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何選溥儀當皇帝,讓載灃當攝政王,為何不讓載灃稱帝?

小不溫柔


首先有必要提起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早在立溥儀為帝之前,慈禧已經有了另立新君的想法。

慈禧太后最後的底線:權力

大清在甲午戰爭之後,迫於國內外形勢的壓力開展了一場變法運動,史稱“戊戌變法”。對於這場變法運動,其實也算是光緒親政以來的第一次歷練,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場變法運動在維新派人士和光緒帝的操作之下化為烏有,由變法過程中觸碰到了慈禧的核心利益:權力,這場運動隨即轉化成了一場政變,而光緒帝本人也因此被慈禧太后囚禁。

通過這場政變,慈禧對光緒帝的不滿到達了頂峰,並一度有了罷黜光緒帝位的想法。由於光緒沒有皇子,慈禧先是將溥儁立為皇儲,到了1900年準備將溥儁扶上帝位時,卻遭到了帝國主義的反對而不了了之。

那麼,溥儁是何人呢?首先端郡王愛載漪次子,其母親為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也就是說在血緣關係上,他與光緒帝一樣都是慈禧太后的近親。再者,與想要奪取慈禧太后權力的光緒相比,溥儁當時年僅15歲,更加有利於慈禧在幕後操控。雖然慈禧的這場陰謀最終並未得逞,但這從側面上反映了慈禧在選擇繼承人方面的標準:即是否有利於其掌控。

立溥儀為帝:慈禧太后的自私之舉

到了1908年,大清迎來了多事之秋。首先是被囚禁了十餘年的光緒皇帝無端暴斃,關於慈禧的死因,至今為止只能判定其為中毒而死,至於兇手是何人,仍無定論。但結合諸多歷史事件可以發現光緒之死與慈禧太后脫不了干係。

光緒帝后,由於國不可一日無君,慈禧將年僅兩歲的溥儀立為國君,即宣統帝,而溥儀之父載灃則被授予攝政王爵位,輔佐幼君處理朝政。

對於這個決定,其實與當初立溥儁為帝如出一轍:即是否有利於慈禧掌控。

首先,慈禧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將何時離去,只要她活在世上一天,她手中的權力就不能也不敢放,所以在立褚的問題上,她必須從自身利益出發。相比於溥儀,載灃當時已是成年之人,為人處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這必然會阻礙慈禧對於朝局的掌控。

除了年齡之外,更讓慈禧有所忌憚的是載灃的身份。載灃雖然也是光緒皇帝的兄弟,但非慈禧之妹所生,只是光緒皇帝的異母弟。所以在血緣關係上,載灃與慈禧走的並不親近。再者,光緒畢竟是載灃的親兄弟,從光緒被囚禁到慘死,慈禧必然要負一定責任,倘若載灃登上帝位,且不說慈禧會立刻被清算,但至少在之後的葬禮方面,載灃肯定不會為其操辦的如此風光。

總而言之,慈禧作為大清四十多年的實際統治者,她將權謀手段運用的如火純青,無論任何決策,她都是以自身的根本利益出發。對於大清的操控,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並未停止。


舊時樓臺月


慈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女人,曾執掌中國政權半個世紀之久。在古代重男輕女思想影響下,女人地位卑微,不能從政干政,但是總有些女人能夠掙脫世俗的約束,如破籠之鳥,攀爬上權力的巔峰。男權社會里,女人沒有點手段根本存活不下來,慈禧就是亂世中的女強人,與呂雉、武則天齊名並稱史上三大女強人。


慈禧發跡,攀爬權力巔峰

慈禧年輕嫁給了清朝的跛子皇帝,雖然沒封后,但是年輕貌美的她肚子爭氣,懷上了龍胎。咸豐帝共生有2子1女,有一子生下來就夭折了,存活下來的獨子就是慈禧的兒子同治。咸豐上臺後其實也想振興大清,只可惜有心無力,難挽乾坤,1860年英法聯軍大舉進攻,咸豐皇帝拔腿就跑,逃亡熱河,顛沛流離的生活,咸豐次年就病逝,慈禧6歲的兒子名正言順繼位,遺詔8名顧命大臣輔政。

慈禧這個人也是有想法的,現在兒子當皇帝了,咸豐搞個顧命大臣礙手礙腳,於是聯合咸豐的皇后慈安和咸豐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幹掉了顧命大臣。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后奪取最高政權,垂簾聽政,從此清朝開啟了女人訓政時代。


慈安暴斃,擁立光緒

同治皇帝因為年幼,加上有個厲害的老媽,權力全在兩宮太后身上,也只是個名義上的皇帝,皇帝什麼也幹不了,也經常出宮逛窯子找樂子,日子過得好不快活。後來雖說親政,其實也只是個幌子,想要兩宮太后放權那是不可能的。第二年同治帝駕崩,享年十九歲,據說是逛窯子得了某種毛病不治身亡。

