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號

你覺得福建口音和廣東口音哪個難聽懂? (單選)
0人
0%
福建
0人
0%
廣東
0人
0%
都好好聽啊!
<button>投票/<button>

雍正年間,或者更早之前。當大清的皇帝召集天下群臣面覲聖上,各省官員鹹如家臣,言語互來,心頭灼熱。唯獨閩粵兩省的官員,只要一開口就沒了下文.......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清朝官員上朝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面,孕育著諸多渾厚的文化,這是人類的文明。

大河內外,唯餘莽莽。天南地北,生靈千萬。

各地的各異的一方水土自然是滋養著各異的一方的生靈。不僅體現在或黑或白的肌膚,或高或低的面貌,形態各異的樓房,還有一張不容忽視的東西——語言。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安塞腰鼓

這一樣唇齒之間跳彈,鼻腔鳴響的文化較之一板一眼的文字,它是流淌著的,是歷史的血液。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我們幅員遼闊天南地北的祖國,在山水縱橫之間滋養不同的氏族。

不管是塞北瑟瑟風中的草原民族,西北黃沙暴土間的沙漠民族,還是江南流水潺潺而過的水鄉人家,抑或林海雪原橫布萬里的白山黑水之間的人們,都有太多故事可以講。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江南水鄉

而語言就是這些故事的載體,當然是除了文字之外的。

我們姑且不聊聲調各異的少數民族語言,而只聊聊漢民族的方言。

由於各種諸如戰爭割據,山川河流碎裂,移民文化衝擊,南北交互之類的原因。經過漫長而深邃的演進,我國現如今的漢語方言區有七個: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區(官話),以蘇州話或上海話為代表的吳方言區(吳儂軟語),以南昌話為代表的贛方言區,以長沙話為代表的湘方言區,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的客家方言區,以廣州話為代表的粵方言區(白話)。以及最最最複雜,最最最難以辨別的閩方言區。(閩方言區沒有代表語言,因為閩方言也大致分有六區——閩東,閩北,閩南,閩中,莆仙,客家話)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我國七大方言區分佈地圖

而我們今天的故事就是關於福建,這片“F”和“H”不分的奇特世界。別急,我也是個“胡建人”,今天就和各位聊聊“胡建”的方言演變,以及一樣全國只有福建和廣東才有的東西——正音所。

福建的三次大移民——原來每一個福建人身體裡都住著箇中原人

福建這地界,難說。

它的名稱由來卻很簡單,唐置福州,建州(今建甌)之後,各取一字拼做個“福建”。

而在這裡崎嶇拗口,詰屈聱牙的語言,甚至被國外學術界認為是區別於中文(北方漢語)開外的另外一種語言。最諷刺的是,今天的漢語其實是雜糅了北方胡語的漢民族共同語,而福建方言和粵語等的南方方言則更多地保留了古漢語的韻律。

  • 央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裡的學者指出用吳語來朗讀詩歌,更為入情與化聲。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唐代福建地圖,江南西道福建

自打秦始皇派了趙佗率大軍進駐百越之地(福建,廣東,廣西及浙江,江西部分地區)。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後來公元前207年,趙佗趁“天下起而攻秦”之際建了自己的國家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自封南越武王。而被楚國人趕到南邊的越人則和閩人建了個閩越國。這片混元未開,林瘴森森的土地才開始進入文明的軌道。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矇昧之地”,“惡瘴之地”,“兇林野地”,“蛇蟲交橫,群獸亂舞”都曾是那些中原老爺們對於福建這片山高水遠之地的印象。在漢人大規模遷徙之前這裡住著各色奇異的蠻人,他們的語言已經無從考證,更無法成體系地拈來一個名稱,

歷史學家姑且稱之作:閩越語。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趙佗南征百越

秦朝之時,趙佗手下的兵基本也都是從中原和關中各地徵來,有一部分駐守福建,也就和當地人通婚往來,漢人的血液開始注入了這片洪荒初昧大地的血管裡。

這是來自北方的漢人第一次進入福建,當然那時還不叫漢人,而是叫秦人。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秦軍

