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

"我反對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18世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為其死對頭盧梭辯護而說的名言。當年我初聽此話,覺得酸腐不堪:既然反對,又為何要捍衛人家?文人真是做作。直到我讀到美國南北戰爭中南方邦聯軍總司令羅伯特·李將軍的故事,我才理解了這句話的境界。

是的,作為美國系列專題的壓軸文,今天,我們來聊南北戰爭。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即美國內戰,美國憑藉此戰完成了國力的終極整合,從此躋身列強之林

在前兩期文章中我們看到:"五月花號",澆築了美國的精神底層;"西進運動",塑造了美國精神的中層,而以"南北戰爭"作為美國精神的封頂一層,我認為再合適不過了——1865年春,南北戰爭剛剛結束,美軍總司令格蘭特派得力愛將謝里登揮師南下,集結美墨邊境,成功逼迫墨西哥境內的法軍撤回歐洲,這在內戰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標誌著美國從此以一個西方強國的身份登上世界舞臺。

為了這個強國夢,在過去的四年中,超過 75萬人戰死沙場,比之後美國所有戰爭陣亡人數的總和還多,包括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這些以慘烈著稱的大戰。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最慘烈的一戰,陣亡人數超過此後所有戰爭的總和

內戰,美國人打美國人,為何要拼到這個份上?

歷史書上說的是北方要解放黑奴,南方不同意,所以就打起來了。但為了解放黑人,戰場上每五個白人就拼死一個,美國人顯然沒那麼博愛,其中一定另有原因。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中,僅軍人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美國人口的3%

鋼鐵機器與血肉之軀

在揭示這個原因之前,我們先把目標聚焦到戰場,因為不管為什麼打仗,打死多少人,戰場都是直接兇手。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內戰中橫屍沙場的軍人

南北戰爭發生於1861年~1865年,這段時間剛好是太平天國戰爭的後期,在中國,這是一個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的時代,而在美國,則是線式戰術向散兵線戰術過渡的時代。遺憾的是,很多將軍的思維沒有跟上時代,這對士兵來說,是極其致命的。

在南北戰爭之前,西方陸軍奉行的仍是線式戰術,中國人給它起了一個形象的外號:排隊搶斃——雙方步兵排成橫隊,邁著整齊的步伐,相互接近,在一百米的距離上站定,舉槍對射、重新裝彈、再次對射……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線式戰術,曾成就過英國紅衫軍、拿破崙軍團等歐洲勁旅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不免覺得這麼打仗很傻,為什麼不散開、不臥倒呢?

兩個原因:武器不允許、時間來不及。

1. 武器不允許

普魯士人做過一個實驗,用普軍的1782式滑膛槍,對76米外的3.05米×1.83米方形靶射彈100發,結果命中60發;152米距離上,100發命中40發;228米,僅命中25發,再遠,就超出有效射程了。注意這還是在實驗條件下,戰場上,命中率會更低。

如此低的命中率,就要求士兵必須結成密集的陣型,通過射出"子彈牆"的方式彌補精度上的不足,而且由於需要從槍口裝填彈藥,就必須採用立姿,不能臥倒。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後膛裝填技術的出現,使臥倒射擊成為可能

​​2. 時間來不及

那如果非要臥倒呢?只會死得更快。有過千人以上隊列指揮經驗的老兵都知道,人數一旦上了規模,即使是訓練有素的部隊,想要在停止、行進之間切換動作,也是會有延遲的,這是在不同建制單位之間,口令執行的誤差累積導致的,不可避免,除非像閱兵那樣,按預先約定的信號做動作,但戰場上是沒有這種條件的,指揮官必須隨機應變。

在夾雜著槍炮聲、喊殺聲和各種軍號聲的混亂環境中,等你協調好裝彈、臥倒、射擊、起立這一套動作,敵人的隊列早就完成了兩輪齊射,把刺刀頂在你面前了。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密集的彈幕、一致的動作、如牆的推進,是線式戰術時代強軍勁旅的必備要素

​但是,到了南北戰爭的時代,情況變了,因為後裝線膛槍開始普及了。

南北戰爭時,機槍剛剛問世,性能上還不成熟(手搖多管),理念上也不被軍隊接受;陸軍野戰炮,還以銅身管、前膛裝填的拿破崙炮為主流,即使在葛底斯堡戰役最後一天的決戰中,南方軍團也不過調集了140門這樣的大炮,這已經是極限。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拿破崙野戰炮仍是南北戰爭中的主流

