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武功縣”名的由來與演變

來歷||武功縣名的由來與演變,好多人都不知道!

咸陽——“武功縣”名的由來與演變

武功縣歷史悠久、文蘊深厚,是我國曆史上建縣最早的41個縣份之一。武功縣因何而得名?我們知道,武功因境內有武功山、武功水而得名。那麼,武功山、武功水之名又是怎麼來的呢?武功山,《尚書》稱:“終南”“敦物”(當同於大太白二太白)。《史記·封禪書》稱:“嶽山”。《漢書·地理志》稱:“太壹”。《後漢書·郡國志》稱:“太一”。《水經注》則“武功太白”連稱,這都指秦嶺主峰太白山。武功水即斜谷水,俗名石頭河、桃川。《詩經》中有以山喻惡的,有以山喻高喻善的,我國崇尚山嶽的習慣由來已久,武功山水名稱理應產生於這種觀念中。《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周書》道:“武王滅商,大告成功”。史傳家們一致認為:文武之功,莫大於克商。因此,以周人境內最高、最秀傑的大山來比喻文武克商之功,應在情理之中。歷史學家認為,《文王有聲》一篇作於周公文成王之際,由此可知,用武功命名山、水應在周初。

《左傳》曰:“止戈為武”“武有七德”。這當然是溶進了儒家思想的釋詞。《新五代史·康懷英傳》道:“朱溫西攻鳳翔,先鋒康懷英首拔武功城。”朱溫曾讚道:“邑名武功、真武功也!”朱溫的話率直真切,道明瞭武力討伐、軍事勝利就是“武功”二字的真正含義。國民革命元老於右任先生在確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校址時說:“武功是周武王伐紂用武成功而命名的。”恰巧於老先生當時引用的證據也是《文王有聲》一篇。

這裡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武功縣遲在武王克商之後六七百年,我們也可以說,武王克商而得武功山水之名,武功縣又因武功山水而得名。秦設武功縣時,就是取此意而已。

武功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縣以來,在長達2367年的時間裡,縣名多次更替,變化很大。西漢平帝元始五年(5),前輝光奏:武功縣長(戶滿萬曰令,不滿萬曰長)孟通鑿井得白石,有赤文曰:“安漢公莽為皇帝”,隧改武功縣為漢光邑,這顯然是王莽篡位所設的陰謀。新朝天鳳二年(15),改作新光縣。東漢明帝永平八年(65),復武功縣舊稱,廢邰縣改屬武功。縣城自渭水南遷至渭水北原邰縣治所——邰城(今楊凌區西南),武功遂有邰城之名,武功即邰,邰即武功的地理概念也隨之產生。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撤武功縣,置武功郡。以武功、美陽兩縣組成新的美陽縣,縣治、郡治同設一域,隨之也就產生了武功即美陽、美陽即武功的地理概念。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因避諱金世宗字“允恭”而改武功為武亭縣。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4),複名武功縣至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