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前 言

战争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人类的进步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历史。人类面对对世纪的展望是:和平与发展。

但是,无论和平的愿望是多么的美好,发展的愿望是多么的深切,战争却每一天都仍在地球上发生。

如果在某一个历史时刻,一个国家为珍惜、维护自己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人民的和平生活,而穷尽一切政治、外交手段仍不能避免战争时,那战争就会成为这个国家惟一的选择,而选择战争意味着一个历史性的提问必须出现:是否能赢得战争?

能不能打赢?怎样才能打赢?这是一个从来都古老而每一次又超前的问题。

距今1350多年前的白江口大海战,是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8月27日至28日,在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场改变整个东北亚局势,乃至影响整个世界局势的大海战——白江口之战。此战是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最终以日本的全军覆没告终。

卷一:大唐王朝与半岛各国的恩怨

公元前1世纪起,朝鲜半岛上陆续兴起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呈三国鼎立之势,史称“朝鲜三国”。三国自建立以来相互攻伐,混战不断。

而倭国(倭国从701年将国号从倭国改为日本,即今天的日本)觊觎朝鲜半岛的野心由来已久。由于倭国所处海岛,厌烦了无休止的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千年来梦想着抢占朝鲜半岛,踏足富饶广袤的东亚大陆,拓展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间。据《宋书》记载,公元478年,倭国大王武野心勃勃,上书请求南朝刘宋,加授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等七国的军事权柄,实现“小霸”朝鲜半岛的野心。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以对付百济和倭国(即今天的日本)。然而到了7世纪中期,新罗已经全面倒向唐朝;而百济则北连高句丽、南结日本,两大阵营的决战一触即发。

当时的半岛“三国”中高句丽名声最大,军力最强,对于中原地区也是很不安分,隋炀帝就曾征讨过高句丽。但是后来中原地区唐建隋灭,而且在高句丽内部也发生政变,当时高句丽国的铁腕军事独裁者盖苏文杀大臣一百多人,并进入高句丽的王宫把高句丽王高建武给杀掉了。于是,唐王朝很多大臣劝唐太宗讨伐盖苏文并判他一个弑主之罪。唐太宗权衡再三后决定出兵征伐高句丽。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唐太宗总共攻克高句丽的玄菟、横山、盖牟(今辽宁盖平)、磨米、白崖(今辽阳东)、辽东(今辽宁辽阳)、卑沙(今辽宁复县)、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加入唐朝户籍共七万人。新城、建安、驻骅三次较大的战役,杀死高句丽兵四万多人,唐朝将士死近二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七八。但之后围攻安市(今辽宁盖平东北)不下,寒冷的冬季到来,而唐军将士大都来自关,中无法适应辽东寒冷的冬季,而唐军的后勤运输也因辽东寒冷的冬季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唐太宗被迫班师。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本准备集三十万大军,以长孙无忌为大总管,一举击灭高句丽。不料,因太宗病逝而作罢。

百济见唐太宗出兵高句丽也不过如此,因而再次联合高句丽出兵新罗。655年,再夺新罗三十余城,新岁告急。亲唐的新罗,一下成了三个邻国的嘴边肥肉。新罗王金法敏紧急遣使到唐朝求援。新仇旧怨加一起,唐王朝继位的唐高宗李治决心要彻底解决朝鲜问题。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十三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但是苏定方并没有直接救援新罗,而是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集中力量进攻高句丽的帮凶百济。唐军从城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又克真都城,击灭百济军主力,“斩首万余级,拨其城”。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苍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苏定方率唐军团团包围。

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为王,率众固守百济城。扶余义慈的嫡孙扶余文思对左右人讲:“现在国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会被王叔杀掉!”情急之下,扶余文思率左右“随城而出”,城内人见王太孙如此,也纷纷跟随,扶余泰连杀数人也无法阻止。无奈,扶余泰也出降,百济都城告陷,唐新联军灭掉百济。

