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闻名川南,四川泸州玉蟾山风景区

玉蟾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县城旁,因山形、山石状似蟾蜍而得名。玉蟾山历来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闻名川南,曾是川南佛教名山,被誉为"川南明珠"。玉蟾山风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闻名川南,四川泸州玉蟾山风景区


据史料记载,海拔505米-548米。森林覆盖面积8000余亩,山下有九曲河、赖溪河和马溪河。从唐代景福二年起,已建有圆通寺。每年观音盛会,川南各地香客游人云集于此,诵经作法,盛况空前。故而玉蟾又有"小宝顶"之美称。

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闻名川南,四川泸州玉蟾山风景区


如今,玉蟾山上远留有曾经辉煌的 印迹。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字山谷)醉留"玉蟾";明代新都状元杨慎(字升庵)狂写"金鳌峰"。到清代,山上寺庙林立。罗汉街内一台一重殿,一级一重天;庙宇巍峨,气象万千。曾号称"大和尚五万五,小和尚不消数"。暮鼓晨钟,香烟缭绕,香客如云,佛事之盛,令人叹绝。

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闻名川南,四川泸州玉蟾山风景区


清代同治年间,一场大火将山上古建筑毁于一旦。如今圆通寺遗址上幸存的佛像石刻和摩岩造像400 余尊依然吸引着现代善男信女。以佛教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明代石刻,大有丈余,小不足尺,雕刻人物神采各异,风格独特。其中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悟道图、十八罗汉飘海图等都是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闻名川南,四川泸州玉蟾山风景区


景区看点;千手观音是明代的时刻,明代石刻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保存的较好的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像这样的石刻在玉蟾有400多座,这龛千手观音像高5.6米,宽3.5米,他有11个头,36只手臂,两侧密布千手,众手执法器,并且千手上有眼,好像孔雀开屏一样。千手,意为法力无边,千眼,意为慧眼无穷。每年的观音会,川南地区的善男信女都会来此朝拜。

流民图;玉蟾山以其旖旎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使人陶醉,更以金鳌峰石壁上的大型人物石刻浮雕《流民图》吸引中外游人。玉蟾山金鳌峰石壁的大型人物石刻浮雕《流民图》是新镌的名胜。这组石刻浮雕是据蒋兆和先生的代表作《流民图》制作的。石刻浮雕于1987年7月破土动工,1989年4月竣工。浮雕全长45米,高3米,气势磅礴。画面以100多个人物,全面展示了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尸骨横陈的悲惨景象。

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创作于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的敌占区北平。原作画面长27米,高2米。当时,蒋兆和先生流寓北平,目睹日本侵略军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悲惨景象,残酷的现实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于是他愤怒地拿起画笔饱蘸血和泪创作《流民图》。

自右向左看去,濒危的老人的沉吟,背井离乡的农民的哀叹,手把着大锄的青年农民的愤慨,躲避敌机轰炸的母子筑成的金字塔状的壁垒,断垣下横卧的尸骨,沿街乞讨的孩子的呼唤,失业、伤残的工人们艰难的步履,被逼疯了的妇女,欲上吊自杀的老人,无力养活家小的教授的悲哀,最后是两位知识分子正引颈翘望着祖国光复的曙光……这一画卷不仅以它的历史性的大主题,也以其将中国画笔墨和西画写实技巧融为一体的精湛的艺术表现,以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而成为中国现代人物画史上伟大画卷。

游玉蟾山,览大型石刻浮雕《流民图》 ,我不仅领略到了秀丽的自然风光,受到了艺术的启迪,而且受到了深刻 的爱国主义教育。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历史巨画镌峭壁,悲惨景象触目惊。玉蟾永载流民图,抗倭爱国铭记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