唯有步槍,才堪稱南北戰爭中的第一殺手。在北方軍總司令格蘭特將軍的回憶錄中,他曾這樣寫到:"敵我雙方數據評估的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異,邦聯軍只把持帶刺刀的槍的人計算在內。"這裡所謂"帶刺刀"的槍,特指步槍。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步槍+刺刀——南北戰爭中最兇狠的單兵殺器

南北戰爭中的步槍可怕在哪呢?這裡我以兩款最具代表性的步槍為例——一個代表"最先進",一個代表"最普及"。

先來看南北戰爭中最先進步槍的代表——"夏普斯"式步槍。

這裡選取一支"夏普斯"式1852型步槍,它是一支線膛槍,使用定裝子彈,後膛裝填,是南北戰爭中士兵們夢寐以求的殺人利器,我們來看看它是怎樣操作的。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1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2

​​如圖1、圖2所示,這是"夏普斯"式步槍使用的定裝子彈,以紙筒將發射藥和彈頭包在一起,可從後膛一次性裝填,這是該款步槍領先同時代其他步槍的關鍵技術。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3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4

​​如圖3、圖4所示,裝填完成後,向上扳動撥杆,閉鎖閂門,同時切開藥筒尾部,漏出發射藥。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5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6

​如圖5、圖6所示,向後扳動擊錘,進入待擊位置,而後手動安裝火帽,傳火通道組合完畢。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7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8

如圖7、圖8所示,扣動扳機,釋放擊錘,砸擊火帽,點燃發射藥,火藥燃氣推送彈丸出膛,完成擊發。

"夏普斯"步槍雖然性能先進,但裝備量少,而下面這款"春田(斯普林菲爾德)"式步槍,才是南北戰爭中大眾武器的代表。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9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10

如圖10所示,"春田"M1861式步槍也採用獨立火帽和擊發式槍機,這與"夏普斯"步槍一致。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11

但在裝填方式上,"春田"M1861仍為前膛裝填,如圖11所示。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12

​如圖12所示,"春田"式步槍發射的是鉛質尖卵形彈丸,尾部一個內凹的空腔,發射時,火藥燃氣會使這個空腔的邊緣向外膨脹,封住彈丸與管壁間的縫隙,減少漏氣,增加射程。子彈飛行時,彈尾空腔的存在也能起到緩解彈丸尾部低壓的作用,從而進一步增加射程(這一點應該是當時的人們沒想到的,因為底凹彈理論是二十世紀才出現的),在這些技術的加持下,M1861步槍的極限射程達到了驚人的1000米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圖13

​但最恐怖的還是該槍的口徑——0.58英寸(14.7毫米),如圖13所示,這一口徑超過了著名的"巴雷特"狙擊步槍(0.5英寸/12.7毫米),與現役口徑最大的高射機槍持平。這種鉛彈可以輕易擊碎人的骨頭,造成不可修復的創傷。

南北戰爭中,步槍彈造成的開放性骨折死亡率高達26%,而活下來的唯一方法就是截肢。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大口徑槍彈擊中軟組織,會造成更嚴重的空腔效應;擊中骨骼,則會造成開放性破壞

將軍的無奈:成也西點,敗也西點

步槍的殺戮效率已經如此之高,那相應的步兵戰術是怎樣的呢?

南北戰爭頭兩年,雙方軍官都沿用西點教的戰術,這套戰術曾讓美軍在對墨戰爭中嚐盡甜頭,但當對手換成美軍自己時,問題出現了。

美墨戰爭時,西點軍校的步兵教材,屬於"司各特"體系,是前裝槍時代的戰術體系,雖然到了南北戰爭爆發前,教材更新成了"哈迪"體系(照搬同時代最先進的法軍戰術體系,再冠以一個美國名字),但核心思想並沒有改變。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一直飽受詬病的隊列訓練,脫胎於線式戰術時代,雖然看上去形式化,但實際卻是節省軍隊指揮成本的高效工具

​簡單來說,舊的"司各特"戰術,幾乎所有的行進間指揮口令都是"立定"→"新命令" →"齊步走";而所謂 "哈迪"戰術,只不過去掉了"立定"和"齊步走"環節,再進一步簡化口令,讓動作變換在行進間就能完成,但骨子裡還是線式戰術那一套

當老舊戰術遇到了威力強大的新式武器,結果就是戰場變成了人命收割機,特別是對進攻一方來說。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葛底斯堡戰役是南北戰爭中傷亡最大的一戰,三天之內,雙方損失5萬餘人

​從19世紀中葉起,人們就從實戰中總結出一條規律:進攻者要取得成功,必須擁有3倍以上的兵力優勢,這一規律被稱作"3:1戰鬥經驗原則",這一時期則被後人成為"防禦時期"。遺憾的是,當時推崇防禦戰術的將軍並不多,朗斯特里特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南軍名將,防禦戰理論的先驅——朗斯特里特

​詹姆斯·朗斯特里特,南軍最卓越的將領之一,與另一位猛將,外號"石牆"的傑克遜共為李將軍的左膀右臂。他的防禦戰理論超前了幾代人,可惜並未在戰爭前半期引起足夠的重視,特別是未能引起李將軍的重視。

羅伯特·愛德華·李,南方邦聯軍總司令,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都享有崇高的聲望,堪稱美國曆史上最受人擁戴的將領,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他已經被神話了。

當年的南方軍隊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將軍在討論達爾文的《進化論》,雖然出於宗教傳統,大家不願意接受"人是從猿猴進化來的"這一理論,但最後,從理性上還是得出了"達爾文可能是對的"這個結論。但有一個將軍嚴肅地補充道:"也許你是從猿猴進化來的,我也可能是從猿猴進化來的,但李將軍,他不可能是從猿猴進化來的!"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羅伯特·李將軍和朗斯特里特

​朗斯特里特曾說,李將軍身上有兩大秘密:一是強大的感召力,二是極強的決斷力。這個概括非常精準,相比於一個優秀將領的其他品質,李將軍的這兩大特質才是其成為北美第一名將的秘密所在,至於戰術層面——他推崇進攻,這和其他西方名將並無二致。

在葛底斯堡戰役的關鍵時刻,朗斯特里特意識到,正面進攻就是送死,迂迴或防禦尚有一搏,當時很多部下也建議朗斯特里特去和李將軍說說,請求他改變戰術,朗斯特里特說了,但在李將軍的氣場下,將軍們就像中了魔一樣,紛紛收回了自己的意見,哪怕明知李將軍錯了,也沒人反對——不是不敢,而是相信:只要李將軍說進攻,就一定能攻下來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葛底斯堡之所以成為南北戰爭的轉折點,是因為雙方在此不計代價地投入兵力,直到一方元氣大傷,再無反擊之力

​於是,1863年7月3日午後,那場最終決定了美國國運的決死進攻發生了——李將軍麾下精銳的北弗吉尼亞軍團一萬五千人,向對面北方波托馬克軍團駐守的短短三十米寬的石牆發起正面衝鋒,由於擔負主攻的師長名叫喬治·皮克特,所以後世又將這場著名的衝鋒叫做"皮克特衝鋒"

皮克特率領著主攻部隊,堅定地執行著他們無比愛戴的李將軍的命令,邁著整齊的步伐穿越1.6公里長的開闊地,向敵人重兵防守的陣地進發,陣地的中央,就是他們望眼欲穿的目標——那段三十米寬的石牆。

一萬五千人的弗吉尼亞精銳,在李將軍的注視下,一定能夠拿下!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李將軍之注視——邦聯軍士兵的興奮劑

前800米,隊列整齊,軍號嘹亮。44歲的理查德·加內特准將備受病痛折磨,無法走路,但仍執意參加衝鋒,因為這事關榮譽,他選擇騎馬——儘管皮克特已經下令所有人不得騎馬(騎馬的人會成為活靶子,特別是軍官)。好在此時,只有零星的炮彈落在隊列前方。

隊列剛邁進後半個800米,北軍的野戰炮突然火力全開,先是射程最遠的榴霰彈,在人群頭頂炸開,隊列開始騷亂,但軍官們尚能穩住陣腳,因為他們堅持走在士兵的前面。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葛底斯堡戰役第三天,北弗吉尼亞軍團對北軍防線發起線列式衝擊​

進入600米,榴彈開始在人群中炸開,實心彈開始將士兵成排地擊倒,大批軍官橫屍當場,隊列裡的老兵開始收攏被打散的士兵,艱難地維持著部隊的建制。

進入400米,成片的霰彈撲面而來,人群開始爆發慘叫。46歲的阿米斯蒂德准將,皮克特手下的旅長,開始四處張望,他在尋找自己的好友加內特,那個騎在馬上的加內特。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約翰·雷諾茲少將是聯邦軍在葛底斯堡戰役首日的指揮官,因騎在馬上指揮作戰,過於突顯,因而遭敵狙殺

​上帝保佑,加內特還活著。他率領自己的旅抵達了一片窪地,在那裡獲得了暫時的掩蔽,此時他們正在重新整隊,準備向阻擋在隊列前方的一道圍欄發起衝擊。

那道圍欄橫貫整個戰場,擋在皮克特師的面前,官兵們必須冒著炮火將其拆除,才能繼續前進,但在此時,敵人的步槍開火了。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無遮無攔的開闊地上,防禦一方使出排槍齊射,這是進攻一方的噩夢

​上千發.58口徑鉛彈橫掃而來,每個彈丸的重量都超過10枚5.56毫米北約制式步槍彈的重量。弗吉尼亞軍團的建制被徹底打散了,士兵們開始自發地開槍還擊,但阿米斯蒂德知道,呆在原地與敵對射無異於自殺,部隊必須繼續前進,直至突破石牆。

他們最終做到了,沒有一個弗吉尼亞人後退,但只有不到一半人活著衝過了那道石牆,而石牆後面嚴陣以待的,是整個波托馬克軍團!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弗吉尼亞軍團頂著彈雨,終於攻抵石牆,卻與石牆另一頭嚴陣以待的波托馬克軍團迎頭相遇

​肉搏戰中,阿米斯蒂德被對方的騎兵擊倒,彌留之際,他看見了加內特的馬——馬背上已經空無一人。

視角轉換:戰場邊緣的故事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戰地實拍:葛底斯堡戰役戰場一隅,一名陣亡的士兵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如今此地已成為紀念地標

​​得益於19世紀後半葉已經成熟的攝影技術和戰地記者行業,南北戰爭的很多戰場細節得到了忠實記載。美國的戰時醫療檔案和陣亡軍人撫卹機制也在戰爭中後期得以建立、完善,還有大批的博物從業者在戰後自發地組織起來,收集、保存戰爭遺物,這使得南北戰爭的陣亡人數被精確到個位,今天的人們也能近距離觸摸當年的戰場。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葛底斯堡戰役中,由穀倉改造的的野戰醫院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今昔對比

葛底斯堡戰役的舊戰場,被建成了國家公墓,林肯總統在此發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短短兩分鐘的演講甚至沒有來得及被聽清就結束了,但卻為後世留下了著名的聯邦理想:民有(of the people)、民治(by the people)、民享(for the people)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葛底斯堡戰役舊址,已建成國家公墓,用以緬懷陣亡將士​

也許是天意,1863年7月4日這一天,由米德將軍指揮的葛底斯堡戰役和由格蘭特將軍指揮的維克斯堡戰役在東西兩線分別取得了勝利,前者被認為是南北戰爭的轉折點,讓李將軍的弗吉尼亞軍團墜入頹勢;後者則是將南方邦聯攔腰斬斷的關鍵一戰,格蘭特憑藉此戰的勝利,攢下了日後接棒總司令的重要履歷。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北方的常勝將軍,後來的聯邦軍總司令

這一天,恰好是美國的獨立日。

在獨立日當天取得兩場決定性勝利,無疑是重大的成就,也是一個能狠殺南方邦聯威風的機會,但聯邦軍卻做出一個奇怪的決定:前線部隊不得鳴炮慶祝,儘快將南方戰俘遣散回家,不得對其進行侮辱。

要知道,此時北方取得的只是暫時的優勢,並不是最終的勝利,北方首都華盛頓與南方首府里士滿之間短短170公里的距離上仍然戰雲密佈,邦聯軍仍有威脅華盛頓的可能(葛底斯堡之戰一年後,李將軍所部果然再次北上,直抵華盛頓城下),按照交戰雙方一貫的作風,一切打擊對方士氣的手段都要用到極致——破壞設施、焚燬物資、劫掠支持對方的老百姓,在北方人眼中,南方人是叛國者;在南方人眼中,北方人是侵略者,戰爭的仇恨已經蔓延到所有領域——為何在1863年7月4日這一天,佔盡優勢的北方人放過了進一步打擊南方士氣的機會?

到這裡,我們終於要揭開本文開頭拋出的那個問題了:南北戰爭打得如此慘烈,真的只是為了解放黑奴嗎?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解放黑奴是南北戰爭的主題之一,但絕非核心主題

​無可避免的戰爭

這樣就結束了這場偉大的美國內戰。這場戰爭,總體而言,是截至當時,人類歷史所記載的大規模衝突中,最為高貴和最無可避免的戰爭。——溫斯頓·丘吉爾,《英語國家史》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評價最高的戰爭之一

​南北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罕有的特例,幾乎所有關於它的評價都是正面的,勝敗雙方都被奉為英雄,而戰爭中的陰暗面——對黑人的壓榨、對家園的踐踏、對俘虜的虐殺(很少,但是有)以及對平民的傷害卻在主題光環的照耀下被人們理解、包容,乃至原諒。

如果單就戰爭的起因來看,南北戰爭的格局撐不起如此宏大的讚美。

戰爭的直接起因是定關稅,核心矛盾是爭州權,打的旗號是奴隸制,為了這三樣東西,戰爭完全可以打成另一番模樣,最後勝利一方定規矩,失敗一方簽字畫押:北方勝了,美國統一;南方勝了,美國分裂,一場普通的內戰而已,沒什麼特殊。

而這場戰爭之所以沒有淪為普通的內戰,並得以昇華成偉大的史詩,是因為人的光輝。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交戰雙方的將士都被奉為英雄,為後人紀念,這是戰爭史上少有的

​美國獨立之初,只有十三個州,可以看作是美國的十三個創始股東。"五月花"號帶來的自治基因對這十三個創始人州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它們基於平等、自由的契約精神結合成一個聯邦。

從那一刻起,美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一個州際聯盟。當時的"美利堅合眾國",在英語裡是作為複數名詞出現的,提到美國,一度都是"the United States are"而不是"the United States is"。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嚴格來說,美國是州的集合體,各州對聯邦框架的認同是國家得以統一的保證

在美國的南方,經濟的支柱是種植業,依賴出口獲利,因而主張低關稅,這與以工業為主,主張高關稅保護的北方形成了尖銳對立。矛盾激化到最後,南方各州提出脫離聯邦,分家單過,而北方,無權反對——"別管我們,憲法沒有賦予你們干涉我們的權利,我們本來就可以隨時退出",這就是當時南方的呼聲。

而北方的有識之士雖然不願看到國家分裂,但他們心裡清楚——按照美國憲法的精神,他們的確無權阻止南方退出契約,脫離聯邦。

時任美國總統詹姆斯·布坎南無奈地感嘆:"最高政府無權干預,國家無權挽救自己的命運。"

怎麼樣?美國人的思維,不好理解吧?

事實上很好理解。

在當時的美國人心中,美國,不止是合眾國這個集體,更是關於美國的一系列建國精神,是獨立、自由、平等的原則

。如果為了維護國土的完整,就要破壞國父一輩留下的建國原則,那麼這個完整,寧可不要。

很高貴的境界,對吧?但高貴是有代價的——一旦國家分裂,美國(北方聯邦)會分分鐘變成一個二流國家,而南方邦聯,日後就是北美的巴西。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當聯邦政府的權力與州權之間失去平衡,戰爭也就成為了一個選項

​原則要堅守,眼前虧也不能吃,這就考驗美國政治家們的智慧了。美國很幸運,繼只能抱著原則坐唱愁城的布坎南之後,它終於迎來了力挽狂瀾的林肯。

林肯是一個很有政治智慧的總統,為人親和,雖然他代表的是北方的利益,但對南方採取懷柔政策,特別是在涉及南方奴隸制的問題上,林肯一向非常謹慎。

林肯的高明在於,他永遠能夠洞悉民意,總能爭取到最多人的支持——形勢需要他廢奴,他就廢奴;形勢需要他妥協,他就妥協;形勢需要他變通,他就變通,但有一件事除外——南方要獨立,這不行。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亞伯拉罕·林肯的出現,最終拯救了聯邦

​林肯,一個高明的政客,一個不堅定的廢奴主義者,一個堅定的聯邦主義者

任何事都能讓步,但聯邦的完整,不能讓步。

但林肯很聰明,他沒有明著說"去你的憲法,你們要走就是不行",那樣他執政的合法性就要存疑了(事實上南方已經選出了自己的總統傑弗遜·戴維斯,他們本來也不承認林肯),於是他基於憲法,稍加變通,給出了一個非常精妙的解釋,駁斥南方脫離聯邦的合法性。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戴維斯總統,是南方邦聯自己選出的總統,並不為北方聯邦所承認

​大體意思是這樣的:如果只是最初13個州,誰想分家單過,沒毛病,你們當然有這個權利,當初建國的時候就是這麼約定的。但如今情況不同了,我們跟墨西哥也搶了地盤了,跟印第安人也搶了地盤了,跟法國人也買了路易斯安那了,你們後來成立的那些州,是美國人民用鮮血、用汗水、用金錢換來的,你們也跟著湊熱鬧,要分家,你們沒這個權利!

更進一步,當憲法在各殖民地一致通過,而且又增加了修訂案之後,無論從法理上還是道義上,即使是原來的創始人州,也不再享有脫離權,因為你們家產的成分,早就不是當初建國時候的狀態了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相對於北方,南方的體量太小了,一旦開戰,只能靠戰術上的優勢彌補實力上的不足

​聽了這話,其實南方已經動搖了,如果此時北方能對廢奴問題冷處理,可能真就把南方穩住了,但可惜的是,總有那麼幾個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秀優越的傢伙,狂噴南方奴隸制不說,還跑到人家地盤上殺了人(奴隸主),私自"解放"了人家的奴隸。

這南方就不幹了,既然你北方說家產不可分割,那為什麼到了我這標準又變了?奴隸也是我花錢買來的呀。

於是一個又一個州宣佈退出聯邦,戰爭終於不可避免。

林肯說:“那就打吧。”

弗吉尼亞:為美國而戰

儘管我有對於聯邦的忠誠以及作為一個美國公民的報國之意,但還是不能與我的親朋、我的子女、我的家鄉為敵。因此,我辭去了軍隊的職務……——羅伯特·愛德華·李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羅伯特·E·李,一位極富人格魅力的將領

​這時,另一個光輝的人物登場了,他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羅伯特·李將軍。

李曾是美墨戰爭中美軍總指揮溫菲爾德·斯科特將軍的參謀長,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品行出眾,而且儀表堂堂,在美軍中深孚眾望。內戰開打之前,林肯瞄準的第一個聯邦軍總司令人選就是李。

而李的態度呢?初一看,大概率他會同意,因為他也反對奴隸制,堅決支持聯邦統一,反對南方鬧獨立。

但眾所周知,最後他卻當了南方邦聯軍的總司令。

為什麼?

因為弗吉尼亞。

當林肯找到李的時候,李說,我非常感謝你的信任,也非常支持你維護聯邦完整的事業,但是,我要等——我要等我家鄉弗吉尼亞的態度,我不能與我的家鄉父老為敵,更不能帶領軍隊侵略我的家鄉。

林肯一聽就知道,結局已定。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美國國父華盛頓、《獨立宣言》起草者傑斐遜都是弗吉尼亞人,當時一度有“弗吉尼亞”王朝的說法

​弗吉尼亞,是美國最具人文情懷的一個州,美國的前五任總統中有四個是弗吉尼亞人,可以說弗吉尼亞為美國的創建做出了最大的貢獻,弗吉尼亞最愛美國。

但是,當美國宣佈要用武力維護統一,用暴力把要求獨立的南方各州拉回來時,弗吉尼亞不幹了。

弗吉尼亞的態度很明確,我們愛美國,我們反對南方獨立,但如果你北方要用武力剝奪它們脫離美國的權利,那對不起,我們不同意,因為這是我們的先輩華盛頓、傑斐遜一代為之奮鬥和獻身的至高無上的原則,不容踐踏

除了深厚的人文情懷,弗吉尼亞還有濃烈的尚武精神,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是與西點軍校齊名的軍事學府。因此,當弗吉尼亞說他們堅定支持誰的時候,它不會只是說說而已,它會亮出鋒利的寶劍。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弗吉尼亞州是美國的人文擔當,同時也是美國的精武模範州

​北弗吉尼亞軍團,羅伯特·李麾下的精銳部隊,四年內戰中北方軍隊最兇惡的敵人,全部由來自弗吉尼亞州的志願兵組成,他們在南北戰爭中的壯舉是對伏爾泰那句名言的最高詮釋——我反對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對不起了,兄弟,我必須向你宣戰

我討厭"使命"之類的說法。如果非得在背叛國家和背叛朋友之間做出選擇的話,我希望自己有勇氣選擇背叛國家。——E·M·福斯特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留下了太多的英雄悲歌

​有人說,南北戰爭從第一炮起,就註定是一場兄弟相殘的悲劇。

交戰雙方的將領很多都是西點軍校的同學,又曾在美墨戰爭中並肩作戰,生死與共,袍澤情深。但當各自的家鄉召喚的時候,他們又不得不在祖國的土地上拔劍相向,打了一場美國曆史上最慘激烈的戰爭。

參加"皮克特衝鋒"的阿米斯蒂德和加內特固然是一對好友,但你還要知道的是,當阿米斯蒂德倒在石牆另一側時,他最掛念的是自己在敵人陣營中的老友——溫菲爾德·漢考克少將,後者正是指揮部隊阻擊自己的敵將。

而當阿米斯蒂德從那個擊倒自己的北軍騎兵口中得知漢考克已經中彈,生死不明時,他含著悲痛的淚水,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將領之間的惺惺相惜固然令人動容,但同樣的故事,在兩軍士兵之間也在上演,這就不得不提到美國的志願兵制度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中,雙方的軍官和士兵多是響應號召的志願兵,而南方各州因為尚武傳統更加濃厚,因而兵員素質更優

​在南北戰爭爆發之初,後來的北方聯邦軍總司令格蘭特中將,還只是一個退役上尉,因為軍銜是授予軍官的終身榮譽,所以鄉親們一直稱呼他格蘭特上尉。

三年後,他升任中將,執掌整個北方軍,最終擊敗了自己昔日的偶像——羅伯特·李將軍。

在格蘭特的回憶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是1861年3月初的一天,他在家鄉伊利諾伊州加里納徵兵會場的經歷:

"伊利諾伊州分到六個團的名額,所以加里納只需招一個連。一個連很快招齊了,軍官和士官也在休會前選了出來。投票之前,我拒絕了上尉連長之職,但明確表示願為連隊盡我所能,如果打仗,定與他們並肩作戰。"

從中我驚奇地發現,部隊的建制是按照家鄉劃分的,軍官和士官是現場開會選出來的,想必是當地德高望重之人,至少也是精明強幹的積極分子。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國家有難,大家按照自己的意願踴躍參軍,你的連隊以你所在的縣名字命名,你隸屬軍團的番號就是你自己的州名,你身邊的戰友是你從小玩到大的朋友,甚至親兄弟。

當這樣一支軍隊遇到敵人,親眼目睹自己的朋友、親人被殺,它將激發出何等的勇氣與憤怒,可想而知。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由同鄉、同學、朋友、親人組成的軍隊,在戰場上有著極強的凝聚力,當然,也會因同伴的倒下而怒火爆燃

​與此同時,你要知道,對面南(北)方的軍隊,也是以同樣的方式組織起來的。

當這樣的兩支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只要一方有一個人倒下,其他人的怒火都將被點燃。

格蘭特在回憶錄中提到,大家參軍的熱情實在太高,6個團的名額被瞬間擠爆,州議會只好授權州長擴招,直到招滿了16個團為止。

其實,在南北戰爭中,像格蘭特這種有職業軍人背景的軍官佔比並不大,內戰爆發前,美國常備軍不過幾萬人,但四年內戰下來,南北雙方徵召的志願軍總數卻超過了300萬

從某種意義上看,南北雙方的總司令羅伯特·李和尤利西斯·格蘭特,又何嘗不是響應家鄉號召,為自己心中的立場而戰的志願軍呢?

當一個人為自己而戰時,他是最主動的;當一個人為親人而戰時,他是最英勇的。

南北戰爭,在交戰雙方官兵的心中,就是這樣一場為自己、為親人、為權利和捍衛權利的權力而打的戰爭,所以他們拼盡了全力,卻在勝負已定之後,握手言和,在焦土之上,按照當初為之奮戰的理想,重建了一個富強統一的國家。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美利堅鎮國之戰

​尾聲

1865年4月9日,羅伯特·E·李將軍率領南方主力軍團向北方投降。午後時分,北方軍總司令格蘭特在阿波馬托克斯縣一個名叫麥克萊恩的當地居民家中與李將軍會晤。格蘭特比李年輕16歲,在美墨戰爭時期就非常崇拜李,當日一見,更是難掩崇敬之情,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當時身穿粗糙的野戰軍裝,士兵制服上佩戴中將肩章,與這位衣飾豪華、身高六英尺、完美無缺的男人站在一起,別人見到,一定覺得我奇怪透頂。"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格蘭特將軍和李將軍舉行會晤,商討停戰和邦聯軍投降事宜

一個半月後,由柯比·史密斯將軍率領的最後一支南方軍隊放下武器,向聯邦軍投降,後人評價說,

如果不是李將軍巨大的威望,和平不可能這麼快到來。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羅伯特·李憑藉個人威望,加速了內戰結束的進程

戰後,羅伯特·李擔任了華盛頓大學的校長,此後終身致力於美國的教育事業,今天的華盛頓大學全名叫華盛頓·李大學

二戰中,美國一款著名的中型坦克——M3出口英國,英軍士兵親切地稱之為李/格蘭特坦克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M3“李將軍”坦克,採用另一形制炮塔的為M3“格蘭特”坦克

​1865年4月14日晚,就在李將軍投降後的第五天,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遇刺。一個名叫約翰·布斯的演員,趁總統保鏢離開之際溜進包廂,用一支手槍擊中了林肯的後腦,一天後,經搶救無效,這位拯救了聯邦的總統與世長辭。而林肯的繼任者,前任美國副總統約翰遜,完全不像林肯那樣寬容,他一上任,立即對南方採取了強硬政策。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林肯遇刺

​1922年,林肯紀念堂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落成,該紀念堂與美國國會和華盛頓紀念碑連成一線,成為華盛頓的地標性建築。

1941年,美國在正式參加二戰之前,完成了歷時14年之久的拉什莫爾山雕塑,林肯的巨幅頭像與其他三位總統——華盛頓、傑斐遜和老羅斯福一起,被永久雕刻在總統山上,供後人紀念。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拉什莫爾總統山

​內戰結束四年後,U·S·格蘭特憑藉超高的民望當選總統,並連任兩屆。他是美國第一位從西點畢業的總統,也是第一位訪問亞非兩洲的卸任總統。訪問中國時,格蘭特與李鴻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李鴻章也曾在訪美期間,到格蘭特墓前深情憑弔。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格蘭特卸任總統後到訪中國,並與李鴻章結成好友

​格蘭特的騎術非常精湛,南北戰爭期間,他提拔重用的兩員愛將——謝爾曼和謝里登,也都是一流騎手,其中謝里登更是聯邦軍中最出色的騎兵指揮官。二戰中美軍裝備數量最大的M4系列中型坦克,就是以"謝爾曼"來命名的;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軍裝備了一款以重火力、高機動著稱的輕型坦克——M551,被稱作"謝里登"式。

血性的噴發,聯邦的涅槃:深度解剖美國的鎮國之戰——南北戰爭

大名鼎鼎的“謝爾曼”坦克,此為M4A3E8型,即電影《狂怒》中主角駕駛的型號

​格蘭特還與馬克·吐溫是好朋友。去世前四天,格蘭特寫完了回憶錄,後來在馬克·吐溫的幫助下得以出版,這不僅還清了格蘭特生前的債務,還為其遺孀留下了45萬美元的稿酬。

該書名為《美國內戰回憶錄》,被認為是迄今為止,關於南北戰爭最權威的著作,也是本文的參考文獻之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