灭掉百济后,唐朝大军振旅而还,留下郎将刘仁愿率领在朝鲜驻扎的薛仁贵和千多唐兵留守百济城,并派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唐高宗诏以刘仁轨代之。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刘仁轨(601年——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刘向)人,唐朝名将、宰相,汉章帝刘炟之后。少时家贫,处隋末乱世,不能安居乐业。但仁轨从小勤学苦练、武艺超群;博览群书、尤其熟读兵书战策。

卷二:战前中、倭双方的综合实力对比

据史料记载,白江口海战参战的唐军、13000人.战船170余艘。 倭军:42000人.战船1000余艘。倭军虽然在数量上多于唐军,但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制造水平远超倭国,当时的中国武器装备精良,尤其战船的制造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以大唐制造的舰船以船体巨大,性能优良而著称于世。

一、当时倭国和唐朝的造船工艺比较

倭国的造船技术: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日本战国时代的安吉船——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对于当时日本战船的形象并没有相关的图画或者文字记录,但幸运的是,我们今天却依然可以找到一个重要的参照,那就是日本后来的遣唐使船。从遣唐使船中,能够找到的历史线索并不只有这些。遣唐使船的船头,有两个意义不明的板装结构。虽然作为使船,这种结构只能作为装饰,但如果是作为战船,这一结构的意图就很容易理解,那就是充当撞角,对敌舰进行撞击。在接舷战中,其也可以用来钩住敌船,以此方便士兵登船。遣唐使船在结构和大小上,和白江口海战中的日本舰船,应该相差不大。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日本遣唐使船

从遣唐使船的绘画中,可以明显发现日本船只将调节方向的舵手,以及划船的桨夫都置于甲板上。这些人员在战争中并不负责作战,决定着船只的航行。从之后源平合战时期,日本战船依然将舵手和桨夫安置在甲板上来看,很有可能在白江口海战中,日本当时的军舰就是这样的布置。这样的布置,只能说,当时的日本人还没意识到“箭如雨下”是一种什么可怕的情景。另据史料记载,倭国船只长不过20米,宽则7米,和楼船、艨艟比起来简直就像小渔船,完全逊于大唐。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唐朝水师的舰船

杜佑,是唐朝中叶的宰相之一,距唐初不远。他所记载的海军舰船当与唐初相当,由此可见当年白江口海战时唐朝海军所装备舰船的大致情况。

据杜佑《通典兵十三水平及水战具附》记载,当时军用舰船有六种类型:五牙大舰(楼船)、艨艟、斗舰、走舸、游艇和海鹘。

1、五牙大舰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杜佑:“五牙大舰,船高5层,内装800人。高百余尺,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汁,状如城垒。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忽遇暴风,人力莫能制,此亦非便于事,然为水军不可不设,以成形势。”。

楼船乃当时海军装备中最主要的作战舰船,武器配备齐全。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2、艨艟

杜佑:“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攻。此不用大船,务于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战之船也。”

东汉刘熙《释名释船》则说:“狭而长曰艨艟,以冲突敌船也。”这表明艨艟采用封闭型结构,外配装甲(生牛皮),造型小巧灵活,速度快,当主要用于突袭、侦察、通讯联络。

3、斗舰

杜佑:“斗舰,船上设女墙,可高三尺,墙下开掣棹孔,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墙齐,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

斗舰是梯级复式结构,水兵可以梯级排列迎敌,划船者则隐蔽于船内,通过棹孔划船,是当时海军主要的作战船只。

4、走舸

杜佑:“走舸,舷上立女墙,置棹夫多,战卒少,皆选勇力精锐者,往返如飞鸥,乘人之不及,金鼓、旗帜列之于上,此战船也。”

走舸速度快,当主要用于突袭和冲击,是海上进攻的利器。

6、游艇

杜佑:“游艇,无女墙,舷上置桨床,左右随大小长短,四尺一床,计会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虞候居之,非战船也。”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这表明游艇主要用于指挥调度和军事侦察,机动性很强,造型一般不大。

