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強調瞬間印象,又有人說印象派屬於現實主義,這兩者矛盾嗎?

檸萌汁液


  • 印象派強調瞬間印象,又有人說印象派屬於現實主義,這兩者矛盾嗎?

  • 這兩者應該說完全不矛盾。

  • “現實主義”在繪畫中是指的一種題材,“印象派”則是指一種特別的繪畫語言或者說是一種特別的藝術表現手法。這兩者是不同質的,就好像一件物體又有重量又有體積,完全不矛盾。
  • 但是儘管不矛盾,在一幅油畫作品中,表現的重點是完全不同的,可以分別展開論述幾句。


19世紀,西方油畫藝術中既有古典主義題材、浪漫主義題材,也有現實主義題材,但都逐漸式微;19世紀後半葉,印象派逐漸興起

  • 縱覽西方美術史,在18、19世紀,活躍在西方,尤其是法國的古典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等油畫的題材很多,但它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到19世紀後半葉,這些題材的繪畫基本都處於嚴重衰退之勢。


  • 1866年,有一些被畫廊、沙龍拒絕入展的年輕畫家聚集在一起,自辦展覽,卻被業內權威媒體和公眾嘲諷,有個叫路易*勒努瓦的作家在《鼓譟》雜誌上發了篇小品文,用調侃的語氣以莫奈《日出印象》為梗,把這個展覽稱作“印象主義畫展”,還遭到這幫年輕畫家的反對。
幾個月前,莫奈的油畫《乾草堆》拍出1.1億美元!創印象派畫作拍賣紀錄
  • 其實他們去在一起辦展,並沒有藝術觀念的一致界定,也沒有宣言或主義之類的稱謂,更沒有一個“印象派”的花名冊。
  • 印象派畫家大多數題材仍然以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為多,只是繪畫語言與同時代的現實主義畫派和巴比松畫派相比,他們更注重表現自然光線下的客體色彩變幻所留給人的瞬間印象。


印象派繪畫對光和色的表現,逐漸影響了畫家筆下形體的清晰,更加強了藝術的權重

  • 這個展覽之後,這幫年輕畫家就經常聯合辦展,持續了十年,一開始他們所畫的人和物還是具有清晰的形體邊界,逐漸發展到後來,以雷諾阿為例,人所受光照和背景所受相同的光照,可以將五彩斑斕的人完全融入於五彩斑斕的環境中。

  • 這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終於將幾千年來繪畫以題材為主要看點,改變為繪畫表現本身成為了主要看點,或者說審美指向終於從文學蘊含轉到了藝術蘊含。


印象派繪畫仍有一些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甚為可觀

  • 現實主義繪畫的主題,側重點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思與批判。
  •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也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的意味,因而被拿破崙三世斥責為“淫亂、粗俗”,但正是這幅作品的影響力,使得後來的年輕印象派畫家們將馬奈視為他們的領袖。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 印象派另一位大畫家德加,也畫過《燙衣婦》、《兩個洗衣婦》等反應下層勞動婦女艱辛勞苦的工作、生活場面的現實主義作品,具有很強的批判現實主義色彩。

德加《兩個洗衣婦》


儘管印象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很快被藝術界和公眾承認,及至今日,已經被認為是藝術史上的劃時代里程碑,但其中一些現實主義題材的優秀作品,尤其給我們留下更深刻的記憶。


聞道深般若


說到西方油畫,我是一向青睞於古典寫實包括新古典寫實畫派的,尤其鍾情於拉斐爾、喬爾喬內、提香、安格爾、布格羅、格維得等寫實主義油畫大師的作品,很長時間對印象派的作品無感,也不懂為什麼印象派這個興起於十九世紀中後期的畫派何以能在二十世紀風靡歐洲進而影響到世界,其風頭甚至完全蓋過了寫實派,直到我後來看到印象派大師雷洛阿的多幅油畫,才開始對印象派刮目相看。



印象派興起於十九世紀下半葉。1870年,法國畫家莫奈創作的風景油畫《日出》,受到了當時藝術界權威人士的批評,一位評論家帶有戲謔的說:這樣的畫不知該怎麼定位,好像就是個印象吧。不想這句話竟成了印象派的命名。莫奈也成為印象派的創始人,他的那幅《日出》後來也更名為《印象·日出》,成為印象派的開山之作。



