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件進口貨,曾在中國大賺,卻幫中國賺足全世界的錢

一:印度沙糖

雖說古代中國製糖的歷史,公認全球最早,但在隋唐年間時,印度沙糖卻後來居上。當時小國林立的印度大陸,像樣的寺廟,都會種甘蔗製糖,熬糖手藝登峰造極。

唐朝三件進口貨,曾在中國大賺,卻幫中國賺足全世界的錢

比起當時水分多易融化的中國糖果來,學名“石蜜”的印度沙糖,不但有乾燥易保存的絕對優勢,且口感相當甜美。因此長期風靡唐朝貴族圈,連大唐皇宮都是年年砸錢買。但貞觀二十一年,美滋滋吃”石蜜”的唐太宗李世民,卻突發奇想:這麼好吃的糖,咱中國人就不能造?

於是,貞觀二十一年(647),唐太宗命王玄策為使者,率使團出使印度大陸達摩揭陀國,誓要學透印度的製糖技術。卻不料達摩揭陀國發生政變,新國王悍然打劫大唐使團,惹得王玄策震怒,親率使團奮起反擊,一怒把達摩揭陀國殺的全軍覆沒。大揚國威的同時,“學制糖”的任務也沒耽誤。歸國的使團留學生們,在唐太宗的宴會上大秀國產“石蜜”,《新唐書》形容“色味逾西域遠甚”,漂亮反超進口貨。

唐朝三件進口貨,曾在中國大賺,卻幫中國賺足全世界的錢

到唐高宗龍朔年間,當年殺得印度大陸哆嗦的王玄策再度出發,從印度大陸帶十名製糖高手回長安,向唐朝系統傳授了從把甘蔗汁熬成糖漿到加牛乳製成“石蜜”的全過程。唐朝的本土製糖業,這才漸成規模。接下來,就井噴了。

從唐朝年間起,火速流傳的印度熬糖技術,與中國傳統制糖業輕鬆融合,發展到明代時,中國人以領先全球的“黃泥水淋法”,造出顏色純白的白沙糖,另外還有冰糖黃片糖黑片糖各種新產品。“水力榨糖機”等新技術也大力推廣,產量自然空前提高。唐代時還是貴族專享的糖果,明清時早已充斥市場。當年唐太宗的突發奇想,換來這火熱生產。

如此產量高質量好的糖果,當然也熱賣國際市場。到了明末時,中國糖果不但已暢銷東南亞數百年,而且漂洋過海到歐洲。英國荷蘭各國的商船,每次造訪都瘋狂買糖。英國東印度公司動輒上萬擔的進貨,沿海各省每年糖果外銷,都在數萬擔以上。糖果,這款唐朝年間的“進口大項”,卻已是航海時代,中國的出口拳頭,甚至“糖戶獲利 , 亦不遜眠山千畝 , 芋娜封君也”。賺得盆滿缽滿。

唐朝三件進口貨,曾在中國大賺,卻幫中國賺足全世界的錢

與其說,是唐太宗的突發奇想,催動了這場持續數百年的產業變革。不如說,是“大唐學熬糖”這般熱情的學習精神,叫世代傳承的後人,實實在在嚐到甜頭。

二:蘇麻離青

蘇麻離青,是產在今天伊拉克地區的一種鈷土礦料。在晚唐年間進入中國之前,它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山寨”中國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唐朝三件進口貨,曾在中國大賺,卻幫中國賺足全世界的錢

當時的阿拉伯地區,常年不惜重金購買中國瓷器。但中國瓷器又貴又易碎,於是伊拉克薩馬拉地區,“山寨”中國瓷器的風潮也熱鬧起來,就算造不出瓷器,也可以燒陶器嘛。薩拉馬地區的窯廠,就這樣雨後春筍般建起來。高價買來的中國瓷器,在這裡變成了珍貴樣品,當地的陶廠工匠們恨不得掰碎了研究,

更把此地特產的鈷土礦料“蘇麻離青”當呈色劑,終於燒出了圖案新奇的“青花陶器”,在西方風行一時。

以阿拉伯史料記載,晚唐年間時,許多阿拉伯商人,也把這種“蘇麻離青”帶到中國,作為訂購瓷器時的樣品參考。但聰明的中國瓷器產業,很快就從“蘇麻離青”裡找到了創意。河南鞏縣出土的唐朝瓷器碎片,已經有了一種以“蘇麻離青”為鈷料在瓷胎上著色,然後高溫燒出的青花圖案。到了元朝年間,這種“新圖案”,終於變成了一種熱銷海外,且帶動“蘇麻離青”大量進口的新精品:青花瓷。

