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記憶:老四方的人民路,當年家家戶戶砸石子兒,十萬多人修路

人民路位於市北區,原稱小陽路,北起小村莊,南至陽本印染廠,建於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1965年7月,四方區各居委會接到通知,為了重修小陽路,限時每戶上交一大車(地排車)石子兒,並且對石子二的大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今瑞昌路青島第四十四中學附近,當時是個採石場,俗稱石頭窩子。在重修小陽路時,這裡每天都有人採石頭砸石子兒,根據石子兒的大小砸一車可以掙五分、一毛錢。

青島記憶:老四方的人民路,當年家家戶戶砸石子兒,十萬多人修路

當時為了修路上交石子兒,是上級領導派下來的硬指標,當時各家各戶接到通知開始忙活起來,學生放學後、工人下班後全都加入採石大軍中。大人、孩子帶著鐵錘、鐵圈,挎著籃子、揹著筐子,推著小車、拉著大車(地排車),如潮水般湧向瑞昌路採石場。到了採石場,每家先找一塊直徑三四十釐米的平面堅硬石頭,然後固定在地面上,這就是砸石子兒的砧板。每家的人各有分工,有推車的,有挎籃子撿石頭的,撿到一定數量後就搬到自己家的石頭砧板前,負責掄錘的將撿來的石頭一塊塊放到鐵圈裡,左手用鐵圈攏住石頭,右手掄起小鐵錘開始砸石頭,一錘一錘將石頭砸成石子兒,然後用鐵圈摟到砧板下,然後用同樣的辦法繼續砸石頭。全部砸完後,把石子兒按大小等級分類,運到居委會驗收站,等待驗收。有的為了省力,就選了一些很酥的風化石砸,結果驗收不上,還要重新砸。

當時整條小陽路可謂是人山人海,格外熱鬧,人們先將拳頭大小的石子兒鋪在底層,壓路機壓過一遍,然後在鋪上一層核桃大小的石子兒,壓路機將路壓實,工人們用大鐵勺將熬好的瀝青均勻的潑在路面上,上面在鋪一層杏核大小的石子兒,有的地段路面是用壓路機壓實的,有的地段路面是居民喊著號子砸實的,最後在潑上一層瀝青,撒上一層砂粒。經過人們日夜奮戰,一條沙土路變成寬闊的瀝青馬路了。當時共發動群眾義務修路13.7萬人,奮戰20天,在市政工程部門的配合下,共鋪設瀝青4.1萬平方米。為了紀念群眾採石修路這一壯舉,經有關部門同意,將小陽路更名為人民路,隨後延長至四方北嶺。

人民路的起點,當時陽本印染廠,如今門牌號為人民路2號,創始人陳孟元,始建於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冬,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正式投產,當時是華北第一家機器印染廠,1954年,陽本印染廠成為青島第一家公私合營企業。後來這裡成為青島勘察測繪研究院,如今這裡成為青島海慈醫院院區的一部分。

青島記憶:老四方的人民路,當年家家戶戶砸石子兒,十萬多人修路

在原陽本印染廠的南北兩側各有兩條河流,南側是海泊河,它發源於浮山一帶,從八號碼頭北側匯入膠州灣,河道總流域面積27平方公里,全長6.8公里,是青島老城區最大的開放空間。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海泊橋是青島城鄉分界線,橋北是荒郊,橋南則進入東鎮市區。日偽時期,海泊橋旁專設入城檢查站,老百姓俗稱卡子門,從卡子門進入市區必須先盤問檢查,才能放行。多少年來經過整修,如今的海泊河早已成為一條景觀河,春夏時節兩岸花紅柳綠,是人們茶餘飯後休閒散步的理想去處。

原陽本印染廠北側是海泊河支流,河流上有座橋,稱為海泊河北橋,這座橋建於二十世紀初,至今已有百年曆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路過這裡是看到這座橋的護欄與海泊橋的護欄都是石頭砌成,藍色的護欄中間鑲嵌紅色的石制燈籠圖案,後來海泊河北橋成為暗渠。由於建成年代久遠,從未進行過維修。橋跨結構材料老化,加上超載車輛的長期碾壓,橋面鋪裝層損害嚴重,橋面有較大起伏,此外,橋面多處有明顯裂縫,局部有網裂,橋面板下有嚴重滲水現象,青島理工大學工程質量檢測中心鑑定為危橋。經市北區委區政府研究決定,2013年5月10日起對海泊河北橋進行全面整修。

