北之時,看到這邊的慘狀,懂了惻隱之心,感嘆道:“來此寒苦之地……殊為可憫”。當即將下令免除了一些人的勞苦,亦或者改發環境條件較好的尚陽堡。只不過康熙之後還是有很多被流放至寧古塔的。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寧古塔會成為這些被流放的犯人們的噩夢,因為他們只要被判處流放寧古塔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與“死人”畫上了等號了。


像素說歷史


如果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可能發現有這麼一句話——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那麼這個寧古塔到底是什麼地方?


其實說白了寧古塔就是清朝專門用來發放犯人的地方。不過並非是專門發配女犯人,發配犯人不分男女。

寧古塔是一個地名,地處邊陲,環境惡劣,後來被當成流放地。不過曾經有一段時間,寧古塔是各族給朝廷進貢的轉收站。

要說這寧古塔是怎麼來的,還要和一個傳說有關。相傳曾經有6個兄弟,這6個兄弟各佔一方。而在滿語當中,六有寧古的意思,個為塔,合起來就成了寧古塔。

那麼又怎麼成為了發配犯人的地方呢?這因為早年間,滿族人從這裡發家。把犯人發配到這裡,既可以修路築橋,改變老家面貌。又給這裡的人為奴,彰顯皇家地位。

不就是被髮配出去幹苦力嗎?這可要比砍頭或者是滿清十大酷刑好多了,犯得著這麼害怕嗎?其實是我們想簡單了。

因為從紫禁城走到寧古塔,中間三四千裡的路程。這還是北方,如果犯人在南方犯的事兒,走到這個地方。還沒走到,可能就死在路上了。


就算你僥倖走到了寧古塔,這裡生活條件也夠你受的。由於地處邊陲,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再加上犯人身份,吃不飽穿不暖是家常便飯,每年都有大批犯人凍死。

當時還流傳著一句話:人們都怕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10個黃泉也不怕了。我們再退一步講,就算路上沒有累死,來到寧古塔也沒有凍死,與披甲人為奴也不是好受的。

那麼這個披甲人到底是什麼身份呢?其實披甲人的身份也不高,他們是滿清入關的時候,那些“識時務為俊傑”的人。什麼是識時務為俊傑的人?就是那些明奸。

他們的地位只是比奴隸高了一兩個檔次而已,不過可不要小看這一兩個檔次,對於這些奴隸,可是有著非常高的生殺權。

畢竟天高皇帝遠,在這裡虐待犯人,根本就傳不出去。僥倖傳出去了,距離紫禁城三四千公里的距離,這一來一回,早就把這事給忘了。

難道來到這裡的犯人過得都不好嗎?也並非如此,還真有幾個混的不錯的人。比如因丁酉科場案被流放過來的詩人吳兆謙,他就在寧古塔生活了20多年。



他這個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為何能夠活得這麼滋潤?這是因為人家肚子裡面有墨水,來到寧古塔之後辦了一個學堂,後來名聲越來越大。

被一些官老爺知道之後,把他聘請回去做了幕僚。整日飲酒作對,詩詞歌賦,可謂是好生快活。但是說到底,只要一天在寧古塔,就是一天的犯人。

後來他朋友湊了錢,把他贖了回來。沒想到回去之後,反而想念在寧古塔的日子。臨死之前,還想著能夠吃一口寧古塔的蘑菇就好了。

無獨有偶,有一個名叫楊越的犯人,在寧古塔生活的也還不錯。他肚子裡雖然沒有什麼墨水,但是有好的手藝,開了一家夫妻店,專門售賣紹興美食。

寧古塔作為北方邊陲之地,從來沒有機會吃過南方的這些小吃。夫妻兩人的店鋪開業之後,很快便在寧古塔火了起來。有錢的就是爺,後來夫妻店越開越大,地位越來越高。

另外在寧古塔最受歡迎的,就是那些能夠救命的人。什麼人能夠救命?當然是那些懸壺濟世的醫生了。就比如說呂留良的孫子,他就是一個醫術高手,一手針灸出神入化。


寧古塔作為苦寒之地,生病的人本來就多。突然來了這樣一個醫生,肯定是大受歡迎。這些只是冰山一角,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諸如鄭成功之父鄭之龍、文人張縉嚴等大名人。

