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八景之一,酒文化發祥地,文物保護單位,四川宜賓流杯池公園

流杯池公園,位於中國四川宜賓市岷江東路4號,佔地285畝,是一個富有文化底蘊的公園,公園文化包含了宋文化、酒文化、三國文化。是四川省著名的名勝古蹟公園,四川省重點公園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古八景之一,酒文化發祥地,文物保護單位,四川宜賓流杯池公園

流杯池為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所開創,距今已有近九百多年曆史。大家應該對黃庭堅的詩文很熟悉,但是,他的身世卻鮮為人知:他曾經擔任地方小官吏,4年葉縣尉,8年國子監教授,3年太和知縣,1年監德州德平鎮,曾主持編寫《神宗實錄》,政治上他雖未捲入南宋新舊派的直接交鋒,卻因朝廷黨爭而三起三落。曾以 “修實錄不實”加罪,貶至四川,後移貶到宜賓,共住了三年。

古八景之一,酒文化發祥地,文物保護單位,四川宜賓流杯池公園

該景區包括涪翁壑、涪翁洞、涪翁谷及涪翁樓、荔紅亭等,為公園的主要遊覽中心。說起流杯池也頗有一番來歷:我國古代,人們有在春暖花開之際,來到郊外春遊的習俗。後來,逐漸發展到帶著酒菜來到水邊借水流杯飲酒。東晉以後,這種流杯飲酒的習俗,被人們在各地競相摹仿。黃庭堅也在這裡“鑿石引水”搞了個流杯池。池為九曲,四周置以石凳八個,名人雅士會於此,舉杯酬唱。“流觴曲水”中的“觴”本義為古代盛酒器,所謂的“流觴曲水”,就是遊樂的人們將盛酒的“觴杯”浮在水面,使之順流而下。當杯子緩緩停留在某個賓客面前時,這個賓客就必取過杯子一飲而盡,然後吟詩作賦,所以稱為“曲水流觴”。

古八景之一,酒文化發祥地,文物保護單位,四川宜賓流杯池公園

流杯池也是宜賓市“古八景”之一。同時一些詩詞歌賦在事後被勒石於附近的巖、壑、洞、谷,逐漸形成了這裡的石刻題記。據統計,現有石刻題記128通。因年久風化,傷殘重疊,多不可辯。字跡基本完整的有64通,最早的紀年刻為1189年所刻。1980年7月7日,“流杯池及石刻題記”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八景之一,酒文化發祥地,文物保護單位,四川宜賓流杯池公園

景區看點;山谷小憩;過蓮池旁的"山谷小憩",亦為園中一景。其間,黃庭堅身著便裝,手拿書卷,在池旁靜坐沉思。兩隻白鶴立於水中相伴,此景也稱"雙鶴伴涪翁",優雅清新,寓味深長,形象地表現了黃庭堅在謫居戎州時,平和豁達的心態。

古八景之一,酒文化發祥地,文物保護單位,四川宜賓流杯池公園

涪翁亭;因黃庭堅號"涪翁"而冠名,建於何年無可考證。據清朝嘉慶版校注本《宜賓縣誌》記載:"涪翁亭位於流杯池旁涪翁洞的石崖頂。"流杯池兩壁的石刻題記中,也有三通石刻涉及到了"涪翁亭"。1982年,在流杯池公園"點將臺"處的山頭上,按原亭的形狀修建了"涪翁亭",匾額由李一氓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書寫。亭高13米,亭徑9米,迴廊式結構,內外亭各有6根大柱,亭中石桌6凳,亭柱間有凳座連接,白柱綠瓦,雙層曲簷,飛掛翹角,十分雋妙。涪翁亭一直是人們瀏覽流杯池的重要景點,也是弔唁黃庭堅的紀念性建築。2002年,流杯池公園對公園景點進行規劃調整,"涪翁亭"更名為"靜遠亭"。"涪翁亭"匾額遷掛至園內陵湖旁的方亭簷下。方亭是1954年修建的,陵湖兩對岸各有一座,右面一座特為"涪翁亭",左面一座定為"妙墨亭"。

涪翁樓;位於流杯池旁,據說建於宋代。相傳是北宋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謫居宜賓時,黃庭堅讀書會友、揮毫潑墨之地,在此留下了《苦筍賦》、《荔枝綠頌》等華章傳於後世。清嘉慶版校注本《宜賓縣誌.圖考》中的流杯池圖上,畫有涪翁樓圖形。清光緒27年辛丑(1901),對涪翁樓進行了培修,在流杯池旁立有《培修涪翁樓募捐功德》碑。1979年,涪翁樓在原址上,依原樓圖樣重建,樓高11.4米,寬7米,高9.3米。全樓採用鋼筋水泥仿古結構,雀簷翹角,畫梁雕窗。樓上為閣,樓下為廓,外形雋秀精美,樓欄造型典雅。樓正面"涪翁樓"3字匾額為原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周建人所書。登上樓橋憑欄放眼,可俯瞰流杯池全貌,可觀凝香榭荷景。

筆點丹池;丞相祠堂大門前的明代古蹟大石硯,在修復丞相祠堂的同時,也得以修復。巨硯直徑4.3米,硯邊刻有二龍搶寶,連(蓮)年有魚等吉祥圖案,系一原生巨石鑿刻而成。昔時,晴空萬里無雲,硯中積水,東山白塔、南岸七星山黑塔、岷江邊舊州塔,三座塔影入硯,如筆蘸墨,人稱"筆點丹池",為宜賓古八景之一,後人稱其為"硯臺石"。丞相祠(山谷祠)及硯臺石於1982年3月15日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月14日被列為市(地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關羽,山西解州人公元160-219年作為三國群雄爭鋒時代叱吒風雲的戰將,生前為侯為將,死後封王封君,稱聖稱帝,登上中國神壇,被尊為武聖。關帝廟是目前四川省唯一一座完整的祭祀關羽的殿堂。

關帝廟是丞相祠的後殿,卻自成院落,青瓦紅牆,大樹參天,翠竹環繞。殿內關羽莊嚴肅穆,關平、周倉侍立兩旁。殿外古石塔爐香爐青煙繚繚,石華表傲然挺立,更增添了幾分莊重。

關帝廟內收集有宋徽宋趙佶、明萬曆、清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皇帝的題匾及對聯共十餘幅。

孔明井;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雲南,率軍順岷江而下,途經僰道(宜賓)安營紮寨,推演兵法,操練八陣圖,於此鑿井,供兵馬之飲。井如八卦形,水如泉湧,清涼甘甜。諸葛亮南征歸蜀後,此井留予世人享用,人稱孔明井。此井周圍用清石板鋪成,周圍條石護欄,供遊人休息之座。後面照壁高約5米,兩耳壁高約4米,照壁用6幅古石雕畫裝飾,正中為明代石雕"壽天百祿",下為清代石雕"福壽雙全",左右耳壁的明代石雕為"雙獅戲球"和祝壽的"四季花開"圖案。整個景點古色古香,筒瓦、翹角、照壁、石雕、古井、護欄、石鼓,佈局嚴謹,引人遐思。

點將臺;相傳三國時期,劉備東征孫吳,蜀中空虛,於是"南中四郡皆叛"。劉備死了,東征草草收兵,諸葛亮回成都組織兵力南征雲、貴四郡。

諸葛亮南征,兵至宜賓受到阻礙,便屯兵江左,日夜點兵。白天一隊隊的騎兵在江北招搖而過,紅馬隊、白馬隊,五顏六色,整齊的一隊隊輪番通過。晚上火把陣陣,在江岸流動,造成千軍萬馬之勢。其實都是諸葛亮的軍事天才的表演。

其中,諸葛亮點將時登上的那塊最高最大的石頭,被命名為"點將臺";同時,諸葛亮以智慧征服敵眾,"七擒孟獲"的故事也產生在這次戰事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