印象派是在古典寫實主義進入巔峰以後進退維谷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開始也遇到了重重阻力,但後來終於如雨後春筍一樣破土而出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印象派強調畫家的主觀感受,主張畫家走出畫室到戶外寫生,把自然環境下的客觀物象的瞬間變化也就是給人們的直接印象用畫筆描繪出來,這種感受更直接更客觀。印象派更加註重色彩的運用,根據客觀物象在不同光線氣候條件下的變化通過色彩表現出來,使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景觀更加鮮活飽和生動,當然,還有一種朦朦朧朧的美感。



我認為,印象派的很多作品包含有現實主義的成分和因素,如德加的芭蕾舞系列,庫爾貝的部分作品等等,但還不能等同於現實主義,總體上來看,印象派和現實主義畫派之間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燈影書畫


把印象派看作廣義上的現實主義繪畫,這句話沒有毛病。

形成於19世紀末期的印象派,是西方繪畫成為一門獨立視覺藝術的標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印象派之前的油畫,基本都沒有脫離雕塑創作手法和技巧形式的影響,追求畫面的三維空間關係,體現畫面立體感看作最重要的特徵,而這些特徵完全是雕塑的基本特徵。

莫奈《日出·印象》

印象派畫家覺得油畫總不能跟著雕塑的技巧手段和理論依據來進行創作,所以,畫家們就對油畫進行了大膽的改革。

同時,19世紀是浪漫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大行其道的年代,浪漫主義給油畫不斷加入革命激情,以歌頌英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為主,讓油畫跟現實生活漸行漸遠,逐漸變成一種假大空的讚歌。

雷諾阿《紅磨坊的舞會》

而新古典主義則以“理想化的完美”作為藝術思想,依然沉浸在宗教題材和神話題材中,對油畫技巧、風格、理論等方面,都沒有什麼實質性創新。

因此,印象派迎來了最佳歷史機遇,註定要為西方油畫增添亮麗的一筆。

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印象派畫家刻畫的是個體對客觀世界瞬間的心理感受,並用色彩來強化這種感受。

雷諾阿《提著水罐的小女孩》

從這種創作方式來說,印象派畫家體現的是生命體驗的瞬間感受,這個感受是生活閱歷和個人思想情感瞬間的爆發,是個體生命感受真實的存在,因此,它跟現實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不是畫家憑空想象捏造出來的感受。

德加《芭蕾舞者》

另一方面,印象派畫家作畫時,都是深入到大自然去取材,畫大自然,畫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人,是他們的共同特徵,不像同時代其它流派畫家,依靠史書或宗教故事來進行創作。從創作方法上,把印象派歸類到現實主義完全能說得過去。

庫爾貝《石工》

實際上,19世紀的現實主義大師庫爾貝的許多創作思想,對印象派也產生了深刻影響,讓印象派畫家從中受益不少。根本原因是現實主義和印象派在藝術理念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兩者都反感浪漫主義的浮誇,和新古典主義的不接地氣,現實主義和印象派覺得,現實生活才是繪畫創作最好的源泉。


鴻鵠迎罡


印象派脫胎於巴比松派,全面革新了當時主流的學院派新古典主義的陳規陋習,將西方繪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技術運用上更注重通過粗獷的筆觸捕捉瞬間光影的剎那呈現,而在價值追求上更注重描摹現實中的自然、人物等千姿百態的存在。雷諾阿《盪鞦韆的女子》

按照顏值和氣質的劃分,印象派屬於顏值範疇,現實主義屬於氣質範疇。印象派這一提法其實是立足於畫面特點的一種概括,而印象派的精神內核其實還是延續了現實主義的命脈。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實主義更多地是在繪畫的思想表達上革命性的突破,而印象派在此基礎上再從畫面語言上給了學院派一級重拳,從此現代繪畫真正完成了“直立行走”。

德加《舞臺上的舞女》

從法國文藝理論家羅傑·加洛蒂提出的“無邊的現實主義”理論來看,印象派歸屬於現實主義是毫無問題的,它們之間不僅不存在不可調和的衝突,而且在思想表達上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

米勒《拾穗者》

米勒《晚鐘》

從現實主義和印象派的歷史沿革路線圖來看,現實主義吹響了繪畫革命衝鋒號,而印象派則是徹底敲響了新古典主義一家獨大的喪鐘。許多現實主義畫家的作品中印象派的創作手法還是清晰可見的,比如米勒的《播種者》《拾穗者》《晚鐘》等作品在畫面上與印象派作品極為神似,而現實主義大師庫爾貝的部分作品也可窺見印象派技法的蹤影,而後的印象派大師莫奈、雷諾阿、畢沙羅、德加、塞尚等人不過是在此基礎上走的更遠,走位更風騷更飄逸,徹底從形式和精神、外在和內在上完全顛覆了古典主義的枷鎖的束縛。