6、海鹘

杜佑:“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版(板),形如鹘翅翼,以助其船,虽风涛涨天,免有倾侧。覆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战船也。”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海鹘所配备的浮板是一种特殊的平衡装置,可使舰船在遇到大风浪时保持平稳,有此装置就可大大增强舰船的抗风浪性能,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在江河或海上作战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其后的战争中,也用事实证明了唐军的“船坚炮利”,倭军的“小渔船”被唐军的“航母”们一艘艘包围、击沉,犹如一场屠杀。

二、双方的兵器对比

倭国的军工技术还非常落后。

当时倭国流行的还不是后来的日本武士刀,太刀。而是被称为中原直刀的铁刀,三国的时候,日本女王就进贡魏国2把五尺刀。现在日本和美国博物馆还有这个时期的日本中原直刀。而且那个时候,日本人还不会骑马用刀,到了平安时代后期和镰仓时代,有血槽的大太刀和弓箭才大量装备日本骑兵,使用有弧度的太刀,借助马的速度,进行骑马砍杀。

倭国虽然从汉朝学会了青铜长矛的制造,但是性能非常差,所以大家更喜欢使用薙刀。一直到织田信长时代,日本才制造出合格的长矛,也就是6.37米长长矛。以500枪兵队,就让使用短枪的斋藤军无地自容。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倭国早期弓箭也是竹弓,威力比较弱,倭国的超级大弓都是镰仓时代才出现的。但是,也有很多短弓在《信长公记》中,赤塚之战的织田、山口两军更是走到了5~6间(10米左右)的距离才开始对射。

而且倭国习惯进行平射,也就无法打击远距离目标。日本出土的马匹基本都是130厘米身高,而在南部的马匹更是只有100-120厘米身高,只适合干农活和驮运。镰仓时代以后,才出现130厘米以上身高的马匹。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而且,倭国马有一个特点是马头不是高昂着的,颈部比较平直。看起来矮胖不威武,腿部粗短,适合山地生活。倭国马速度也比较慢,以100米跑的速度,算起来也就只有40公里时速。而且日本骑兵不会进行长矛冲锋,马上冲阵,近战突击。最喜欢在阵地前对射,还有使用军刀进行小群战斗。到战国时代倭国骑兵才开始大规模使用长矛。

到了与隋唐广泛接触,日本才开始发展骑马武士,改良军马。日本盔甲最出名的大凯也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发展的,在白江口战役的时候,日本的短甲大部分都是皮甲,防护能力很差。

大唐兵器制造水平性能优良。

唐朝完全碾压日本,单说在粮食、武器的后勤补给上唐军就强于日军N个量级。一场战争比的是综合实力,当时大唐单兵装备的弩机,架在船上的床弩,绞车弩。据《通典兵二》记载,“绞车弩,中七百步(约等于 1000米),攻城垒用之。……置弩必处其高,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果,非弩不克”。据唐初名将李靖说,绞车弩是将十二石之巨弩设在绞车上而成,能同时发射七支箭。绞车弩威力大、射程远,发射的箭“所中城垒,无不摧陨,楼橹亦颠坠”。以及优秀锻造技术打造出来的甲胄,和唐军每个人都拥有的一把唐横刀。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值得一提的是,唐横刀是大唐帝国军队的制胜法宝之一,据史料记载,这种集汉族人民智慧与技艺的名刀,源自于汉代环首刀,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钢包铁工艺和分段淬火技术打造,其刀刃的锋利度和刀身的柔韧性是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工艺之精湛世所罕见,破甲不费吹灰之力。而唐横刀造价亦是十分昂贵,据说,一把上等唐横刀的造价为一名七品官员半个月的俸禄。

在大唐帝国的规制中,大将领兵最多是两万名士兵,普通将军最多是一万两千五百名士兵,而在这一万两千五百人中,必须配备一万把唐横刀,这种杀人利器也就成了唐军的标配武器,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当然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大唐帝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三、再看两国士兵的单兵素质。

倭国此时刚刚在中大兄皇子(日后的天智天皇)的领导下推行“大化改新”,刚刚迈入“律令国家”的行列,甲兵装备都还在初级阶段,军队不过是由各地豪族纠合起的乌合之众,战力如何可想而知。

