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我們常說:一切事物都會變化,只有變化是不變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事情都會發生改變,在重大事故例如自然災害、戰爭面前,擁有七情六慾的人類,又會暴露出怎樣的人性呢?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美國南北戰爭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的影響。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電影名《亂世佳人》),英文名"Gone with the wind"。80多年前,這本書一出版,就創造了出版界的神話:出版6個月,發行量就達到了1000萬冊。出版公司的標價本來3美元/本,卻被市場炒到了60美元,這在當時,抵得上星級酒店兩個月的住宿費了。發行第2年,它又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就是這一部作品,讓瑪格麗特從此名揚四海。據此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更是斬獲數十項奧斯卡大獎。

當南北戰爭這場大風颳來的時候,人們的生活習慣、信念和態度,又會發生哪些變化?

01 對愛憧憬:果敢直率的斯嘉麗,為什麼迷戀軟弱無能的艾希禮?

斯嘉麗是塔拉莊園的千金大小姐,表面上莊重典雅、美麗大方,但她可不是一個溫柔嬌小的弱女子。相反,她爭強好勝、鬼靈精怪,骨子裡充滿了反叛。

當心愛的艾希禮娶了別的女人時,她雖然痛心,但沒有自暴自棄,沉淪下去,而是任性地嫁給了艾希禮妻子的弟弟。

很明顯,她就是想讓艾希禮吃醋。

可艾希禮不僅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不捨和後悔,也沒有明確拒絕斯嘉麗的繼續示好。

艾希禮享受著兩個女人深情的愛。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戰爭打響後,莊園遇到困難,需要支付一大筆稅費,斯嘉麗焦頭爛額,她向艾希禮求助,但艾希禮垂頭喪氣:“這個,我也沒有辦法。哎,真想回到從前那個安穩的時代。”

沒辦法,斯嘉麗又嫁給一個不喜歡的有錢男人,扭轉了莊園被拍賣的結局。

同一時代、同一階層的兩個人,性格差異如此之大,是因為他們的家族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艾希禮家族裡的人,屬於脫離現實、喜歡編織美夢的盲目樂觀者,在這樣的環境下,他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充滿音樂、書本和油畫的「美麗的新世界」。習慣了安穩的生活的他,自然而然,長成了溫室裡的花朵。

相比之下,斯嘉麗就像在風吹雨打中長大的野草一樣,堅強不屈,蒼勁有力。和別的大家閨秀不一樣的是,她從小喜歡跟莊園裡的黑人孩子和鄰居家的男孩子一起玩,比如爬樹、扔石頭,骨子裡融入了男性的剛強果敢。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從這裡可以看出,兩人的性格是完全不一樣的,那為什麼斯嘉麗會愛上艾希禮呢?

一是因為艾希禮長相英俊、行為紳士,二是因為,艾希禮沒有像其他男人那樣頻繁獻殷勤。而後者才是主要原因。

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蒂尼,曾在《影響力》中強調了稀缺原則: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數量越少、機會越少的東西,重要性越高。

對於斯嘉麗來說,艾希禮不像其他男人一樣,主動向自己示好,而是像一個高冷的王子,對自己不聞不問,這是她很少遇到的。儘管父親提醒艾希禮很懦弱,斯嘉麗還是選擇了忽略,因為他太有稀缺性。

而當斯嘉麗詢問艾希禮是否愛自己時,他的態度很模糊,沒有直接拒絕,也沒有說喜歡。類似於現在的渣男識別術“不主動、不拒絕”。對愛執著的斯嘉麗誤以為對方是喜歡自己的,但這種喜歡又非常危險,因為他已為人夫。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稀缺性原則的致命點,不僅在於我們會愛上那些充滿瑕疵的稀缺物,還在於我們害怕失去它。稀缺事物有可能失去,所帶來的恐懼感,更能激發人的行動力。

所以,斯嘉麗做了很多事情來努力消除恐懼感。她千方百計接近艾希禮,幻想艾希禮還是愛著自己的,幻想艾希禮不喜歡自己的妻子,只是迫於大局娶了她而已。

羅伯特·西奧迪尼提醒讀者,當你在一種失去自我的、順從他人的環境下,體驗到了高漲的情緒,就要有所警覺:對方是不是利用了稀缺原則,誘導你上鉤?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能因為它稀缺,就在無形中提高它的價值。關鍵在於,它的絕對價值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02 友誼長存:斯嘉麗和梅蘭妮為什麼會惺惺相惜?

很多人特別喜歡梅蘭妮的角色:溫柔體貼、待人寬厚、樂於助人,面對危險的時候,她能夠理智清醒地處理,她支持丈夫的決定和行為,成為了他的左膀右臂。哪怕在得知丈夫跟斯嘉麗有私情之後,她也能顧全大局,篤信他們是清白的。

能娶到這樣的女人,是艾希禮一生的幸運。

他倆很適合做夫妻,艾希禮搖擺不定、沒有主見,恰好需要梅蘭妮這種識大體、仁愛寬厚、思想獨立的妻子。

一靜一動,一冷一熱,梅蘭妮的性格和斯嘉麗是完全不同的。

這兩位情敵,是怎麼成為好朋友的呢?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1933年,哈佛大學教授梅奧建立了人際關係學說,指出了社會人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規律。

