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天子地劉邦祖墳考辨

廖芝平

一、“天子地”的傳說

在贛南一直有個傳說,天子地劉邦祖墳在寧都。這個傳說不但在民間流傳,在劉姓家譜中有記錄,在一些風水古籍中有記載,甚至在官府的縣誌中也有記載。

1.官府記載

《大明一統志》載:“漢高帝祖墳在寧都縣之凌雲山”;

清乾隆《寧都縣誌》也說:“漢高帝祖墓凌雲山衙鼓洞”;

2.風水古籍記載

張子微著的《玉髓經》記載了漢高祖墳圖,並注“姓劉氏,字季子,出二十四帝”。

寧都天子地劉邦祖墳考辨

徐善繼、徐善述親自到過寧都考察,並記錄在《地理人子須知》一書中,“如漢高祖祖地,在寧都縣凌雲山牙鼓洞”。

3.劉氏家譜記載

各地《劉氏族譜》,在劉邦公之祖父仁號公(又稱榮公,襲父豐公號)的記載中,均說到仁號公天葬於江西清泰鄉凌雲山衙鼓洞(今江西寧都縣東韶鄉漢口村)。全國各地族譜所記載的榮公簡介大同小異:七十三世祖,榮公,字仁號,妣趙氏、梁氏,生一子:煓。

寧都天子地劉邦祖墳考辨

(1)榮公,豐公長子,字仁號公,積德存仁,賑貧濟眾,仙人引葬江西贛州寧都縣太華山銅鼓村人形肚臍穴,此墳載一統志,鈐記曰:日有千人朝拜,夜有萬盞明燈,朝朝風掃地,夜夜月影斜,至今所去墳前之路,石狗村、菜花村、金雞村,地勢人形,結穴戌山辰向,後裔蕃衍,俾熾俾昌,人文交太,此祖在天之靈也。

(2)此祖繫累公五十六世孫也,至此壹千餘年,歷世修家,富有百萬,積善佈施,有恩與人,天降福德仙人亦求借,自言家住江西贛州府寧都縣(今縣改為州)太華山銅鼓村,至明年八月十五請駕到舍,本利一足完明。榮公如其言,至期偕孫劉邦同往太華山,果見清幽雅趣,少時設席宴款。劉邦似覺巖巖欲墜,急走十二步,一跌,又走十二步,一跌。回頭看見不是房屋,只是一個墳塋,似福德仙人肚臍穴也,我祖榮公竟生葬於龍穴中矣。後邦公得天下,傳廿四主帝位,皆此仙人穴蔭佑也!。妣趙、梁氏合葬鎮江府黃龍出洞形。

(3)豐公,字仁號,居金陵豐縣,公好善樂施,凡貧人求借並不納息,如是善通三界,一日間忽有藍土地化身至金陵求借銀三百兩,公即允之不辭,藍某當言要公親至其所,迨次年公命其孫名邦同往豫章(江西)之虔化(即寧都)凌雲山,果見山水清奇,公即探問山人此處可有藍某否,山人答曰,只有藍土地也,不覺土地即化屋一座迎公座,土地即命邦公回家,一時邦公起程行數十步,回頭觀之不見其屋,及豐公立無蹤跡,由此觀之善人必天之克相,此乃天葬公於凌雲山牙鼓洞,其山聳拔異賞,系東北發龍,從子入首,有詩一首為證曰:日晨風掃地,晚間月明燈,頭往江西省,尾結漢祖墳,四瓜結四府,麒麟背上出神仙。妣梁,生歿缺,生子一煓。

(4)漢高曾祖劉豐公,生仁浩(號),即劉邦的祖父豐公。榮公自幼好善樂施,樂於助人,卒葬江西。榮公生劉煓,字執嘉,即高祖的父親太上皇。

4.寧都民間傳說

關於漢高祖祖墳,在寧都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劉邦的爺爺為人很善良,家財萬貫,但因樂善好施,最後僅剩棺材本。土地公想試探他,於是就變成凡人向他借錢。劉邦的爺爺無奈說:“錢都借出去了,現在沒錢借給你了。”土地公說:“不對,你還有錢。”劉邦爺爺想自己確實有那麼一點錢,可那是棺材本。土地公說先借來救急,三天後定當如數奉還。於是便借給了他,並約好三天後還錢。於是三天後,劉邦的爺爺帶著劉邦去指定的地點,兩人一路走來不見有人,忽見一小溪,水中有菜葉漂來,便猜想順溪而上定有人居住。於是他們沿著小溪艱苦跋涉,終於聽到雞鳴狗吠,又走了許久,竟見一座漂亮屋宇鶴立山谷,只是終不見人。屋內整齊擺放著24把椅子,劉邦的爺爺好奇,一一試坐,不料坐至正中卻再也動彈不得。頓時,兩邊山峰壓攏過來,劉邦的爺爺發現形勢不妙,急喚孫兒快逃,不料劉邦情急之下竟被門口一根蘆葦拌倒,爺爺順口說了句:“蘆葦拌倒十八年”,金口玉言,竟成讖語,是為王莽篡漢。劉邦終獲救,傳說24把椅子代表24代人。

二、探訪“天子地”

帶著對“天子地”的仰慕與好奇,我們於2013年8月14日前往凌雲山考察。凌雲山位於寧都縣西北部東韶鄉境內,寧都、永豐、樂安三縣交界之處,海拔1454.9米,是寧都縣第一高峰。“其巔夷曠,望臨川、廬陵諸峰,歷歷在目,左右石峰峭峙,下有龍湫,其深叵測,涓滴有聲,曰衙鼓洞”。