而此时的大唐,刚刚经历二十余年的贞观之治,北逐突厥、西讨高昌,正是国势鼎盛,甲兵日精之际。将士除有营养充足支撑起的强健体魄外,还有长时间统一练习产生的默契配合与技巧。此时的唐军,兵将是百战之师,战船有坚甲利器,刘仁轨指挥有方,战力之强,兵锋之利,绝不是倭国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所能抵挡的。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综上所述,当时大唐的文化、科技发达,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海军装备也拥有巨大的优势,完全碾压倭国。

卷三、战前的半岛局势

百济被灭掉后,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来已经降服唐军,但他看到唐军主力回国,萌生贼心,并与一个叫道琛的和尚联手,召集人在百济之地到处散播:“大唐与新罗约誓,百济无问老少,一切杀之,然后以国付新罗”的谣言,又在周留城聚百济旧民造反。显庆六年(661年),大将鬼室福信杀了道琛,收编了他的军队,并招降了叛亡,欲立权于百济。很快形成了以福信为中心的复国力量。“南方诸城,一时总叛,并属福信。”九月,鬼室福信遣使向传统盟友倭国求援,并请求将在倭国做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迎回国内。

面对百济复国的求救,倭人看到有便宜可占也就脑子发热,想都没想就一拍屁股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派兵护送扶余丰回百济,准备帮百济“复国”,扩展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当时拍板定下主意的倭王是齐明“天皇”,还是个女人。不久,这个女王就死掉了,其子继位,号为天智“天皇”。他也迫不急待,快马加鞭把扶余丰送回周留城。

天智“天皇决定出兵帮助百济“复国”。不久百济旧民也纷纷据城造反,支持扶余丰。众军相聚,反而把唐军刘仁愿留守的军队团团包围于百济城。唐朝派兵前往救援,但是,援军统帅熊津(今韩国公州)都督王文度渡海时意外死亡,唐军一时群龙无首。国难思忠良,唐高宗这才想起正受上司排挤打击的刘仁轨,急忙诏令他为检校带方州刺史、水师统帅,统领王文度部众。仁轨将兵严整,转斗陷阵,所向无敌,从近道征发新罗(位朝鲜半岛东南部)兵以救援刘仁愿。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倭国也以倭王亲征的形式,向百济发兵数万,鬼室福信等前来将他们迎入周留城,拥立王子扶余丰即王位。龙朔三年(663年),百济王扶余丰猜疑福信争权,杀了福信。又闻唐兵骤至,忙急遣使者到高句丽求援。高宗诏闻讯遣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渡海而到和水师汇合,士气大振。

决心参战的倭王政府,遂命令百济战场的倭军立刻投入战斗。这时的战争形势微妙,朝鲜半岛形成南北两个战场。在北方战场,高句丽与唐军基本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而在南方战场由于倭军的介入,战争形势已经向有利于倭军和百济军的方向转化了。

卷四:双方参战军力及战前形势

战役名称:白江口之战。 地点:白江口(今韩国西南部锦江入海口)。

时间: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8月27日至28日。

参战方:唐朝、新罗联军,对阵倭国、百济联军。

结果:唐朝、新罗联军胜利。

参战军力:

唐军:1.3万人,战船170艘;倭军4.2万人,战船1000余艘。

新罗军:5000人。 百济军:5000人。

唐军指挥官:刘仁轨、刘仁愿。

倭军指挥官:安昙比罗夫,阿倍罗夫。

新罗军指挥官:文武王、金庾信。

百济军指挥官:扶余丰。

对阵双方:中国唐朝、新罗联军VS倭国、百济联军

对战统帅:

唐军:青州刺史检校带方刺史、同中书门下三品西京留守文昌左相、乐城郡公赠开府仪式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太尉刘仁轨。

