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但水稻价格达不到1.5元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7000年前,在我国长江流域就已经出现水稻的身影,根据多年的演变,目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水稻品种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籼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而粳稻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原来在需要交粮食时,当地气候条件一年能种两季就不会只种一季,自从不用交粮食后,农民种粮心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多的追求水稻品种,讲究经济效益。

不过从近几年的情况下,水稻的产量得到了提升,但相应的水稻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水稻价格呢?

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但水稻价格达不到1.5元/斤,农民该如何种粮?

历年水稻最低收购价

一、水稻最低收购价的调整对水稻市场价有较大影响

从2004年开始,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实行收储制度,最低收购价一年公布一次,起初在实行这一制度时,对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较大的提升,相当于给了农民一颗定心丸,亩产受益有多少心里也有数。2004至2007年,水稻的最低收购价连续3年保持不变,早籼稻0.7元/斤,中晚籼稻0.72元/斤,粳稻0.75元/斤,随后开始逐年提价,2014年、2015年达到历史峰值,对应的价格分别为1.35元/斤、1.38元/斤和1.55元/斤,从2016年开始连续3年小幅度下调最低收购价。实际上,水稻的市场价格基本上围绕着最低收购价波动,而且大部分时候最低收购价成了农民卖粮时的最高价。

二、水稻总库存量偏高,加上去库存压力较大,使得水稻价格上涨乏力

水稻和小麦目前基本上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总库存量偏高,这也是前期积累下来的结果,自2004年收储以来,每年粮库的大门是对农民敞开着的,只要当年种植的水稻符合收储标准,就没有任何理由拒收。这也是这么多年农民习惯种植粮食作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口粮需要,另一方面是不会像其他农产品,出现销售困难的现象,但长期不间断的收储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那就是库存量不断攀升,目前托市收购的库存量在1.3亿吨左右。虽然每年进行临储竞价拍卖,但实际成交率处于较低水平,去库存之路依然比较漫长,2016-2018年连续3年下调水稻收购价,也是希望通过价格来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三、进口稻谷和大米价格偏低,对国内市场价格形成不利影响

虽然我国水稻种植面积比较大,居世界第二位,水稻产量居世界首位,但一直以来都有进口稻谷和大米,如2018年全年进口稻谷和大米308万吨,进口金额为107.89亿元,2019年1-6月,稻谷和大米的累计进口量为127万吨,累计进口金额为45.21亿元。好在每年对粮食进口有着关税配额限制,如2019年进口大米的关税配额限制为532万吨,其中长、短粒米各266万吨,根据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稻谷和大米的进口量维持在300万吨左右。本身国内水稻库存量偏高,又有进口大米参与市场竞争,一定程度上对国内市场形成利空,特别是越南、缅甸等大米,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入市场,也影响着过年市场行情。

四、深加工领域相对薄弱,产品附加值偏低

水稻和玉米虽然都是粮食作物之一,但在深加工领域,两者差别很大,水稻目前主要加工成大米、米糠、米粉等,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这也就决定着水稻价格不会明显上涨,毕竟面粉贵于面包的价格是不正常的。如果水稻深加工方面能够达到玉米那样的水平,那么去库存之路就会比较顺畅,当然水稻的价格也会有所提升,种植效益也会得到改善,如何更好的拓展深加工领域,恐怕还得多方努力。

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但水稻价格达不到1.5元/斤,农民该如何种粮?

原来我们追求的是高产量,因为那时多产粮食意味着温饱不是问题,但如今生活水平上来了,粮食作物也丰富了许多,更多追求的是生活品质,再加上国际贸易越加频繁,种植成本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种植水稻,那么种植效益会大打折扣。在新形势下农民该如何种好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转变观念、尽可能抱团取暖

在南方水稻种植主产区,大部分农民分到的良田都比较分散,这边有一块水田,另外一边也有一些,以往都是各种各的,互不干预,看似没什么问题,但在人工成本逐年攀升的情况下,这里面的矛盾点就出来了,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得推行机械化。比较可惜的方式是成立合作社,以多种方式参股经营,建立标准化农田,大力推行机械化,这样的好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种植成本,同时提高议价能力。

2、追求品质、打造特色

如果经常到超市买米的,就会发现同样的大米,有的卖2元/斤,有的卖3元/斤,有的甚至5元/斤以上,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差别呢?这跟人们消费习惯的转变有较大关系,原来是求温饱,有饭吃就可以,而现在是要吃好,口感不好的价格再便宜销量也不好,口碑不错的即使价格高点一样销量很高,这样的市场需求种植户需要适应,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种植方式。在选择种植前,要对当地市场行情有一定的了解,打造一定的地方特色,比如有机大米、富硒大米等,通过提高品质赢得市场,当然种植效益也会得到提升。

3、有条件的可以拓展产销一体化

现阶段也有一种现象,一方面是种植户觉得水稻价格偏低,忙忙碌碌下来发现没挣到什么钱,能保本就很不错了;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又觉得大米价格不断走高,很多是在3元/斤以上了。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水稻收购价虽然偏低,但加工成大米到消费者手里,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适当的提价,如果有条件的拓展产销一体化,把种植端和消费端联系起来,那么利润自然会明显提升。

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但水稻价格达不到1.5元/斤,农民该如何种粮?


总之,水稻作为粮食作物,其特性就决定了水稻价格难出现明显上涨,当然也不会有明显的下跌现象,但在种植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农民也得想办法提高种植效益,改变不了市场,那就得适应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倒推种植规模和品种。对于普通水稻,也不要期望其价格能有多大变化,基本上是“上有压力、下有支撑”,囤粮惜售的方式往往不太可取,随势而为或许是较好的办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