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首任校長:我只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清末,中國走向風雨飄搖,憂國憂民的志士先後湧現,他們或默默付出、或振臂高呼、或以身殉國,他們不曾被歷史淹沒,不曾被人民忘記,他們的故事傳了百年,鮮活如新。其中最讓人動容的一位便是馬相伯,為救國家於萬一,他犧牲了自己之百年人生、後世之安康幸福,未能迎來黑暗後的黎明成了他最大的憾事。

馬相伯的父母都篤信天主教,他少年時的志向是成為一名神父,12歲他便由鎮江去了上海,在徐匯公學學習。他在這所法國創辦的學院學習了18年,對東西方哲學有了深刻研究,掌握了天文、數理、宗教等學科。學的越多他對宗教學說便越懷疑,周圍的種種歧視和因果循環都在推翻著他的虔誠。

1876年爆發了丁戊奇荒,餓死百姓無數,華北地區死者過千萬,百姓瘋狂搶食,人吃人的慘狀也屢見不鮮。馬相伯痛惜黎民之苦,籌措了兩千銀兩救人,教會卻因此將他囚禁起來。馬相伯心裡憤懣,對自己崇信的宗教失望至極,自己脫教了。

復旦大學首任校長:我只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馬相伯心繫國家和百姓,決心要找出一條救國救民之路。當時他的弟弟馬建忠在李鴻章麾下負責外交工作,馬相伯便通過弟弟引薦與李鴻章結識。當時李鴻章正在推行洋務運動,希望實現國家工業改革,對馬相伯十分欣賞,便引他入仕。馬相伯做了李鴻章的事務官,給他翻譯資料,陪他參加國家談判,籌措資金。馬相伯以為國家即將迎來一番新面貌,內心無比激動,加班加點的工作。

可惜美好的願望很快落空了,甲午之戰中國大敗,才攢起來的一點成果化為泡影。《馬關條約》更使李鴻章背上千古罵名,馬相伯自覺雖勞心勞力,但成果不佳,自己難辭其咎,悔愧萬分。不久馬相伯母親去世,因他脫教致死不肯原諒他,弟弟工作辛勞,累死於崗位上。馬相伯心痛不已,但此時他也清楚意識到只有教育才能救亡圖存,於是他開始籌措辦學。

藉著自己與天主教的關聯,他提議向教會捐獻家中全部三千畝田地,教會支持他建一間中西學堂。馬相伯妻子對他此舉非常生氣,帶著大兒子回了老家,結果在途中遇險,兩人雙雙遇難。這對馬相伯無疑是天大的打擊,但辦學不能停,他還是堅持與教會進行了交易。

復旦大學首任校長:我只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教會收了土地遲遲不作為,馬相伯無奈之下接受蔡元培邀請,開始私下教授拉丁語,並且說服蔡元培找來一批年輕人共同學習。這一批24個學生學成以後,馬相伯聲名大震,學生越來越多。教會也終於為他找了個辦學堂的地方。

馬相伯對學堂寄予厚望,為其取名震旦,寓意日出東方,前途無量。他提出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宗旨,不分身份高低貴賤,收了大量人才,其中就有因“反詩”被通緝的于右任。于右任後來成為最初一批國民黨員,開啟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倡導者。于右任對馬相伯崇敬至極,他與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治學理念都有一部分傳承自馬相伯。

震旦大學的學生們不做禱告,引起了教會的譴責。教會為了架空馬相伯將他軟禁在醫院裡。于右任等同學退學來到醫院向馬相伯哭訴,即便學堂散了大家也不放棄學習。馬相伯當即淚流,心痛萬分。最後他還是決定以全部身家換來的學堂向法教會換取自由,帶著學生們出來了。

1905年,嚴復等一眾之名人士支持馬相伯辦學,他們來到吳淞的空置提督府再辦大學,取名復旦,寓意復興震旦,復興中國。馬相伯的二兒子進入復旦大學教美術,但不幸不久就病逝了,只留下年芳18的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一個女兒。

復旦大學首任校長:我只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除了復旦大學校長,馬相伯還出任過許多重要職位,如南京市長、政府官員等,但他毫無私心,一心為民。家中沒有半分餘錢,日子過得十分窘迫。于右任為其籌措一萬元用以供養孫女,馬相伯卻以這筆錢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女子學園——啟明中學。

91歲的馬相伯身體已經很差了,但聽說爆發了九一八事變後心急如焚,開始寫對聯和壽字賣錢,掙得10萬元悉數捐到戰場上。馬相伯一生清廉無私,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世人無不感念。1939年他百歲生日時,民國政府、延安各機關送上祝福,贊他是國家之光。

馬相伯看著滿目瘡痍、山河破碎的國家,黯然道:“國家未定,百姓尚苦,我什麼也做不了,只能流落異國,悔於自己沒有功德,憑白享了些壽祿。”所收壽禮都送到了傷病所贈與官兵將士。

人生的最後一段日子,馬相伯依然放不下國家,回顧百年風雨,竟如孩童一般痛哭起來,“我是一隻狗啊,叫了百年也未能將中國叫醒”。同年11月,這位一生獻與國家,獻與教育的老人懷著對家國的憂心與世長辭。

復旦大學首任校長:我只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馬相伯陪伴中國走過了最艱難、黑暗的一百年,毫無保留地將自己與家人的將來完全置之度外,為黑暗前的黎明耗盡每一滴心血。

可嘆他未能見到迎來光明的那一刻,未能看到“光復震旦,光復中華”之夢的實現,未能看到復旦莘莘學子們一屆又一屆走出校門,將國家創建得美麗又輝煌。他不是一隻狗,他是一位溫文儒雅的鐵血戰士,他的號角已將中國喚醒,他的思想在後輩們心中永存。

參考文獻:

《馬相伯傳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