同治沒了,慈禧唯一的靠山也沒有了,大清後繼得有人,新皇人選必須儘快出來,當時恭親王奕忻的兒子成為新皇的呼聲很高。慈禧也不是省油的燈,新君繼位後還要名正言順執掌大權,所以慈禧挑選了年幼的光緒,光緒的媽媽是慈禧親妹妹,光緒的爸爸是咸豐的親弟弟,血緣關係非常近,慈禧通過光緒入繼給咸豐,然後繼續使用皇太后身份訓政。

光緒繼位幾年後,慈安也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暴斃了,從此大權獨攬慈禧一身,光緒皇帝一輩子都活在慈禧陰影下,做了一輩子傀儡。光緒帝不懂韜光隱晦,非常不服氣慈禧,一心想把大權拿,一系列的小動作開展起來,最終戊戌變法終於惹惱了慈禧,光緒帝被軟禁。慈禧病重期間,光緒帝竟然幸災樂禍,在日記裡寫慈禧死後要殺誰誰誰。慈禧知道後大怒,臨死之前決定把光緒也帶走,免得顛覆了自己的執政思路。



慈禧為什麼擁立年幼的溥儀,而不是載灃

慈禧年事已高,知道大限已至,把後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條。第一件事毒殺光緒。第二件事把光緒的親侄子溥儀帶入宮中,繼承大統。溥儀親父載灃攝政,有人就納悶了:當時溥儀才3歲,軍政大權都在載灃身上,慈禧為什麼不直接擁立載灃為帝呢?

個人認為慈禧有幾點考慮,光緒帝的隆裕皇后是慈禧親妹妹的女兒,是光緒的表姐,慈禧得替親侄女的前程計劃一下吧。擁立載灃為帝,隆裕就變成了皇太嫂。慈禧讓溥儀一人祧兩房,入繼同治、宣統兩帝,隆裕則變成了皇太后,皇帝年幼,皇太后訓政名正言順。再有溥儀是載灃親生兒子,載灃攝政必定盡職盡責,不會有非分之想,而隆裕也沒有兒子,必定會把溥儀當成自己親生兒子看待,隆裕和載灃互相制衡,皇權也不會旁落。可能這些就是慈禧擁立溥儀的主要原因吧。


杯酒話歷史


簡單來說,載灃不是慈禧最親信的人。

一直到光緒繼位,清朝一直都是父死子繼,實在是因為同治無子,慈禧又不想升格為太皇太后減免權力,就選了載湉繼位,也就是光緒。

傳懿旨,以上繼文宗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俟嗣皇帝有子,即承繼大行皇帝。——《清史稿 德宗本紀》

光緒實際上是繼承同治的皇位,但宗法上他過繼給了咸豐,等到光緒有了兒子,再過繼給同治,讓這個兒子繼承同治的皇帝位。這樣,帝位傳承就符合父死子繼的祖制,因為慈禧一貫做事的風格,就是不違背祖制。

光緒和載灃是兄弟,但兩人不是一個媽。光緒的母親是慈禧的妹妹葉赫那拉氏,被選中時年紀又小,好控制,符合慈禧選擇親信、易掌控的目的。載灃的母親是醇親王側福晉,跟慈禧沒有半點關係,加上光緒死時他年紀很大了,搞不好還能整整慈禧,就算整不了,整慈禧孃家也是可以的。

如果載灃繼位,他對慈禧基本不會有太多感激,慈禧給光緒安排的隆裕皇后(慈禧的侄女)可以一邊待著去了。

如果是溥字輩,又新帝年幼,隆裕就能以皇太后的身份輔佐皇帝,再唱一出“垂簾聽政”,權力仍然掌握在葉赫那拉氏的手裡。

此時慈禧已經幾近油盡燈枯,立個小皇帝方便自己掌權是沒必要的,她也知道自己沒幾天好活了,但把大位交給載灃,家族所獲利益遠不如讓隆裕當太后,政治家,講的就是利益。


平沙趣說歷史


光緒繼位本來就是有違大清祖制的,是大清唯一一例兄終弟及的案例,是慈禧為了大權在握想出的辦法,自己不想做太皇太后喪失權力,而且確立一個成年皇帝慈禧也沒辦法垂簾聽政。

但是兄終弟及的遊戲不能連著玩,這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還沒有過,慈禧只能選擇溥字輩分繼承人。她仍然選擇一個小孩,讓溥儀繼位,可以看出慈禧還是想繼續掌權,直到自己死那一天,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小孩皇帝使朝廷威信進一步掃地,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小義老師扯歷史


慈禧權利慾極盛,至死是不願放權給皇帝的,她希望立孩童的溥儀為帝,是覺得自己還可以繼續活下去牢牢把控朝政。


始之於零止於零


兒皇帝好控制,載豐年紀大了想篡權。再說弄個年紀那麼大的繼承前皇帝(年紀不大)也說不過去(死皇帝也不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