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偉大的街道,應該“作為城市的亮點與驕傲”,應當“能促進人們的交誼與互動”,應當“保障公共空間的舒適和安全”,應該“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 《偉大的街道》

ONE 街道是什麼?

街道指在城市範圍內,全路或大部分地段兩側建有各式建築物,設有人行道和各種市政公用設施的道路,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產品,是城市居民關係最為密切的公共活動場所,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空間載體。

近日,成都發布了《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公示版)》(以下簡稱《導則》)。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儘管過去成都已圍繞濱水街道、特色街道等開展以街道一體化的設計探索,但要把經驗變為規則,甚至上升到城市戰略、專門研究發佈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的導則,在大多城市並不常見。

隨著《導則》正式公示

我們將關注

未來成都究竟需要

什麼樣的街道?

和過去相比,新的規劃

為什麼會讓成都更宜居?

TWO 為什麼成都這麼關心街道?

成都有史記載的最古老的

一條街道要追溯到古蜀時期

《蜀都記》說

“成都之南街名赤裡。”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成都的街道見證了

一個又一個故事

蘊藏古蜀之韻

比如雋永的愛情故事——“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琴臺路上文君當壚賣酒,淡妝素抹,不卑不亢。而為了愛情永駐,司馬相如亦不撫琴,與酒店的夥計一樣身著短腳褲,提壺洗碗幹雜活,談笑風生。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文君當壚、相如滌器與琴臺路

更多的則是成都人或大或小的日常故事——蜀王府前衛隊在前衛街上巡邏,兵丁在騾馬市街挑選馬匹,漿洗街邊工人們在漿洗皮革,有人還在尋找柿子巷裡的那顆柿子樹,暑襪街上叫賣襪子的聲音彷彿還能聽到。

如今,成都的街道

依舊多姿多彩

先不說春熙路、寬窄巷子

錦裡古街這些傳統街巷

一批新的網紅打卡地也逐漸出現

鏜鈀街遍佈極具民國風情的海派建築,而推開某處院門、走過某個街角,便會看到地道美味的麵館、精緻的日料店、復古的咖啡館、清新文藝的書店或者熱熱鬧鬧打麻將的場面,各種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煙火氣和文藝範兒並存。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香香巷,巷如其名,彙集了各路美食,絕對的香氣四溢。品嚐完美食還可以在天府古戲院觀看川劇演出,帶來味覺和精神的雙重享受。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鏜鈀街

豐厚的歷史底蘊,安逸日常生活方式,也衍生出獨具成都地域特色的休閒生活文化。街道空間是市井文化的繁榮之地,是承載天府文化的重要場所,展示著成都獨特的風土人情。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鶴鳴茶館喝茶聊天的成都人

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時代背景下,成都正處於城市空間結構轉型和軌道加速成網的階段。對於成都而言,打造街道一體化有一個簡單直接的原因——城市軌交處加速成網階段,未來街道的主力可能由“車”變“人”。

《導則》恰好用數據印證了成都人出行理念都變化:根據成都市綜合交通調查,全市非通勤出行比例高達56%,居民出行比例中慢行比例達47.5%。

條件得天獨厚

從自然條件來看,地形平坦、熱愛陽光等自然特徵,讓成都人一直就有安逸閒適的生活態度和熱愛閒逛的出行習慣。從城市發展來看,成都在通過推動城市空間結構轉型和軌道加速成網,主力交通出行方式由機動車交通向綠色交通轉變。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然而,人們愛走,但城市仍“以車為本”,有限的道路空間資源過多地分配給了機動車交通;而在現有的道路中,慢行安全、形態風貌、人文特色、景觀綠化、街道方面都還存在嚴重問題。

例如,城市沒有將街道空間與兩側的建築風貌等進行考慮,造成了街道空間尺寸不宜人、沿街風貌不協調。

此次發佈的《導則》:

明確適用於成都市包含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和街巷在內的城市街道。它首先將街道按人們的生活場景和城市需求,分成生活、商業、產業等六大類。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而上述街道的實現,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通過街道的一體化打造,反過來推動人們交通出行方式的轉變,使街道成為承載市民出行的重要公共空間。成都正在打造的天府綠道,或成為承載公園城市美麗宜居生活場景的重要載體。

THREE 機動車道“被開刀”

街道變化會體現

在哪些方面呢?