福建歷史上有三次決定命運的移民浪潮,咱們這裡不聊太多偏的,就聊聊語言。

及至東漢三國,由於北方的大規模戰亂,中原地區(河南,河北一帶)大量移民南遷長江之南,最遠的一批人到達了今天的福建和廣東。史書記載三國之時閩越各地初有人煙。這些先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年代悠悠,也無以考證有多少人入閩,但保守估計超過10萬人。

當時孫吳政權對閩越(廣東福建一帶)等地的管理十分鬆懈,因此漢民與百越族也逐漸通婚,風氣尤盛。福建一帶的民風無所拘束,自由散漫。漢民越過大山,穿河過林,有很大一部分人到了今天的閩南地區,繁衍生息之間,漸漸形成了閩南語的前身,一種似北話而非北話的一種語言。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三國鼎立地圖

西晉已降,八王之亂又洶洶來襲,五胡也踏破河山而來,中原百姓再次拖家帶口流離故土之外。兩晉之時,福建才真正在歷史上嶄露頭角。

由於東晉衣冠南渡,福建的第一次大開發也隨之而來。公元3世紀,大量北民南渡,數量逾百萬之眾,也就在這個時候,河南的王,林,黃,鄭,陳等幾個大氏族入閩。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衣冠南渡

北民的中原話與古早的閩南語融匯,加之人口劇增,分開了區別,泉漳話開始分化,以建甌府為中心形成的閩北話也嶄露頭角。而使用人口相對較少的莆仙話,閩東話,閩中話,客家話則還未形成雛形。

福建人口激增,也更為“中原化”。這是三國兩晉的移民,是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朝。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東晉

  • 這裡打著中原的烙印,比如泉州的晉江之意即為:大晉之江山。

而中原文化深刻表現在哪?在福建,家家有家譜,族族有族譜,在福建各地祠堂掛著的“河南某氏”即為那些古老記憶,以及大量今天已經在北方消亡的習俗,仍在福建有所保留。

河南(黃河以南地區,不只是今天的河南省)是福建漢人最大的來源地——今天福建3千多萬人,至少2千萬1百萬的祖先是河南地區(黃河以南諸省)先民。

氏族文化連同語言文化成了福建的骨髓。

唐代中葉,好傢伙,天災人禍不斷。先是安史之亂的“漁陽鼙鼓動地來”,後是黃巢叛軍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看著皇帝都跑了,老百姓自然是也坐不住。漢人再次大規模遷徙,西南,江南,東南,不一而同。又有一大批先民篳路藍縷到了福建閩地。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玄宗幸蜀圖,是為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從陝西逃亡四川

這個時候的福建早就成了中央政府可以“政令通行”的地方。

因為早在南北朝時,福建之地就不安分。陳朝時,福州人陳寶應作亂設了個“閩州”。而到了唐代,置福州府,還設立了邊防長官——福建經略使。

這時候的福建隸屬江南西道,福建成了軍事管轄的禁區。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福建經略使

唐代時,福建人口再次激增,閩北山區,閩東各地,莆田等地也開始有了人煙鑿鑿之光景。各種不同形態的語言也開始孕育,特別是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話發展迅速。五代十國來了,王審知(河南固始人)入閩是為“閩王”,開良田,定社稷,設官府,興教化,聯百族。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閩王王審知,五代十國閩國建立者

這個時候的閩語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出現了保留中原古漢語風味,同時雜糅吳楚各地的吳語以及福建土人語言的閩語,十分接近今天的福建方言。

第二次大規模移民朝,唐代安史之亂後。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圖文無關,哈哈哈哈哈哈

宋元之際,戰火再次零落中原,靖康之亂,汴梁的皇城蒙了胡塵,百姓接著跑。更多的語言源再次匯入福建,同時泉州港等福建港口開始興盛,外語也開始混入,而且還是和福建方言互相影響,比如”颱風“(typhoon)和”茶“(tea)等。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靖康之亂

而此時的經濟中心已然南遷,福建得到了朝廷的重視。北宋時期置福建路,脫離依附的建制。及至南宋孝宗,福建這才完完全全成了個行政獨立的地兒,也是從這開始,福建各地的分化才完完全全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了“八閩”的稱謂。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圖文無關,哈哈哈哈哈

為什麼有了依海而生的,靠山吃山的不同的福建人。

這是第三次大規模移民潮,靖康之亂後。

三次移民潮之後,福建成了今天的福建。這個時候的福建有42個縣,人口逾越4百萬,賦稅為東南之最。史書稱之為:“東南全盛之邦”。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及邵武、興化二軍

”十里不同語,百里不同俗“的福建,哪來這麼多語言呢?