北橋北側曾是青島第二人民醫院,如今叫海慈醫院,門牌號為人民路4號。對面是海泊村,隨著青島舊城改造,海泊村拆遷建成海泊人家。北側人民路與鞍山路拐角,曾經有一個吳家村門市部。

人民路與鞍山路路口東北角曾是東太平村,很早以前,這裡只是一片樹林和莊稼地,並無村莊。德佔時期,平度、高密、膠縣、濰縣、、昌邑一帶的農民來到這裡居住,逐漸形成村落,過著半工半農的生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東太平村全部拆除,原址蓋起居民小區,雖然東太平村已不復存在,但老村莊的往事還依稀的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路口的西北角是西太平村,它原先與東太平村統稱為太平村,人民路擴建時,將村莊一分為二,成為東西兩個村莊了。

人民路與撫順路路口西北角是小陽路第二小學,如今為人民路第二小學,門牌號為人民路34號,學校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由小村莊村民集資興建的董事會管理,原稱小村莊小學。2006阜新路街道辦事處、青島理工大學聯合在人民路第二小學舉行感恩社會,情繫未來,家教進社區’啟動儀式,29名大學生志願者與29名困難家庭學生結對,義務為他們輔導功課。2012年11月27日中華中學附屬小學和人民路第二小學在中華附小舉行了青奧手拉手簽字活動,雙方互相贈送了足球和雲錦。為進一步掀起‘支持青奧、期盼青奧’的熱潮,營造了濃厚的青奧氛圍,共同為青奧的成功舉辦添磚加瓦。

青島記憶:老四方的人民路,當年家家戶戶砸石子兒,十萬多人修路

往北直走是個五路口,人民路、溫州路、平安路、重慶南路交匯處,這裡是小村莊所在地。趙氏是小村莊第一大姓,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趙氏先祖‘舜’從雲南遷居山東之膠邑。後百餘載,世祖‘洪覆’攜兄弟子孫自膠邑艾山遷即墨南鄉,因此處葦產(原字為草字頭下加產字)叢生,故名葦產村。隨後趙氏子孫又遷到小村莊西窪,後來徐、辛、黃姓氏相繼遷入小村莊東窪、東北窪定居,繁衍生息,自稱村落,當時因村莊較小,故稱為小村莊。後來又有張、楊、朱、劉、嚴等姓氏遷入,小村莊隨著年代的久遠日益擴大。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後期,小村莊部分房屋拆除,建起兩座居民樓。1986年對於小村莊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年份,在小村莊五路口建設立交橋,由青島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承建,於當年11月17日開工,1987年9月25日竣工,10月1日順利通車。五路口交匯處設有圓形環島,俗稱交通大轉盤,這是二十世紀三五十年代重要交通設施。

1992年開始小村莊進行全面改造,四方利群、黃金歲月大廈、二十座居民樓拔地而起。二十一世紀後,重慶南路北側舊式居民樓拆遷改造,建起樂都匯購物中心以及高檔樓盤。隨著市內機動車猛增,擁擠的車流使交通大轉盤失去了本身的作用。2006年政府下達了小村莊轉盤的拆除令,10月15日施工人員開始拆除小村莊轉盤的花崗岩圍擋,拆除後這路重新鋪設了瀝青路面,設置信號燈。政府的這一抉擇提高了路口的通車效率,改變了交通秩序混亂的現狀。在四方利群南邊的人民路人行道西側,有小村莊夜市,這裡商品齊全,應有盡有。夏季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之時,小村莊一帶人群擁擠,熙攘喧鬧,格外熱鬧。如今的小村莊已經居住、購物、飲食、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繁華商業聚集區。

如今的人民路已經南起海泊河,北至四方北嶺,是連接臺東與四方、滄口的一條幹線馬路。今日的高樓大廈與熱鬧繁華的景象,取代了昨日低矮平房與勞作耕種的情形。就在那次萬人修路時,使人民路脫胎換骨得到重生。這些舊影早已消失在世人面前,但卻清晰的留在老青島人的腦海裡。逝去的歷史不應忘卻,那是一座城市的民俗文化底蘊,是一座城市寶貴的物質財富。

青島記憶:老四方的人民路,當年家家戶戶砸石子兒,十萬多人修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