莫奈《草垛》

莫奈《睡蓮》

印象派以全新的視覺呈現突破了古典主義關於造型和線條的條條框框,這種即時的瞬間的色彩光影的組合帶來了更大的視覺衝擊力,極大地擴充了油畫在表達主題和內容上的可能性,畫家個人的情緒和熱情更好地得以釋放,最終在西方繪畫史上留下了劃時代的意義。


吃素的穿山甲


西方油畫裡的流派特別多,其實真正意義上來說油畫裡的流派就是純粹對“色彩”的巧妙運用,隨心所欲的程度各不相同而已,既然是“印象派”,那肯定是強調瞬間的印象,如果說印象派屬於現實主義,那這種說法是矛盾的。

簡單通俗的講,不管是任何題材的印象派繪畫作品,它的畫面是呈現“模糊感”,是追求客觀的審美,也就是說你第一印象看到的是什麼,它就是什麼,物象的概念很抽象,就比如蘋果也是梨,梨也是蘋果🍎,只要感受有東西存在就行,具體是梨是蘋果都不重要,



印象派繪畫看似色彩分佈的很濃厚,其實著重於寫意,強調的是意境感,從而忽略人物的表象,就如同女人注重“第六感”,男人講究“直覺”,當然這與外貌沒有關係了,印象派追求的反而是內在美,描繪的是“情緒”,



為什麼說印象派屬於現實主義,這兩者是矛盾的呢?主要是因為現實主義要求物象是真實存在的,不虛構、不幻想,用色彩襯托強烈的情感,現實主義繪畫的色彩是起到“修飾”作用;而印象派繪畫的色彩完全是起“主導”效果,色彩就是主題,

而且現實主義在審美上很有主觀意識,從裡到外都強調真實,現實顧名思義指當下的狀況,現實主義繪畫才是真正的“還原”自然,印象派繪畫是在“裝扮”自然,所以說印象派不屬於現實主義。就好比雙胞胎的模樣相同,可性格情緒思想不同。



詩夜城主


印象派與現實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雖然印象派率先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但斷章取義地認為印象派只關注主體對客體的瞬間印象或瞬時的情緒表達,是有失偏頗的。

雷諾阿畫的人體,是沒P圖的自然存在

印象派向現實主義邁出了一大步,其革命性首先在於“印象派”表現的主題不再是傳統上占主導地位的宗教畫、歷史畫、神話等題材,而是風景、靜物、肖像。“印象派”表現的風景、靜物、肖像,也不再是理想化的或以展示財富與權力為目的,風景不是某人所擁有的土地,而是純自然景觀或公共生活空間,靜物畫中的陳設不一定是昂貴的,它只是生活中的真實存在,肖像畫也不做美化粉飾,人物就是他們本來的樣子。

倫敦在工業革命後頻繁出現霧霾天氣,莫奈為了再現霧氣繚繞曾多次前往倫敦

也就是說,當看到一幅畫時,觀者看到的不同畫中的故事、情節,而是“畫”中的現實。

莫奈在妻子卡蜜兒去世前,看到的是生命的色彩的漸漸消退。

“印象派”的革命性還在於將繪畫從對建築和雕塑的依附中獨立出來,繪畫不再去模仿建築的空間和雕塑的體量,繪畫之所以為繪畫就在於其二維平面之屬性,所以從印象派開始,繪畫一去不復返地走向了平面化的道路,包括純色的使用,其目的也是削減色彩變化帶來的對空間的暗示。



所以,“印象”聽起來很隨性,其實也是現實主義的一支,是一種幾近“自然主義”的現實主義。“印象派”努力在現實層面上找回藝術本體,既不同於古典主義和學院派的虛假,又不同於後來現代主義的與“世”隔離,因此,印象派的追逐者甚多,其影響經久不衰,引領了歐洲畫壇百餘年。


最美還是藝術史


藝術在很多情況下並沒有很侷限的邊界,如果非要找尋某一個節點的話,就看側重點吧


捎點寶


藝術流派是藝術家按自己喜好的方式抒發情感的一種表達形式,欣賞者是要從其表現的題材和表達方式上去感受藝術之美,而不是對比流派差異,這似乎有些無聊和跑偏,流派之間是同一目標的藝術實現,是平行發展的方向,不存在什麼矛盾可言。


設計師李樹勇


印象派居求實主義,對代藝術一絲不苟要求完美,兩者千差萬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