唐朝三件進口貨,曾在中國大賺,卻幫中國賺足全世界的錢

憑著元朝成熟的燒窯技術和釉下彩繪技術,元朝的青花瓷,已經實現了規模生產。明初的時候,由於戰爭等緣故,曾被中國大量進口的“蘇麻離青”,一度在明朝境內絕跡。待到鄭和下西洋後,“蘇麻離青”重新進入中國市場,更上一層樓的中國瓷器產業工藝,也叫青花瓷產品突飛猛進。比起元朝青花瓷尚顯粗糙的圖案來,明朝“成化瓷”“萬曆瓷”等各色產品,圖案或厚重或淡雅,卻無不精細到極致。世界各國的買家們,看了就歎為觀止。

唐朝三件進口貨,曾在中國大賺,卻幫中國賺足全世界的錢

於是,每一批“蘇麻離青”進入中國,換來的就是中國瓷器一輪又一輪的“吸金”狂潮: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人,每年一度三分之一進口的貨物,就是中國的瓷器。明末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倒賣到歐洲的瓷器,巔峰時每年三十萬以上。17世紀,歐洲大城市幾乎都有瓷器商店。風格獨特的青花瓷,更往往是歐洲貴族們的心愛藏品。一件瓷器,足以引得歐洲一擲千金。

這紅火的貿易財富,來自“蘇麻離青”的獨特品質,更來自古代中國瓷器產業,曾經獨步世界的核心技術——有技術,你家的原材料,就是我家的“吸金”神奇。

核心技術的“重器”意義,精美的青花瓷,就是生動詮釋。

三:鐵力木

自從唐朝起,古代中國一項火熱的進口貿易,就是木材交易。

唐朝三件進口貨,曾在中國大賺,卻幫中國賺足全世界的錢

雖然中國本土木材不少,但氣候溼潤的東南亞地區,木材儲量顯然更豐富,價格比起中國木材,也常是優勢明顯。於是唐朝年間的阿拉伯商人,就有好些人專注於木材生意。宋朝年間時,諸如蘇軾這樣的大文豪,還曾掏腰包買船,組團去海外倒賣木材。諸如烏木花梨木檀木等海外木材,年年被大量引進中國,或是用於建築,或是用於傢俱。產自越南的鐵力木,也是其中一類。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唐朝三件進口貨,曾在中國大賺,卻幫中國賺足全世界的錢

不過,比起各類名貴木材,唐宋年間的鐵力木,還是比較低調。但進入明朝起,一項新用途,卻叫鐵力木搖身一變,成了為中國外貿賺大錢的“神器”:造船。

其實,明朝的航海大船,從16世紀起,就常見“滿身洋木頭”。比如福建的福船,就常用“檀木”“麻梨木”等南洋木料,來製作舵和桅杆等關鍵部位。許多中國船隻航行到馬來泰國等地,還會專門更換由當地木材做成的桅杆。但要論航海效果最強大的,卻還是先前低調的鐵力木。

比起其他木材來,鐵力木除了質量堅固外,關鍵是扛腐蝕能力強。特別是在大浪滔滔的海面上,以鐵力木做成的舵杆,最能扛住暴風巨浪。南京下關出土的鄭和船隊舵杆,就是以鐵力木製成。當年那縱橫西洋的偉業,就是鐵力木舵杆開道。

唐朝三件進口貨,曾在中國大賺,卻幫中國賺足全世界的錢

而從明朝中期起,不但明朝對外出使的封舟,舵杆要以鐵力木製成。廣東的“廣船”,船身也是鐵力木建造,以《武備志》形容說,廣船的堅固程度冠絕天下,即使是囂張的日本倭寇船,一旦和廣船相撞,也必然粉身碎骨。如此獨特優勢,也叫鐵力木身價倍增,大批鐵力木木料,都要從印支地區進口,價錢常是國內數倍。

但這錢,放在火熱時代,卻堪稱花的值。明朝中期剿滅倭寇,乃至著名的萬曆露梁海大戰上,鐵力木打造的強大戰船,就一次次大顯身手。殺得海上一片太平。而“隆慶開關”後,鐵力木“武裝”起來的中國船,更是呼嘯而出。在那個“隆萬中興”年代裡,這些性能優越且戰鬥力強悍的中國帆船,把瓷器絲綢賣到了世界各地。僅在馬尼拉一地,每年就賺走西班牙人至少一百萬比索銀幣。叫西班牙人發出無奈哀嘆:我們的錢都流入了中國人的口袋。

比起那琳琅滿目,一次次掀起熱賣狂潮的中國古代商品來,明清年間默默升值的鐵力木,還有鐵力木撐起的強大海船,見證的卻是航海強國的硬道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