這些人在中原都是人中龍鳳,因為種種原因被髮配到邊陲之地。瘸子裡出將軍,更何況這些人都不是瘸子,自然大放光彩。


史之策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刑罰中,發配邊疆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重刑,被判處發配邊疆的人,往往都是犯下了重罪的文人和官員。


古代皇帝為了能夠讓被髮配的犯人受盡痛苦,一般都會選擇荒無人煙的蠻荒之地作為犯人的流放地。例如漢朝時期的罪犯經常會被流放到蜀地,宋朝時期的罪犯經常會被流放到海南島。


而到了清朝時期,蜀地和海南島的經濟發展狀況有所改善,清朝流放犯人的地點也從南方地區轉移到了北方地區。

清朝時期的罪犯一般都會被流放到寧古塔地區,寧古塔是滿文的音譯,在滿文中的意思是6個。寧古塔位於吉林省中部,地處於寒冷的寒溫帶,常年氣溫在零度以下。


在清朝建立之後,清朝皇室為了能夠給自己留一條退路,封鎖了山海關以北的地區,禁止普通百姓遷移到東北。禁關令導致了東北地區人煙稀少,經濟建設十分的落後,當地的很多人仍然保持著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

受到禁關令的影響,從北京到寧古塔,要經過很多荒無人煙的蠻荒之地,這些地方經常有野獸出沒,很多人都在發配途中被野獸吃掉。


而且被髮配到寧古塔的人,大部分都是文人和官員,這些人的身體素質本身就比較差,在進入天寒地凍的東北後難免會生病。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被髮配到寧古塔的人,能夠活著到達發配地的概率只有二分之一。

即使能夠活著到達發配地,這些罪犯也要終生勞作,至死都不能回到關內。


按照清朝時期的規定,發配到寧古塔的奴隸大多都是給披甲人做奴隸。


披甲人就是清朝時期的八旗軍人,這些奴隸到達披甲人的家中後,披甲人家中的髒活累活都是奴隸來幹。如果遇到一個比較殘忍的主子,奴隸連基本過冬的衣服都得不到,一個冬天就會被凍死在東北。

清朝沒有專門的營妓,為了保證披甲人的戰鬥力,發配到寧古塔的婦女數量並不多。清朝在處理發配案件的時候,經常將婦女發配到辛者庫,或者將婦女賜給功臣做奴隸,只將男子發配到寧古塔。婦女發配到寧古塔,肯定會遭到披甲人的欺辱,最後淪為營妓。


多爾袞時期八旗軍就已經嚴禁收納營妓,因此寧古塔的罪犯主要還是以男性為主。


當然清朝時期也有很多舉家發配寧古塔的情況,例如呂留良文字獄一案,呂留良全家60多口全被髮配到寧古塔,一直到乾隆時期才被赦免。

因為清朝時期寧古塔地區缺少文人,文人被髮配到寧古塔之後,經常能夠受到披甲人的優待。一些文人在寧古塔地區開班授課,成為了受當地人尊敬的老師。


清朝時期的大文豪吳兆騫被髮配到寧古塔後,不僅沒有受到虐待,反而成為了巴海將軍的座上賓。乾隆皇帝曾經赦免過發配寧古塔的文人,給予他們旗人的身份,准許他們在當地做官。當然不是每一個犯人都能像吳兆騫一樣幸運,一些普通出身的犯人,只能一輩子在寧古塔做苦力,世世代代都無法翻身。


歷史總探長


寧古塔不但流放女犯人,也流放男犯人,清朝的寧古塔,即今天今黑龍江省寧安市轄區內,清代前期屬於吉林寧安府。

這個地方之所以被稱為“人間地獄”,主要原因就三條,一是地理位置特別偏遠,半路容易死亡,二是位於極北之地,特別的寒冷,三是相比關內,食物嚴重短缺。

寧古塔的來歷——寧古塔三個字來自滿語的音譯和誤傳

相傳古時候寧古塔這個地方,有一個小土山,曾經有六個人坐在這個小土山上,然後,滿語裡六人的音譯是“寧古”,滿語裡坐音譯成漢語是“特”,因而大家都叫這裡“寧古特”,誰知道這個名稱傳開以後,傳劈叉了,慢慢的變成了寧古臺,後來接著誤傳,傳成了寧古塔。

