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安徽老街》:淮北市濉溪縣臨渙老街


《行走安徽老街》:淮北市濉溪縣臨渙老街

《行走安徽老街》:淮北市濉溪縣臨渙老街

臨渙古稱銍 ,秦漢時屬於鈺縣,南朝梁屬於臨渙郡,隋唐時於此置臨渙縣(2018年航拍) 安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歷史遺存豐富,文化遺產厚重。近年來,安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績。

走進安徽,徜徉在城市與鄉村的深處,會經常感受到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和積澱,尤其那一座座古鎮、一條條老街,以及深巷人家的老手藝、老物件,無不承載著悠悠的歷史記憶,訴說著無數的動人故事。

本期,我們帶您走進淮北市濉溪縣臨渙老街。

臨渙,古稱銍,位於濉溪縣中南部,是江淮地區遠近聞名的古茶鎮,也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臨渙為“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曾獲“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安徽省特色景觀旅遊鄉鎮”等榮譽稱號。

臨渙老街茶館臨街而建,多為青磚小瓦、飛簷建築風格

臨渙名勝古蹟較多,淮海戰役總前委曾駐此

城隍廟位於臨渙古城中部,建於清雍正庚申年間(2016年攝)

臨渙老街茶館內有“淮北大鼓”、“評書”、“琴書”等地方曲藝,茶客以中老年人和遊客為主

臨渙因水源優勢,明清時茶館有二十餘家,臨渙人的飲茶習慣自此沿襲(2016年攝)

茶館是居民休憩、閒聊的佳地

5歲的段俊楠被爺爺帶來喝茶。臨渙飲茶習俗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攝)

臨渙不產茶,卻又久負盛名。臨渙人飲茶的習慣起於隋唐,興於宋元,盛於明清

臨渙茶館是當地文化社交的聚集地

李寶聚,淮北大鼓傳承人,在老街茶館唱了20多年了

82歲的張玉華(音)在茶樓附近的碼頭管理水。目前,臨渙茶用龍鬚泉水、茶棒泡成,湯色紅豔,清香甘美(2016年攝)

老街臨澮路48歲的李六20多年前隨祖輩學習做香油,目前他每月要磨2000公斤芝麻,李六的兒子也準備拾起這門老手藝

51歲的老周做馬蹄燒餅10多年,才上手的女兒晚上給他代勞。據瞭解,老週一天可賣600個燒餅,目前街上的馬蹄燒餅改良後個頭變大了

老街養鳥的居民(2016年攝)

目前臨渙老街正在改造,圖為改造中的臨澮路

手記

臨渙是歷史名城,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就在此,清香甘美的棒棒茶也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些神奇色彩。

三到臨渙,始終讓我意猶未盡。2016年第一次去臨渙是從宿州出發,中巴車女司機大約50歲左右,她既握方向盤又當售票員,嗓門老大,開車膽更大。車上另一名乘客是80多歲的老奶奶,下車時步履穩健,轉身離開大聲說了聲謝謝。兩個細節,大抵為我描繪了濉溪人的性格。次日晚上,我離開臨渙特意帶了一些棒棒茶到另一個城市,到目的地後以為還可以過把臨渙的癮,誰知道此時的棒棒茶再也不是那個味了。從那一刻起,我終於知道為何四面八方的人興致匆匆趕到臨渙,特意去喝幾塊錢一壺的棒棒茶,感受茶樓裡百姓百態的和諧世界。

第二次到臨渙已是14:20,儘管返程時間緊迫,但路過茶樓我還是忍不住多按了幾下快門。出來一趟不容易,因此格外珍惜按快門的機會。從臨渙回合肥,我像穿越了兩個時空,恍恍惚惚。回想在臨渙的拍攝經歷,覺得自己應該用喝茶的慢功夫來與光影過招,也要像對待心上人一樣跟拍攝對象細聊。

臨渙的變化為我第三次拍攝增添了一些喜悅。從濉溪縣城坐620公交直達,票價兩元,準點發車,全程空調。下車經不起臨渙馬蹄燒餅的誘惑,一口氣吃了三個,真是又香又脆。晚上在街頭看到一名年輕女孩做燒餅,上去問,原來是幫父親代勞。她父親說,平時他一天可以賣600個燒餅(每個1元),如果碰上旅遊旺季,生意會更好一點。

次日清早,我迎著清風踏著雞鳴聲走向茶館,一步一步踩在石板上的心情猶如靜候慢慢顯影的底片,期待中帶著驚喜。臨渙老街不長,特別是兩座古香古色的茶樓,你一晃就可以走完。但臨渙老街太過豐富,來來往往的遊客以及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者穿行其中,不亦樂乎,我也實在看不過癮。淮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淮北大鼓表演者李寶聚在老街茶樓唱了20年,表演時他全情投入,唱畢茶客掌聲四起。現場,12歲的淮北城區小男孩孟晨旭說,聽戲喝茶還真是一種享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街茶樓旁的和諧茶室,69歲的張雲孝、68歲的趙建才、76歲的李信明等當地居民平日義務為他人調解糾紛,和諧茶室成了百姓心中溫暖的港灣。

臨渙老街,一條因人而生動的老街,雖然沒有皖南那樣多的古建築古民居,但依然以其自身魅力吸引著千千萬萬的遊客慕名湧向這裡。在新時代,它一定會煥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