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與杜聿明鬥智鬥法:11個縱隊硬是將10個軍30萬人追擊上合圍住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粟裕對杜聿明集團10個軍30萬人的追擊合圍,是我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追擊合圍戰。

粟裕與杜聿明鬥智鬥法:11個縱隊硬是將10個軍30萬人追擊上合圍住

當時,圍殲黃維兵團作戰正酣,南阻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的作戰也打得異常激烈。杜聿明經報蔣介石,決定撤出徐州。“經徐州西南的永城轉到淮河以北的蒙城、阜陽地區,然後依託淮河向北攻擊,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為了達成退逃的突然性,對我發動了一次全面的佯攻,以迷惑我之判斷。當晚便秘密撤出徐州城。

杜聿明對他這一手很是得意,他對邱清泉、李彌、孫元良說:“預料這次迅速決定撤退的行動是成功的。依照共軍平日作戰的規律,每經過一次激烈的戰役,至少有兩個月以上的休整。兵貴神速,這次撤退的行動正鑽在他們大戰後的間隙中,達成預定的任務,以退為守,以救出黃維兵團為目的”。

強中自有強中手。針對杜聿明集團10個軍近30萬人的突然退逃,手中只有7個縱隊的慄裕,急調渤海縱隊和南線3個縱隊共11個縱隊,在兵力對比並不佔多少優勢的情況下(縱隊大體相當於軍),臨機處置,敢於下常人難以下的決心,以戰無不勝的信心和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揮師展開了聲勢浩大的追擊合圍戰。

粟裕與杜聿明鬥智鬥法:11個縱隊硬是將10個軍30萬人追擊上合圍住

慄裕對杜聿明集團採取了“多路多層尾追、平行追擊、迂迴截擊、超越攔截相結合”的戰術。由於杜聿明集團突然退逃,追擊部隊較之晚一天行程。慄裕令尾擊部隊沿敵向西退路跟蹤猛追,以便拖住敵人,為迎頭堵擊和迂迴兜擊贏得時間。

慄裕令迂迴截擊和超越攔截部隊不為小敵所阻,輕裝前進,“不應喪失繞至敵人先頭的機會,務必趕到敵人先頭”,以便與尾追部隊協力圍殲逃敵。慄裕一向重視運用迂迴包圍,他曾深刻地總結說:“要打列滅戰,在兵力運用上,必須把包圍迂迴結合起來,沒有迂迴打不好殲滅戰”。

針對逃敵規模巨大、人數眾多,只有南逃或向東南逃才是出路的實際,慄裕針鋒相對,一是要求追擊部隊不要面面俱到,重點是堅決截堵敵向南和西南突竄的道路。二是要求迂迴部隊要有足夠的迂迴縱深,以保證向內兜擊時能攔住敵人。他後來在回憶這一過程時說:“實際上我們對杜聿明是網開三面,你向西去也好,向北去也好,向東去也好,就是不讓你向南。其他方向都唱空城計。說明我們的力量也差不多用盡了。”

由於慄裕情況處置及時果斷,追擊合圍戰術靈活多樣,僅用4天時間便奇蹟般地將杜聿明集團這個“龐然大物”合圍。

粟裕與杜聿明鬥智鬥法:11個縱隊硬是將10個軍30萬人追擊上合圍住

不僅如此,在追擊合圍的過程中,慄裕還十分注重合圍與戰術分割同時進行。他認為:“戰役發起後,戰役合圍與戰術分割要同時進行。在實施戰役合圍,構成對外正面的同時,要向敵縱深猛烈突擊。迅速將敵各旅、團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務使敵人無法組織協同和互相支援作戰。”由於各追擊部隊較好地貫徹了慄裕的追擊合圍與戰術分割同時並舉的指示精神,僅追擊合圍過程俘敵便有數萬。

粟裕與杜聿明鬥智鬥法:決心太大了,11個縱隊居然敢兜圍10個軍30萬人的重兵集團,兵力對比差不多,但粟裕就是敢下這樣的決心,硬是將這個“龐然大物”給兜圍住了;追擊太快了,杜聿明先行退逃早了一天,按說差這一天,這麼大的追擊行動,一般不易達成目的。但粟裕在晚一天行程情況下,愣是用了4天,便追上併合圍住杜聿明集團;戰法太活了,粟裕充分體現了戰役戰術大師的指揮藝術,各種戰法綜合、疊加利用,發揮了最大的作戰效益,取得了最佳的作戰效果。

無疑,淮海戰役第二階段追擊合圍杜聿明集團的作戰,也是淮海戰役中重要的一環,也是經典中的經典。

粟裕與杜聿明鬥智鬥法:11個縱隊硬是將10個軍30萬人追擊上合圍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