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運河的“四個第一”

故城運河的“四個第一”

中國大運河流經故城縣域75.1公里

故城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曾是古兗州的屬地。戰國時期,是能“尊君安國”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趙勝的封邑,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中國大運河故城段以其地理位置的獨特性和文化遺存的豐富性,就全國而言有“四個第一”。

故城段為中國大運河流經縣域最長河段,屬第一。中國大運河自辛堤村入境,至蘆莊村入德州,南北縱貫全境,流經建國鎮、鄭口鎮、故城鎮、夏莊鎮等7個鄉鎮64個行政村,全長75.1公里,是大運河在縣級境內流經最長的河段。

古堤原始堤段保存最完整,屬第一。由於運河河道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疏鑿而成,為解決水位落差的問題,設計了許多彎道,人為延長了運河長度。其中,彎道最長、最著名的還屬鄭口鎮老堤附近的河段。清雍正年間,李衛在河北做直隸總督時上書朝廷治理運河,經批准,開始修民埝,然後在埝的基礎上加固為河堤,至今保留著河堤原貌。2012年故城縣委縣政府把此處命名為“運河第一灣”。

運河文化水利遺存最多,有6個挑水壩,屬第一。這6處挑水壩位於鄭口鎮鄭口運河大橋西側,全長910米。呈倒“U”型分佈在河堤內側,從運河上游至下游,分別為其編號為一至六號(靠近大橋為六號)。一號與二號挑水壩的平面為長方形坐於堤坡上,迎水面兩側為圓角,後尾插入堤中。其中二號挑水壩雕有“民國三十六年即西曆1947年桃月建築”字跡,清晰可辨;三號挑水壩的平面為菱形,迎水面為尖形,後尾插入堤中。壩體迎水面上留有當年監測運河水位的高度標示;四號挑水壩平面呈梯形,迎水面兩側為圓角,後尾入堤中;五號挑水壩平面為長方形,迎水面為弧形,兩側為鈍角,挑水壩後尾坐入堤中;六號挑水壩的平面呈梯形,迎水面和兩側相交處為圓弧形,挑水壩後尾坐入堤壩中,上方為鄭口大橋,大橋兩個橋墩正立在挑水壩後尾處。這幾座挑水壩是歷代故城人民同水患作鬥爭的智慧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和中國近現代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實物。如今這裡已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城運河的“四個第一”

運河第一灣

古柳林最古老最大,屬第一。“運河第一灣”至今保留著清光緒年間的古柳林。《武城縣誌》載,當年,為保護此處險工,縣令厲秀芳別出心裁,號召兩岸百姓廣植柳樹。現存的古柳林是當年柳林的根系繁衍成林,距今已有172年的歷史。並由此創造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尾埽”。大水來時把河邊的柳樹根部鋸半,將樹身及樹冠推到河裡,在樹與樹之間,用秸稈及雜柴紮成捆狀,稱為“埽”,因此處位置在“s”灣的尾部,人們自豪的稱其為“龍尾埽”,雍正皇帝南巡時,把“埽”這一有效辦法向全國推廣。

故城為將這“四個第一”的優勢發揚光大,投入大量資金,以運河為靈魂、以綠色為主線、以文化為支撐,重點打造全國知名的故城運河國家水利風景區,著力辦好古城運河自行車賽、運河千人大合唱暨交響樂、故城大運河十里燈會等獨具特色的重大文化活動。乘勢而上,借勢出發。甘陵古郡(故城古稱甘陵)必將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李晨闊/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