倭军:庐原君臣。

综合对比结果:唐军船坚兵利;倭军人数占优。总体:势均力敌。

五六月间,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百济的栋梁大将鬼室福信功高震主,不容于百济王扶余丰,以谋反之罪被杀。百济国人心思动,实力锐减。唐军与新罗军队趁机调兵遣将,唐高宗诏遣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七千唐军渡海而到与水师统帅刘仁轨会师后,士气大振。然后分兵两路进攻,于八月十三日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诸将商议战略部署及作战方案时,有人说:"加林城水陆之冲,盍先击之。"仁轨说:"兵法避实击虚,加林险而固攻则伤士,守则旷日。周留城,贼巢穴,群凶聚焉。若克之,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及法敏陆军进攻周留城。精通兵法战阵和海水潮汐的刘仁轨则率水师直至白江口,抢先占据了上游。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而此时,倭国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的势在必得。《三国史记》中描述道:“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8月27日,倭国援军几万人分乘战船千艘,在这里与率先到达的“虎师”大唐水军不期而遇。至此,惨烈血腥的白江口大海战拉开了序幕。

卷五、白江口大海战

公元663年8月27日午时末,在白江口(今韩国西南部锦江入海口)久经战阵的大唐统帅刘仁轨,面对于己数倍的敌舰毫不畏惧,仍威风凛凛地站立在旗舰顶楼,运筹帷幄的排兵布阵在白江口上严阵以待。兵法中说到,溯流而上的军队一定是失败的。倭国的水军恰好是在唐军的下游。但倭国的水军毕竟有1000多艘战舰,在海面上排列了整整数十多里。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在敌强我弱的危机情况下,刘仁轨临危不乱,小心应战。他静静地坐在旗舰上,和倭国的军队对峙在了一起。在对峙了半天的时间后,倭国水军的将领忍不住了,率先发起进攻冲向唐军水阵,挑起战事……。虽然从明面上来看,1000多艘战舰很多了,但是在和170多艘唐军战舰比质量的话,恐怕还不足唐军的三分之二多。

但倭军还是非常的勇猛的,他们驾驶着自己的战舰,冲向比他们高大得多的唐军舰队。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唐军舰队严阵以待,整个舰队的排布都是非常合理的。相反,倭国军队在进攻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舰船之间的配合,完全就是一窝蜂的往上冲,没有任何的章法可言拥挤在一起。

这时只见旗舰上的刘仁轨将令旗一挥,只听一声锣响战鼓整天价的响起,瞬间火箭、石弹、火杏、燕尾炬、游火;拍竿转动的巨石、炮车发射的擂石像暴风骤雨一样铺天盖地的砸向倭国舰船,顿时白江口海上响起一片倭军的惨叫声和唐军的喊杀声。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当时,倭国还未从中国偷师学艺,技术方面落后得很,兵将甲胄质量又不好,在唐军的箭雨之下,倭兵倭将往往被射得透心凉。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熟读兵书战策的刘仁轨自然通晓“火烧赤壁”之事,倭奴当时还不像唐以后那样精通中华典故、兵书,几百艘破木船像蛆一样拥挤在一起,被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经过两个多时辰的激战,倭军战败。舰船损失过半,死、伤者不计其数。

倭军的指挥员慌忙下令战船撤回本队后,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讨对策。其指挥互相计议说:“我等争先,彼当后退。”(意思是说我们再发起勇敢的冲锋,唐军就会撤退。)遂未加整顿部署,便“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各领一队战船,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向早已列成阵势的大唐海军。此时的倭军仍坐井观天,妄自尊大,竟然认为将智兵勇,唐军见之,必然自动退去,于是浩浩荡荡地闯进了唐军的坚阵之中。

刘仁轨见到这种状况,及时调整改变战术,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实话关门打狗之计,分为左右两队包抄,将数倍于自己的倭军围在阵中。唐军训练有素,“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使倭军“赴水溺死者不不计其数,舻舳不得回旋”。倭军400多艘船只东倒西歪的挤在一起,而唐军则不断将火箭、石弹、火杏、燕尾炬、游火;拍竿转动的巨石、炮车发射的擂石,像暴雨般的射向倭军阵中,倭军再次被唐军暴打。整个海面都是火光一片,在十几里之外都能看到。烧战舰冒出的浓烟更是遮蔽了天上的太阳,一下子整个战场就想到了夜晚一样,许多倭国士兵不是被射死、砸死、烧死、呛死、就是弃船跳水淹死。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日军兵败如山倒,没能及时地稳定军心,出现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场面。倭军将领的指挥官在此时已经全然没有作用了,他们的船队开始乱调船头,纷纷都想逃跑,但是外围都是唐军的船队,他们只能互相乱撞一气。战至戌时,倭军损失200多艘舰船,人员死伤大半有余,但还是根本冲不破唐军的包围。