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是

街道寬度

因為其寬窄決定了車和人的優先等級,進而影響到人們,是否願意在街道上停留。從而潛移默化改變其交通出行方式。

宋代以後,成都的市井商業繁榮,根據記載,當時少城街巷的寬度約為10米。而到新中國成立後,城市開始轉向車通行為主,1990年代,主幹路如一環路的寬度約為40米,到2000年以來,新區主幹路如天府大道的寬度甚至達到80米。

《導則》對街道的第一個要求,就談到了:

要打造慢行優先的安全街道,“因為只有交通安全了,才有行人願意停留在街道空間”

其中,成都一改車道越來越寬的情況,提出通勤功能的新建街道非機動車道不宜小於3.5米,其他街道非機動車道不小於2.5米。而在生活型、商業型街道,機動車車道寬度在設計時,可由3.5米縮窄至3米。

隨之提升的則是人行空間的體驗感。可以注意到,界面優美、低碳健康也和慢行優先一同被列入道成都街道的規劃共性中來。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比如,在分配道路空間,應優先保障綠色交通空間和設施,其中步行排在首位,其次是非機動車、公共交通。在獨立型綠道中,步行、騎行可分開設置,寬度不宜少於2.5米、1.5米。

此外,公交停靠站距車站出入口不宜小於15米且不大於100米,同時軌道交通站點出入口周邊一個街區內的道路,不應設置路內機動車停車位。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又比如,生活型和商業型街道的過街設施間距不宜大於250米,且以平面過街為主,減小道路轉彎半徑,讓過街路線更短。

顯然,“被開刀”的城市機動車道有著改變城市交通佈局的意味,也可以說是寄託了成都在城市建設上“以人為本”和綠色宜居的兩大發展方向。

FOUR“他山之石”“因地制宜”

在成都的街道一體化方案中,你也能看到其他城市的影子。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東京銀座在《導則》關於打造“多元複合的活力街區”的部分就被點名,“要借鑑該地區的做法,對有條件路段允許通過分時管理措施,提高道路的使用彈性。”

成都的做法是,在人流量較大時段進行機動車分時段限行,在人流量較小時允許設施臨時共享停車位。目前,紗帽街段已經通過採用機動車限時通行,緩解行人與機動車交通的衝突。

另一個“他山之石”是TOD,即一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將公共交通結合物業進行開發的模式。在日本東京JR澀谷TOD街區改造設計中,就聯通車站、地面、連廊、空中走廊及“城市核”建築,構造地上地下連貫的步行空間。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據不完全統計,《導則》中就出現了十次以上的TOD。其中結合日本經驗,成都在解決安全過街問題時,就採用了設置地上二層連廊和地下過街通道,並提出要與站點出入口及通道一體規劃、與客流需求分佈相吻合,聯繫站點周邊大型客流集散與換乘點等,構建地上地下一體化步行系統網絡,方便站點間換乘、交通接駁。

當然,成都也有一些因地制宜的特色和方法,比如結合城市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鮮明的人文街道。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而結合國際智慧城市的建設經驗,成都還提出要打造集約高效的智慧街道,例如採用“多杆合一”的方式,將交通標誌杆、信號燈杆、公交站牌等小型公共設施統一設置於綜合設施帶內。同時, 增加智能環保設施、智能照明、智能座椅等,增加街道管理的智慧化。

FIVE 六類街道,六面城市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瀟:“一體化設計意味著要統籌完整街道空間及交通、功能、文化、形態和設施等方面。”

但對城市的不同區域而言,街道的面貌和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整齊劃一。按照交通屬性和功能屬性,成都把街道分成了6種不同的類型。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生活型街道是指通過為居民創造生活娛樂、休閒交流的公共空間,塑造溫馨舒適的場景。《導則》明確,寧靜安全的街道環境是重點,包括要有合理的機動車管理、安全的過街設計、便捷的非機動車出行以及寬敞舒適的步行空間。

例如,這類街區的機動車車速宜限制40公里/小時以內,過街設施間距不宜大於250米。而步行道路則應得到保障,寬度宜大於4米,獨立非機動車道的寬度也不宜小於2.5米。

商業型、交通型、產業型步行空間則應分別滿足多樣化消費、休閒和體驗需求,保障慢行安全和機動車高效通行,以及保障物流運輸車輛的通行。

商業中心步行街、濱水步行街和街巷等特定類型街道,則要以人性化的街道環境設計,突出不同的街道場景。

上述六類街道,也反映了成都的形象是多元的。作為城市的重要窗口,街道的作用不僅是像景區一樣,擔負著遊客感知城市的名片,更為重要的是,它也因要滿足生活在城市裡的不同人群提出的多樣需求,而有著多樣面孔的地方。

成都未來的Gai這樣建!

你理想中的城市街道

是什麼樣的?

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載體

街道擔負著交通、休閒、

生態、商業、文化等功能

帶著人們對整座城市的想象

造就出屬於這座城市的專屬名片

來源:紅星新聞、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