因此,寧古塔光看名字,大家都以為是根據一個什麼塔命名的,其實這個地方沒有臺,也沒有塔,是名字傳錯了而已。

寧古塔的地理位置——位於極北之地,離北京大幾千裡地,到處是深山老林,流放此地者,半路往往死亡,或被野獸吃掉。

最早的寧古塔屬於吉林的寧安府,後來屬於黑龍江,這個地方,在清代統治時期,算是極北之地了,到處都是深山老林,康熙年間才建立了城郭,又搞了一個寧古塔將軍。

寧古塔這個地方,生活的都是一些野蠻原始的部落,連後金的人,一開始都沒去過,設立寧古塔將軍以後,才有八個部落投降進貢,而且這裡沒有開墾,人都是在深山老林以打獵為生。方圓百里,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因此,流放寧古塔非常苦就在這一點,這幾千裡地,犯人半路上要麼被野獸吃掉了,要麼被毒水毒草毒死了,要麼掉到什麼坑裡摔死了,要麼被當地的部落抓走吃掉了。

清朝有人記載說:“諸流人雖各擬遣,而說者謂至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飢人所啖,無得生也。”

寧古塔最危險的是泥淖和沼澤,這裡由於沒開墾,草都一米多高,甚至有人說三米高,下面都是成片成片的泥淖,一不小心,掉進了泥淖裡,就別想活命了。

寧古塔有專有的名字稱呼這種泥淖和沼澤,叫哈湯,哈湯最大的方圓幾百裡。人們要經過哈湯,必須踩著大草墩走,因為大草墩能支撐人和馬的重量,即便如此這也是非常危險,一個不小心,腳滑了,就一命嗚呼了。

寧古塔的氣候——一年四季都是冬天,流放者半路不死,到這也能凍死。

寧古塔按照現在的地理知識來說,並不是中國的最北邊,寧古塔離牡丹江還有一千多里地呢。問題是,就算不是最北邊,相對來說也足夠寒冷了。

當時被流放的人裡,多是南方人,江南人,到了遼東已經受不了嚴寒,再往北到寧古塔,能撐過一年四季都是寒冷冬天的日子,是萬幸中的萬幸。

寧古塔當地部落的人,都是打獵為生,穿的都是動物的皮毛,保暖做得很不錯。流放到那裡的犯人,到哪裡去弄什麼貂皮熊皮虎皮猞猁猻狼皮襖啊?只靠自己帶來的棉衣,過不了多久就會凍病,當地又缺乏醫生郎中,過不了多久就會在飢餓和冰凍中病死。

寧古塔的飲食起居——像原始人一樣居住,當地沒開墾,只能靠打獵或者野草為食。

寧古塔的居住環境跟關內的房屋也不同,那裡很原始,要麼是住在用木頭架的窩棚裡,要麼是住在地窩子裡,或者山洞裡,只有寧古塔將軍駐地才有城郭,才有像樣的帳篷或房屋,這又豈是流放的罪犯能住的?

你住在野外,吃飯是個大問題。當時遼東由於是滿清的龍興之地,東三省都劃成了禁止開墾的地區,所以流放到那裡的犯人,是沒法種糧食吃飯的,只能靠打獵和嘗百草為生。當然,有的流放犯人跟當地人搞好關係,可以搭夥過日子。

所以犯人吃的都是野物、魚類和野草。比如遮鱸魚等魚類、黑羊、傻狍子、貂鼠等動物、歐李子、老槍菜,蘑菇等野菜菌類。

在水土不服的情況下,餓死,凍死,毒死,病死的比比皆是。

寧古塔的犯人都這麼悽慘嗎?——並不是,當地人很尊敬文人和手藝人。

我們都知道,流放寧古塔的犯人,有很多是大官,有他的家屬僕人,有各種文人,有男有女。在這些人裡,文人是最吃香的,因為當地人很尊敬有文化的人,其次是手藝人,因為手藝人會製造工具,當地人需要工具,就拿獵物來換。

寧古塔的滿人,比較尊敬文人,特別是當過官的文人。

他們稱呼這些文人為哈番,包括有爵位的,有官職的,甚至是監生舉人,也被他們稱為哈番,你既然被稱為哈番了,人家尊重你,你就吃香了。當地商人往往邀請這些哈番幫自己經商,做掌櫃的或賬房,因為你識字,會算賬,還能說滿語。

如果不願意當掌櫃的,你還可以去當教師,當地人也知道知識的重要性,也希望孩子讀書識字,於是這些流放的文人,就成為他們追求的香餑餑,這些人不但教給孩子識字,更重要的是,教他們學習漢語。

