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序言:農奴不是奴隸。把奴隸制和農奴制混為一談不僅是不準確的,而且從根本上阻礙了我們對封建社會的認識。西歐奴隸和農奴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奴隸)沒有權利,而後者(農奴)有非常明確的權利。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首先,讓我們從西歐歷史上的封建奴隸制開始講起,奴隸一無所有,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不擁有。他們可以被他們的主人肢解、拷打、強姦和殺害,而後者不構成犯罪。奴隸們所生產的任何東西,甚至他們自己的孩子,都不屬於他們,他們的孩子屬於他們的主人,主人可以選擇殺死或賣掉他們。因此,奴隸不能也沒有家庭。他們甚至不知道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是誰。他們生產的物品,從莊稼到藝術品也都是屬於他們的主人。例如,古代雅典華麗的陶器是來自古代世界任何地方的奴隸的作品。

而農奴呢?農奴歷史上起源於羅馬奴隸,隨著公元4世紀基督教的傳播,奴隸制因為宗教變得越來越不可接受,因為基督教認為每個人都是上帝所愛的靈魂。在幾百年的歷史中,整個西方拉丁教會里,沒有一個基督徒應該被當作奴隸。但是當時的經濟仍然完全依賴於那些曾經的奴隸的勞動來種植和收穫所有人需要的食物。因此,奴隸的地位被改變,變成了農奴制,以前的奴隸仍然被要求耕種土地,不能自由離開,但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他們有與他人結婚的權利,有擁有家庭的權利,有擁有財產的權利,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據地區保留50%或更多的農產品。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和我們一直的想法不同,與奴隸相比,農奴過著非常優越的生活!此外,在這種地位演變的同時,“與土地相連”的概念並沒有被視為對“人權”的野蠻侵犯。相反,農奴和領主之間的契約給予農奴物質和經濟上的保障。上帝有責任提供武裝保護來抵禦歹徒和強盜,農奴不能被趕出這片土地,就像他不能隨意主動離開這片土地一樣;他得到領主保證,在他和他的孩子甚至於他的孫輩和他們的孩子活著的時候,他的收成份額不是一次一年變化,而是一輩子的固定額度。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里賈納·佩爾努德在《那些可怕的中世紀:揭穿神話》一書中指出:正是這種親密的和他生活的土壤之間產生的聯繫,構成了農奴制。在所有其他方面,農奴都一個自由的人的權利:可以結婚,建立一個家庭,他的土地,以及他能夠獲得貨物,將傳遞給他的孩子在他的死亡之後。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另外一點要說,農奴和農民未必貧窮!

現代考古學提供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農奴可以達到很高的生活水平。聰明的農民和聰明的貴族一樣,也會締結明智的婚姻,通過良好的婚姻和精心的管理,農民可以積累越來越多的世襲土地。他們雖然不“擁有”現代資本主義意義上的土地,但是這無關緊要,因為封建領主也不擁有它。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一些農奴不斷勤勞地利用使用土地和收穫農產品的權利,

等到了農民積累的土地超過了他們自己的耕種能力,他們會僱傭工人為他們工作。一個富有的農奴可以建造一所大房子,購買傢俱和其他奢侈品,過著貴族般的生活——只要他不試圖離開他的土地。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隨著歐洲變得更加繁榮,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引進了新技術,從馬項圈和馬蹄鐵到可以轉動的軸和可以翻土的犁,這些新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

例如,通過使用馬而不是牛,一個農民可以耕種的土地翻了一番。這些技術還使以前被認為是邊緣的土地得以耕種。隨著更多的土地被耕種,有可能引進(在8世紀)三田制,這使得每年三分之一的土地休耕,土壤得以再生,從而提高了農業的可持續性。

由於這些技術創新,歐洲農奴“開始吃得比任何地方的普通人都好得多。”事實上,農奴和以前野蠻時代的奴隸完全不一樣,他們也不是一直在工作,本質上他們只是農民。雖然有些季節(種植和收穫)的時間很長,但也有些季節幾乎沒有什麼事可做。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此外,每年大約有100個神聖的日子,即假日。不僅僅是每個星期天,而是聖誕節、復活節周、耶穌昇天日、聖靈降臨節等等,加起來有100天甚至更多。那時候的假日是唱歌、跳舞、遊戲、啞劇和戲劇的時間。即使在平常的日子裡,也會有鄉村酒館,這是一種出售啤酒、淡色啤酒或葡萄酒的機構,即使是最小的村莊通常也有一個。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最後有一點值得一提,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幸福不依賴於物質消費。因為農民擁有的東西比現代人少,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快樂——更少處於持續的“痛苦”之中。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現代衡量幸福已經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指數,這些指數證明了財富和幸福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繫。

我想說的是,幸福與客觀環境的關係不大,而與精神狀態的關係更大。我們都知道,一個杯子被描述成半空還是半滿取決於觀察者是悲觀主義者還是樂觀主義者。然而,正如部分學者指出的那樣: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都是錯的——但樂觀主義者更快樂。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大多數中世紀的農民生活在一種來自對上帝的絕對信仰的內心深處的平靜之中,他們的宗教信仰還沒有被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無神論的興起所動搖。農民與他們的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不像今天的“文明”世界那樣普遍地遭受孤立和孤獨。

總結:

中世紀的農民生活觀和我們現在想象的不同,他們對自己的命運還算滿意,因為其不會因為不斷的廣告而感到貧窮。他們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因為他們沒有在電視上、雜誌上、社交媒體上看到每一個新產品、模特、設計師項目。他們也更滿足於自己的命運,因為他們被撫養長大,相信他們在一個有序的世界裡做著上帝的工作,每個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因為他們的貢獻而受到祝福和獎勵。他們沒有任何“失敗”的感覺,因為他們沒有賺很多錢。他們會把他們所做的事情——養活整個社會——看作是有價值的事情。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為何歐洲中世紀沒有中國週期性的全國性農民大起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