我們不只是福建人,還是莆田人,泉州人,福州人,漳州人等等。那麼體現在啥上呢?——語言。

經過三次大規模移民潮,福建算是成了今天的福建,而語言的變化尤為劇烈。

接下來的福建方言除了小改,基本成型。20世紀末,中外歷史學家一致認為,福建反倒是最可能保留了古漢語血脈的地區,以及這裡的漢人血統會較於民族激盪融合地區更為純粹。

而古漢語和南方語言交融,就出現了”魔性十足“的福建話。

為什麼?山河阻斷,黎民固居。最典型的例子當屬閩西各地的客家人,他們往往築起高高的封閉的土樓,拒絕和外界往來。從某種意義上看,你也可以把福建看做一個”大土樓“。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閩西客家土樓,龍巖地區

那為什麼福建不像粵語廣東一般,湘語湖南或者贛語江西等擁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方言區呢?而是在福建之內再次裂為六大方言區呢?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福建方言區分佈

這原因就複雜了。

大原因。首先,咱們福建這地雜糅了太多種語言,來自古中原的漢語,來自北方胡語和漢語交融之後的漢語,吳楚等地的吳儂軟語,以及福建這地界百越族的語言,各地雜糅交匯的語言。

而從小處入手則更為複雜,這裡不多說,大致意思你要明白一點:福建這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九成的陸地面積是為丘陵地貌。北邊還有個武夷山隔著,南邊就是臺灣海峽。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地形圖

這樣的地界,會出現一個情況——隔絕。

這種隔絕不止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上,還體現在文化上,語言上。

山海相隔的福建,不止和其他省份相對隔絕,連同自己的內部也十分隔絕,前面說到的客家人就算了,那是人為的隔絕。我們所說的隔絕,更多是地理上的大隔絕,以及人文文化上的氏族隔絕,福建人十分看重氏族文化和宗族凝聚。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宋代大儒朱熹,福建尤溪人,講學也經常用福建話

福建各地的隔絕出現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奇特景象。

莆田仙遊縣與泉州永春縣相隔幾乎無幾,仙遊去往永春較於仙遊去往莆田更為接近,但歷史上的隔絕,讓從仙遊翻過山嶺到了永春之後。你會發現,兩個近鄰猶若兩個異邦:一個是操著莆仙話的莆仙文化區,一個是操著閩南語的閩南文化區。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柳永,福建崇安人,在汴梁混跡時也是一口福建話

並行不悖。

這樣奇怪的狀況在福建還很多,往往一條河流的上下游和一座山的東西邊,語言和文化可能都不一樣。除了多種語言的雜糅和混合,再有就是福建地形的天然隔絕,讓福建各地的人民發展了獨立的文化和語言。這也就讓福建成為了全國最複雜的語言區。

清朝皇帝的正音所

滿清入關之後,接受了中原漢文化以及漢語。

順治皇帝規定可以不說滿語蒙語,但一定要說北方的漢語,所以很多南方官員就開始熱火朝天地學起了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官話。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順治皇帝

這讓前明的福建和廣東的官員瞬間懵逼,大明皇帝沒這要求啊!咱閩粵的口音”尼細不細不幾道“?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為了烏紗帽,能咋地?學唄!