像這樣的哈番,當地滿人給的錢很多,清朝人記載:

師終歲之獲,多者二三十金,少者十數金而已,掌櫃可得三四十金。

當時文人們雖然被流放,但是朝廷允許攜帶書籍,因此,文人們還可以用書籍跟當地人,甚至高麗人做買賣,曾經有過這樣的記載,有個流放犯,叫吳漢槎,被流放到寧古塔,隨身攜帶了三本著名詞人的詞集,被兩個高麗使臣看到,二人竟然用一塊金餅把這三本書買走了。

吳漢槎戍寧古塔,行笥攜有徐電發釚《菊莊詞》、成容若德《側帽詞》、顧梁汾貞觀《彈指詞》三冊,會高麗使臣仇元吉、徐良崎見之,以一金餅購去。

其次是手藝人。有的鐵匠,在寧古塔就很吃香,因為你會打鐵,會造工具。

比如鐵匠會打鐵鍋,當地人沒有鐵鍋,就拿打的獵物跟鐵匠換,他們弄了貂皮,熊皮,換鐵匠打的鐵鍋,鐵匠拿這些動物皮去賣,換了銀子買吃的或者買了鐵再打鐵鍋。

甚至清朝人還記載說,康熙朝,當地一個鐵鍋,可以換一鐵鍋的貂皮,就是把貂皮放到鐵鍋裡,放滿為止。後來由於貂皮漲價了,一鐵鍋貂皮可以換兩個鐵鍋了。這些貂往往都被運到京城賣給達官貴婦。

至於那些沒學問,又沒手藝的人,就過得比較悽慘了。


西堤君


寧古塔是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它並非專門用於流放女犯人,但由於環境惡劣,寧古塔一向被視為有去無回的“人間地獄”,對女性而言更是如此。

人間地獄寧古塔

寧古塔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在清朝以前這個窮鄉僻壤的極邊之地沒有什麼存在感,中原沒人聽說過這種地方,但在清軍入關後,這裡成為著名的流放之地,凡是犯罪的官員聽到寧古塔的名字,禁不住渾身起雞皮疙瘩。

寧古塔偏僻荒涼,人煙稀少,終年苦寒,壓根就不是人活的地方,但這裡還是有人生活的,清朝有一個叫“披甲人”的群體,意思是穿戴盔甲的軍人,相當於清朝的邊防軍,他們就長期駐紮在這裡,承擔維持治安和邊防穩定的職責。

除“披甲人”這群常住人口外,還有一些人會被髮配到寧古塔,那就是犯罪的官員。

清朝犯罪的官員被判流放,有很多地方可以選擇,比如新疆、廣西等地,但可怕的地方還是寧古塔,因為寧古塔自然環境極其惡劣,路途極其遙遠險惡,很多體弱的官員,還沒走到地方,就在被押解到寧古塔的半路上一命嗚呼,或者病死,或死於豺狼之口。

給披甲人為奴的悲慘

清朝犯罪的官員被流放到寧古塔後,悲慘的命運只是一個開始,他們要不停地幹活勞作,有些官員和當地滿人關係處的比較好,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幹些諸如教書、看病之類的工作,有的就沒那麼好運了,特別是那些被判“給披甲人為奴”的最為悽慘。

雍正年間曾規定,凡是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的犯人,完全歸主人所有,沒有人身自由,主人可以隨意處死,地位極其低下,形同奴隸社會時期的奴隸。

更悲催的是,被流放寧古塔的官員往往不是一人前往,而是攜家帶口,既有妻妾,也有女兒。這些女眷如同犯罪的官員一樣,沒有人身自由,完全是披甲人的私人財產。主人家有男性新婚,這些女眷往往被擄去“試床”,有的女眷被主人強行奪走,據為己有。

所以說,對女性而言,寧古塔不啻為人間地獄,她們在那裡的境遇還不如在風月場所,很多女眷受到牽連被判流放寧古塔時,甚至會自殺了斷,也不敢到寧古塔苟活;而有的官員聽說自家女眷被判“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時,甚至會親手殺死妻女。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比死更可怕的是生不如死,古代的一些刑罰的確能夠讓人生不如死,比死刑還讓人害怕,比如說流放。我們在影視劇中所瞭解的流放幾千裡不過是被押送到一個遙遠的地方,看起來好像也沒有那麼可怕,但其實真實歷史上的流放是什麼滋味,也只有體驗過的人才知道。清朝的時候,最讓人聞之色變的就是流放寧古塔,特別對於弱不禁風的女犯人來說,這裡更是讓她們談之色變的地方。


被稱為“人間地獄”的寧古塔實實在在是個地獄般的存在,其實這寧古塔並不是一個塔,也不是一座監獄,而是清朝的一個邊陲重鎮,位於黑龍江海林縣,所涵蓋的統轄面積也很大。寧古塔這個名字是音譯過來的,相傳在很早的時候,這裡曾居住過六個兄弟,當時寧古塔還是個小土山,這兄弟六人經常坐在這山頭,在滿語裡“六個人”的音譯是“寧古”,“坐”音譯為“特”,所以當地的人都開始叫這裡寧古特,口耳相傳總會有偏差,後來又被叫作寧古臺,最後傳成了寧古塔。這個名字常常會誤導人們讓人覺得這是個塔,被流放來的人都關在塔裡,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只是個名字而已。

寧古塔為什麼這麼讓人害怕呢?這要從多方面分析。

第一、路途遙遠,途中危險重重

犯人從京城到黑龍江極北之地寧古塔有幾千里路,乘車馬前行肯定是不可能,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都是手腳戴上鐐銬一步一步走過去的,而且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大多是女犯人,男人讓他走幾千里路還受不了呢,何況是女人。這寧古塔在極北之地的深山老林,東北本就人煙稀少,越是深入越難見人煙,路也不好走,經常還會有野獸出沒,這幾千里路的路程,犯人要麼累死在半路,要麼被野獸吃掉,要是押送犯人的官兵是脾氣不好的人,一路上肯定又打又罵,很多犯人都是熬不住的,還沒到達寧古塔就一命嗚呼了。



第二、氣候惡劣,犯人都無法承受

寧古塔位於中國北部,氣候極度寒冷,一年無四季,常常是冰天雪地的。僥倖沒有死在路上到達這裡的犯人,很難適應這裡的生活,被流放過來的都是華北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過慣了四季分明的生活,特別是南方人到了遼東就已經經受不住寒冷了,更別說寧古塔這極寒之地了。況且她們還是犯人,根本沒有什麼禦寒的衣物,凍死的和病死的大有人在,能勉強適應的都是萬幸中的萬幸了。



第三、夜以繼日的勞作,生不如死

到了寧古塔的犯人根本就不再被當作一個人看待,他們一般都是給當地人為奴,除了要忍受寧古塔惡劣的氣候之外,還要遭受奴役,除此之外,還得承受非人所能承受的巨大痛苦,每日除了勞作就是勞作。


犯人們要開荒、修路、挖礦、打圍等等,本就被鐐銬束縛,還得一刻都不敢怠慢的工作,稍有鬆懈就會招來一頓毒打。另外,被流放過來的犯人,當地是不會給他們房子居住的,並不像其他地方的監牢還有個牢房可以居住,在這裡的犯人只能自己搭草棚居住,沒有衣物和鞋子,他們甚至要光著腳在雪地裡工作。這樣的環境沒有幾個人能熬過去的,沒過多久一個一個就都倒下了,真的是生不如死啊。

寧古塔的可怕遠不止如此,肯定還有很多的內幕存在,在這裡就不多做猜測,總之這寧古塔是那個時代所有犯人的噩夢,實實在在的人間地獄,犯人們在被=押到這裡的那一刻就已經和死人沒什麼區別了,都是沒有靈魂的傀儡。


小姐姐講史


大家好,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看過《延禧攻略》的朋友應該記得裡面的一場戲,那個繡女玲瓏掉包了魏瓔珞的龍袍,沒想到最終中計激怒了乾隆,乾隆大怒,把這玲瓏發配到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

那麼問題來了,寧古塔是哪?真的有這麼恐怖嗎?

大家都知道,流放發配在我國古代是最常見酷刑,為什麼說是酷刑?因為在古人看來流放比充軍、砍頭可怕的多了。這個也是許多人現代人不理解的地方,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只要小命保住了,一切都好說、一切都有可能。但是古人們偏偏不這麼認為,讓他們流放比要了他們命還可怕。

題目中所提的寧古塔,是現在的東北地區。

在古代屬於關外地區,生存環境極為艱苦,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對於被流放的古人們來說,在社會發展水平極為低下的古代,寧古塔確實和地獄沒什麼區別 。

在古代交通極不發達,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南方人,都是從南方步行到東北的。噹噹是這一點,就足以嚇到大部分人,而真正能達到寧古塔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大部分的流放者都死在了去流放的路上,不是餓死,就是被凍死,或者被野獸攻擊而死。

哪怕是僥倖到了寧古塔,也並不是說有好日子過。飢餓和寒冷是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流放的犯人大多衣衫單薄,而寧古塔冬季的氣溫能達到零下三四十度,因此每年冬季都有犯人大批死亡。還有由於缺少食物當地的野蠻人,在沒有東西可以吃的時候,甚至會殺人吃肉。所以對於古人來說,流放寧古塔和下地獄沒什麼區別,以其去面對未知的恐懼,還不如一死了之。

寧古塔現狀

今天的寧古塔,實際上已經一點都不可怕,黑土地、紅高粱,物產極為豐富,已經發展成大家夏天休假的聖地了,說是世外桃源也不為過。想來也是好笑今天有錢人哭著、喊著要去的地方,就是當年那些貪官被流放的地方!


彈指千年


在古代,犯人從北京到黑龍江的寧古塔,靠雙腳行走4000里路程,男人都害怕,何況對於女人來說,你說可不可怕?

“人間地獄”寧古塔,有多可怕!

清朝時代的人一提到“流放寧古塔”,便是聞風喪膽。那時候的寧古塔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長汀鎮古城村,是清朝寧古塔將軍的治所和駐地。清朝的寧古塔並沒有塔,其地名來源於滿語的音譯:“寧古”是滿語“六”的意思,“塔”是滿語“個”的意思,所以“寧古塔”也就是滿語“6個”的意思,相傳是清太祖所生的6個兒子曾居此地。清軍入關後,這6人被稱為“六祖”,清朝皇帝為紀念組“六祖”,故將此地命名為“6個”,音譯為“寧古塔”。



之所以說流放寧古塔,令人如此可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路程遙遠,從北京到寧古塔有4000里路程。試想,在清朝這些流放之人,只靠雙腳,又身帶枷鎖走四千里路,這是極大的考驗,這麼漫長的路程,不死也得脫層皮,很多堅持不了的人直接就死在了途中。而據《研堂見聞雜記》所寫:“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飢餓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二,惡劣的自然環境,別以為到了寧古塔就苦難結束了,其實是大苦難的開始。寧古塔為祖國的北方,牡丹江有雪鄉之稱,一年內夏短冬長,每年的8月份就開始下大雪,一直到來年的5月份,冰天雪地就是他們的天然牢房,犯人想跑都跑不出去,跑不了多遠就會迷路,最後不是被凍死,就是被餓死,或者是餵了野獸。而 老老實實的待在寧古塔,在這嚴寒之地,又有幾人能夠扛得住呢?很多人都在飢寒交迫中死去。 三、犯人流放到了寧古塔,不是去觀光旅遊,而是做披甲人的奴隸,那就是妥妥的食物鏈最底端了,即使虐待犯人也無人來管。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宰割,可想這些犯人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



當然,“只要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那些流放之人中的一些文人才子,醫生,商人等一些有技能的人得到當地官方的特殊待遇,這些人的日子過得也還不錯。比如:因丁酉科場案被流放的詩人吳兆騫,在寧古塔生活了22年。他發揮自己文人的特長,開設私塾,教授學生,後來他更是成為寧古塔將軍、巴海將軍的幕僚,不僅教授巴海將軍的兒子讀書,還經常陪宴,有如當地官員的座上賓。


商人楊越被流放到寧古塔後,發揮了自己的商業才能,從擺地攤開始,然後開了一家糕點店,再後來,做起了當地人參、貂皮等土特產生意,再後來,更是發展了對外貿易,最後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商人,為繁榮當地的經濟做出了貢獻。

結論:清朝的皇帝將犯人流放到寧古塔,既是一種懲罰和勞動改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支邊”的作用。當這些流人來到寧古塔,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耕作方式,在他們的作用下,寧古塔也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原本殘酷的流放制度,就這麼以另一種方式,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一抹絢麗的色彩。如今300年過去了,在當地還立有一塊石碑:“寧古塔將軍駐地舊址”。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