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自我保護原則。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一定的自我價值感,比如我很聰明、很勇敢,比如我長得好看、待人親和等等。自我價值感是一種關於自我存在價值的意識和評定,如果自我價值感太低,就容易感到自卑,缺乏競爭精神,對未來感到沒有信心。

自我價值感最開始是由身邊的親人、朋友的評價得來的,我們漸漸形成比較準確的自我評價,明白了自己在世界的大概定位。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其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可能和以前的親人朋友是不一樣的。為了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和貶低,我們會對它進行保護:對於肯定我們自我價值的人,我們會接納、認同、喜歡他,而對於否定我們自我價值的人,我們會排斥、遠離他。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斯嘉麗和梅蘭尼在長期的接觸過程中,越來越肯定對方的價值:

斯嘉麗照顧懷孕期的梅蘭妮,為她去戰火紛飛的地方請產科醫生。

斯嘉麗開槍殺死了北方佬,得到了梅蘭妮的理解和讚賞。

梅蘭妮理解她為了拯救莊園,而搶了妹妹的準丈夫。

斯嘉麗和艾希禮有私情,被梅蘭妮化解和原諒。

梅蘭妮感激斯嘉麗的用心照顧,欽佩她的勇敢無畏,而斯嘉麗喜歡梅蘭妮對自己的認可和讚賞,感激她的大度,所以兩個人的友誼越來越深。

在戰爭的背景下,這種友誼越來越堅不可摧,甚至超越了情敵的對立身份。

其實她倆都是內心堅定、英勇無畏、樂於助人的女漢子。

貝多芬說:“友誼的基礎,在於兩個人的心靈和靈魂有著很大的相似。”

因為相似,所以懂得,所以珍惜。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03 樂此不疲:瑞德和斯嘉麗的心底,都有各自的白月光

很多人對瑞德和斯嘉麗的愛情感到惋惜,瑞德追求斯嘉麗,始終沒得到她的芳心。

而斯嘉麗對艾希禮深愛半生,亦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永遠都在取悅自己喜歡的人,且沒有得到自己應得的。

是不是很不公平?

國際關係學上有一個相互依賴理論: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之間,某些因素會互相依賴和影響。這個理論也同樣適用於愛情。

在情侶關係中,根據一方對另一方的影響程度,可以判斷雙方對彼此的依賴水平。高水平的單向依賴與對方的控制是緊密相關的,依賴性越強,對方的控制力越強,也就是權力越大。

簡單來說,就是愛得越深,越卑微。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因為你越愛對方,越依賴對方,你的喜怒哀樂都是由對方控制的,對方的控制權就比你的大很多。

瑞德愛斯嘉麗,遠遠超過了斯嘉麗對他的喜歡,所以斯嘉麗的權力比他大,而斯嘉麗深深地愛著艾希禮,但艾希禮真正喜歡的人是梅蘭妮,所以艾希禮的權力比斯嘉麗更大。

如果兩個人權力差異太大,就會使剝削和利用成為可能。因此,斯嘉麗利用了瑞德的富有,過上了貴婦的生活;而艾希禮又利用了斯嘉麗的真誠,使自己和妻子平安度過了危險期。

真愛不是看語言,而是看行動。

嘴裡滿是花言巧語,行動上卻無所作為,基本上就是利用了。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04 身臨其境的作品,往往感染力最強

作者之所以能把南北戰爭描寫得這麼驚心動魄、動人心絃,是因為斯嘉麗的很多經歷,都是瑪格麗特親身體會的。

小時候,外祖母經常繪聲繪色地講述亞特蘭大戰爭史,(亞特蘭大戰役是南北戰爭的重要一環),她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是把細節都記在了腦海中,並寫到了書裡。

瑪格麗特的初戀就是一位軍官,像艾希禮一樣英俊,但後來戰死沙場,成了瑪格麗特畢生之痛。

郝思佳的母親去世之後,父親和家人失魂落魄,家族開始走下坡路,瑪格麗特的家庭也是這樣。

老兵們教會了瑪格麗特騎馬,使她看起來像一個男孩子,這與斯嘉麗喜歡跟男孩子玩也是一致的。

丈夫為幫助瑪格麗特的創作,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最後全身癱瘓,如同瑞德對斯嘉麗的付出一樣無價。

作者創作這本書,就是為了緬懷自己過去的生活和愛情,因為當年的她,就和斯嘉麗一樣,任性、叛逆、純情、倔強,給人生留下了很多遺憾。

但她同時又對未來充滿著期盼和自信。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正如瑞德離開後,斯嘉麗對自己說的那段話:

我要回到塔拉莊園,待我調養生息後,我一定會想辦法重新得到瑞德的。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為它不僅適用於作者當年的時代背景,也適用於新時代。

戰爭、經濟危機或自然災害是很殘酷的,短期內可能會帶來物質性的摧毀和心理上的打擊,但我們仍然可以用永不言敗、樂觀向上的精神,來面對殘酷的現實和不確定的未來。

《飄》:堅強不屈、任性純真的斯嘉麗,最後能挽回愛她的瑞德嗎?

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1]瑪格麗特·米切爾.飄[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

[1]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M].萬卷出版公司,2010.

[2]黎堅,李一茗.愛的權衡:在付出與索取中保持或回覆心理衡平感[J].心理科學進展,2012.

"


分享到:


相關文章: