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興隆——我的家

牟洪棟老人是土生土長的興隆人。“興隆發生的每一次變化,我都是見證了的。”

老人今年74歲,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他說,自己每天早晨6點就起床,然後沿著綠道散散步,要走大約1個小時。每天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過著恬靜的生活,身體就自然好了。


天府興隆——我的家

(每天散步,鍛鍊,是老人的必修課)


牟洪棟年輕時做過生意,後回興隆鎮瓦窯村當過生產隊長。如今,他享受著天倫之樂。

興隆,又名藍家店。地處龍泉山脈中段的西側,天府新區核心區域。清末民初屬華陽縣第七區。1950年屬華陽縣第六區。1958年,成立興隆人民公社。2015年,天府新區12個鎮(含興隆鎮)經成都市政府批准增掛街道辦事處牌子。

興隆的綠地覆蓋率為35%,距成都市中心20公里、雙流國際機場18公里、成都火車南站8公里、成雅高速公路4公里,東山快速通道橫穿境內。

天府興隆——我的家

(牟洪棟老人說:這裡之前是一片荒地,如今是高樓林立)

牟洪棟老人說,以前,我們這裡很窮,生活的確很辛苦,再熱再冷,都要去莊稼地裡幹活兒,不然,就沒有吃的呀,能在磚廠上班都感覺“洋盤”。道路又不通,當時這裡只有一條東山大道,即使到華陽鎮,也只有靠走路,來回至少要花5個多小時。

“變化太大了,這裡有興隆湖、科學城、鹿溪智谷,家門口就可以就業創業!交通太方便了,有天府大道、梓州大道,很多條道路;每戶人家都小轎車。我家就有3輛小轎車,一輛麵包車,我還有一輛電瓶車。”老人掰著手指頭數著,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天府興隆——我的家

(老人聚在一起喝茶,愜意的生活 呂謠 攝)

牟洪棟老人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和老人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他說:興隆的變化不是一般的變化,而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天府興隆——我的家

(興隆湖畔)

有時候,牟洪棟老人也會約上朋友去興隆湖轉轉。看著這裡的環湖綠道。湖岸蘆葦翩翩,湖面波光粼粼,時不時有水鳥滑過……

天府興隆——我的家

(在興隆湖,可以看到綠水藍天)

“之前,興隆湖所在的位置本身地勢比較低窪,一到汛期就是水氹氹。莊稼沒好收成,還給這裡的居民生產生活造成很多不利和不便。我認識幾個熟人,就住這裡,當時,這裡離場鎮有些遠,都是泥巴路,他們多辛苦,擔一擔糧食到場鎮,那還是要歇幾歇才行。”說到過去,老人的眉頭緊皺,連連擺手,彷彿要把那些艱辛都統統都拋掉。

“現在就不一樣了,你看,我都曉得這裡是啥子網紅打卡的地方,全國很多的很多人,都到這裡來看興隆湖、你看看,風景多好。”聊到現在的境況。老人一下子興奮起來。

其實,在興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動也豐富多彩,人們的思想覺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天府興隆——我的家

(興隆第一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天府興隆 圖)

今年69歲的馮正昌是2018年度“新區好人”,和牟洪棟老人算是鄰居,兩人經常碰到一起。

天府興隆——我的家

(牟洪棟和馮正昌一起談天說地)


在興隆街道,口口相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馮正昌四代同堂,一家人和睦相處,鄰里團結。2018年,90多歲的母親摔倒,臥病在床,至今也未能痊癒。馮正昌每天給母親做飯、餵飯、擦拭身體,給予母親細心呵護的照顧,這種好的家風影響著馮正昌的兒子、媳婦及孫子……”

說起生活的變化。馮正昌很感慨,他說:以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安逸,平時喝茶聊天,偶爾打點短工,補貼家用。

天府興隆——我的家

(閒暇之餘,馮正昌也會和街坊聚在 一起喝茶天府興隆 圖)

興隆,曾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這裡已經發生、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我們社會發展進程的一個縮影。相信,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如今,這裡環境也好了,交通也很便利,國家和政府還在努力打造我們這裡,這些都是好事,這是對我們子子孫孫都有利的事。興隆是我們的家,要好好愛惜。”牟洪棟和馮正昌都這樣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