寧都天子地劉邦祖墳考辨

三僚村距漢口村大約120公里,大約2個多小時就來到了凌雲山腳下的漢口村。以天子地為中心,出現了一系列與漢室王朝有關的山川地名:發源於天子地峽谷流經辛野、琳池的河流叫“漢水”,溪水出於凌雲山口的地方叫“漢口”,即漢口村。由於山路崎嶇,村裡的出租摩托車不願爬山,只好找到從山上運木材的“裸體車”送我們上山。車子只能開到半山腰,還要爬行大約40分鐘才能到達“天子地”。

寧都天子地劉邦祖墳考辨
寧都天子地劉邦祖墳考辨
寧都天子地劉邦祖墳考辨

“天巧之穴,雖在高山,及登其所,豁然開闊,局勢寬平如在平地,不知為萬仞之巔,四面八方獻奇列秀,城郭周完,名堂團聚,水不傾瀉,穴不孤寒。”山脊如墓背,前端右側的石壁恰如墓面。沒有看到墳墓,故千百年來,朝拜祭祀者都以石壁為墓碑。入首處如絲如帶,兩邊便是萬丈深淵,少祖山如屏如蓋,終年白霧繚繞,晴雨無常,正所謂“洞中有蟄龍,觸之者,風雨立至”。水流自右後方有一高山大湖泊,蜿蜒而來,由穴前繞青龍而下深潭,聲若錘鼓。前方兩座聳立如柱的山峰,以關內堂,一左一右,俗稱為“將軍柱”。外陽寬暢,前有群峰呈秀,後有帳幕屏蓋,沒有辜負“天子地”的美譽。

三、真假存疑

沒見到天子地真面目時,心中自然存有疑惑,劉邦的祖父是如何來到凌雲山的。待見到真面目之後,大家更是懷疑,先不談此地是否為禁地,單就沒有墳墓來看,也基本可以確定是假的了。若真在這裡,劉邦在統一中國後就應建成皇家陵園了,若遺址被毀,後來朝拜之人也應將其修復了,而天葬地自然也是神話罷了。不過這裡奇峰羅列,山川巧妙,如風霆開闢,鬼神剪除,天造地設的“佳城”,未免不讓人生疑,連徐氏兄弟也騙過了。

對於凌雲山有漢高祖祖墳,明清以來也有很多人持懷疑或否定的態度。

明中期的董越在其《十二境詩寄金邑候並引》中寫道:“縣比凌雲山,牙鼓舊名洞。生豐長沛人,安得此先隴。曾聞南漢龔,亦冒神明後。此恐其所從,頃君掃塵垢”。

董越否定了凌雲山有漢高祖劉邦祖墳的可能性,懷疑凌雲山之漢高祖是南漢高祖劉龔。康熙二十二年(1683)((楊龍泉志草》也持南漢高祖劉龔之說,認為“山麓之村名南團者,以為即南漢二字之訛,其意蓋亦欲明《舊說》之誤,而謂董說之近是也。”

乾嘉時期的惲敬(1757—1817)對寧都的漢高祖祖墳進行全面質疑:寧都民多立廟祀漢高祖。《州志》言州北八十里為高祖祖墓,故祀之。此言鄙野無故實,地誌之謬多此類也!《漢書·高祖祀》贊曰: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注。範氏世祀於晉,故有晉巫。範會支庶留秦為劉氏,故有秦巫,劉氏隨魏徙大梁,故有梁巫,後徙豐,豐屬荊,故有荊巫。是漢之先世。自晉而秦、而魏、而豐,較然可數。於寧都不相涉。贊又曰:豐公,盡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是豐公葬豐也。太上皇葬櫟陽。昭靈夫人葬小黃,豐公以前當葬梁。寧都無高祖祖墓可斷已。漢制郡國,皆立廟,然必巡幸所至者。其時豫章郡治今南昌,高祖未嘗至。而寧都又未置縣,以山溪隸雩都,亦不宜有廟。北漢劉晟、南漢劉龔皆號高祖,然北漢沙陀人,南漢彭城人,其時寧都為楊吳、李唐所據,與南、北漢為敵國,亦不宜有廟。唯《十國春秋》載劉龔之祖,自上蔡徙閩,或寧都為道所經有旅葬者,故後世祀龔歟!龔奢虐為民害數十年。然則寧都凡祀高祖者,其廟皆可毀也。十一月八日過寧都記此。

到了清道光年間,《寧都直隸州志》認為:陽都之有漢高祖廟,固由於凌雲山之有漢高祖祖墓,而漢高祖墳相傳在陽都之凌雲山,則始於後人假託張子微之名著《地理玉髓經》,以漢高祖、張子房、韓淮陰等祖墳列之天下名墓圖。此其說之悠謬無稽,本不足辯。元朝吳文正公澄曰:宋朱儒者家家以地理自負,豐城儒流所撰《玉髓經》假託欺誑,舉世惑焉!而莫之察。由文正之言觀之,可知但俗相沿之說,不過為誕謾,不足信之。偽書所惑,直闢可已。

寧都天子地劉邦祖墳既然是假的,又如何傳的如此逼真而廣泛呢?有人認為源起南遷漢人對漢帝的崇拜,通過祭祀漢高祖祖墳和漢帝廟來表達和維繫漢人的身份;也有人認為是寧都劉氏客家族為了在與土家族的資源爭奪中提高自身的合理合法性而編造的傳說;還有人認為起因於凌雲山腳下村民的風水寶地爭奪,通過標記假祖墳的方式來搶佔地盤。到底屬於何種原因,已很難考證,但是凌雲山的鐘靈毓秀已讓天子地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文中部分內容摘自溫春香《民間信仰與客家歷史記憶的建構——以寧都縣漢帝信仰為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