见天色已晚,面对已成瓮中之鳖的倭军,刘仁轨下令鸣金收兵。舰队摆开队形依旧将残余倭军舰船死死围住,防止倭军逃窜。夜间,不甘心败亡的倭军几次逃窜均被唐军的箭雨和擂石等射回,人员死、伤不少。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28日辰时刚过,困兽犹斗的倭军凭着悍不畏死地气势,又开始舍身突击唐军。而我大唐水师从容应对,临近时有楼船配备的拍杆击碎敌船,灵活高速的艨艟撞击敌人,即使是近战,唐刀也完胜倭军的铁刀。于是,唐军大败倭军,“三战皆克,焚船百多艘”,“ 白江口上浓烟弥漫,海水尽赤”。倭军将士战死、烧死、呛死、外加弃船跳水淹死的十之八九,战船损失殆尽,万多倭军全都沉尸到白江口水底。倭军指挥官朴市田来津虽然“仰天而誓,切齿而衅”,奋勇击杀,直至战死,但亦无力挽回战局。

经此三战后,残存的倭军心胆俱裂,眼见逃生无望便在剩余的在几十艘舰船上龟缩一隅,煌煌不可终日的祈求倭国的天照大神护佑。

然而,天照大神在大唐“战神”刘仁轨的进攻下,也护佑不了倭军。正当倭军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时候,突听从唐军旗舰上一声锣响、唐军那令倭军胆战心惊的战鼓声又整天价的响起。随即,令残余倭军更加恐怖、绝望的一幕出现在眼前。战鼓响处,唐军几十艘灵活的艨艟舰船向残余的倭军扑来。在为首的艨艟舰船上,威风凛凛的大唐统帅刘仁轨在亲兵、副将的簇拥下,手提唐横大刀傲然挺立船头。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战船刚一接近敌船,刘仁轨身先士卒大吼一声,跃上敌舰冲进敌群内,手中的一柄唐横刀如风吹梨花般的上下翻飞,像砍瓜切菜地杀得倭军鬼哭狼嚎。刘仁轨所率的艨艟战船在倭军内横冲直撞,杀得倭军只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白江口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倭军尸体飘满江面。战至此时,倭军四战皆败,近千艘舰船被毁,仅剩数艘;几万倭军沉尸到白江口水底,伤者众多。

倭军死的死,伤的伤,跑的跑。当时,倭人好像还没有养成兵败后要自己用刀剖肚子的习惯,在仅剩舰船数艘和不足百人的情况下,通通跪下向唐军请降。

大唐接受了倭国残军的投降,刘仁轨洪钟般的声音在白江口响起:“尔等倭奴听着,我天朝终有好生之德。今饶汝等狗命,回去告诉汝倭奴主子,尔等所居乃海岛撮尔小邦,竟敢冒犯吾泱泱大国,觊觎吾大唐利益。尔等此后,收起汝那狼子野心、豺狼爪牙。若敢再冒犯吾大唐天威,觊觎吾大唐利益,定将尔等碎尸万段,将尔等撮尔小邦踏为齑粉。”近百倭军犹如再生,纷纷鼠窜而去。白江口海战,倭国全军覆没。

百济王扶余丰先在岸上守卫,见到倭军失利,乘乱军之际,遂逃亡高句丽,只获其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部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刘仁轨因在白江口之战中大败倭国、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也使刘仁轨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为数不多的海军名将。刘仁轨班师回国后,唐高宗“深叹赏之,因超加(刘)仁轨六阶,正授带方州刺史,并赐京城宅一区。”

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关键一战——白江口海战

垂拱元年(685年)正月二十二日,刘仁轨病逝。武则天停朝三日,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撰有《行年记》、《永徽留本司格后本》十一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