就這樣,福建和廣東各地的官員開始瘋狂學習北方官話(注意,福建方言也是漢語),但成效不盡如人意。福建和廣東的科舉也受了影響,到了雍正一朝,東南仕子的比例相較於明代又下降了百分40。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雍正皇帝

終於到了雍正皇帝這個時候,福建和廣東太過於重要,可都是賦稅大省,“朝廷立國之本”。但皇帝也不能聽不懂那邊的官員上報情況。而且,皇帝哪願意學閩語和粵語,當然是讓福建和廣東人學習北話。

當時雍正帝剛登了大典,天下百臣來賀,唯獨閩,粵二省官員”仍操鄉音,不可通曉“,雍正帝一想,這地方大員尚且如此,那鄉里百姓鄉音得更重,對於自己的統治不利。

所謂"每引見大小臣工,凡陳奏履歷之時,惟有閩廣兩省之人仍系鄉音不可通曉。""赴任他省,官民上下語言不通,而事理之貽誤多矣。"意思就是說閩粵官員說不來官話,不能有效通行政令,要耽擱大事的。

於是在雍正六年(1726年),頒佈”諭閩廣之正音“詔令,還讓廣東南海的學者高敬亭編撰了《正音撮要》開展了”正音運動“,算是全國第一次的大規模推廣普通話運動。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廣東的正音學堂,修於雍正年間

起初只針對士子和官員,也就是針對福建廣東知識分子和官僚。但隨著運動深入,逐漸下到了鄉人的嘴裡,深入了福建的文化血肉。

也從簡單的矯正運動成了教化運動。

當時對咱福建人惡意還不少,《說文》說:”閩人禽聲而鳥語“。高敬亭面對此等情況,則說:”京話為官話之道岸“,指出閩粵該學京話以做到”雅言正語“。

這場轟轟烈烈的正音運動,收效還不錯,一共分為三個階段,從雍正直到乾隆,第一階段為推廣教材,第二階段為修建正音所,第三階段為大規模推廣官話。但也只是對於”肉食者“和”庠序之人“有效用,也就是官僚和讀書人。

舉措大概為修建正音所(教學官話的學校),推廣正音書籍,鼓勵正音交流,以及不說好官話不得入仕和入塾(也就是不讓你當官和讀書)。

其中最特別的一樣東西是——正音書院。

雍正年間,在福建一共修了超過200多座,閩北地區今天還保留著遺蹟。但其實,福建也並不是都是一口”胡建口音“。福建常出大儒,而這些大儒就辦過不少書院,也是以官話為教學語言,比如南平的道南書院(明正德年間修建)。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道南書院,南平

但只有滿清之時,才出現了以”正音“為目的的正音書院。這些書院基本都是以明代和宋代書院為基礎擴建或者乾脆直接用來正音,比如武夷山的崇賢書院。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崇賢書院舊址,武夷山

正音書院只在福建和廣東才有,進去學習的人從白髮老叟到青年士子,一應俱全。

老師是誰?當地駐防的旗人長官,實打實的武將。

想象一下,滿面虯髯的大漢在上面教書,而下面坐著老頭,那畫面......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八旗軍官

經過長達百年的正音運動,福建的官僚體系和教育體系算是和北方接了軌,但下層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仍舊是“鄉音無改鬢毛衰”

。這場運動,和福建話算是和平相處了。

我愛我們的福建話,雖然沒有普通話的靈魂

福建話是全國最難懂的方言之一,而且內部派系眾多。

在福建,最難懂的方言是莆仙話,據傳“鬼話”溫州話也是以莆仙話為祖源。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福建的普通話考試通過率是常年墊底的。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也有好幾次大規模的推廣普通話運動,以及現如今的規範教育讓福建口音也在慢慢變淡。

最為明顯的是,隨著巨大外來人口的遷入,教育的規範化。以福州為例,今天福州的教育已然全面“普通話化”,隨著市區的擴大,以及每年數十萬外來人口的遷入,文化激盪之間,今天的福州話正在下一代身上的日漸消亡。

  • 這不免不讓我這個“杞人”開始“憂天”。

福建是華僑最大的僑鄉之一,走南闖北,縱橫四海是福建人的傳統。雖然我們的福建話難懂,而且不便交流。

閩粵當官得取決於北京人?為了糾正“胡建”口音,朝廷真盡力了

陳嘉庚先生,著名愛國南洋僑領,廈門集美人。被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

但只要有那麼一口鄉音在,我們福建人走得再遠,也能回家。不是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